公鸡打鸣寿终正寝

文化   2024-10-16 22:01   江西  

鸡,在中国传统文化里,是吉祥的象征。公鸡有五德,被称为五德之禽。这五德分别为:文德、武德、勇德、仁德、信德。为什么这样讲呢?因为鸡冠华丽漂亮,头顶冠,如人内有文采而仪表堂堂,是谓文德;鸡脚后有距,也就是那一条短而锋利的爪子,象征武力,是谓武德;公鸡遇到敌人敢于向前冲,毫不畏惧,是谓勇德;公鸡找到食物,会招呼同伴分享(这个主要是求交配,勾引母鸡的),是谓仁德;公鸡守夜准时,天明报晓,是谓信德。

有这五德,所以历来鸡都是吉祥物。加上中国是农耕文明,豢养家禽牲畜的历史也悠久,因此鸡文化,也是反映古代生活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如今社会发展大大提高,城里人没有农村生活经历的话,可能就很难了解到相关的知识了。譬如说李白在诗经那个系列,就写过鸡鸣,鸡鸣其实分很多种,不仅仅是打鸣报时。

又譬如说,农村环境更亲近大自然一些,亲近大自然,除了能够享受大自然的美好外,其实也要承受大自然的风险。蛇虫鼠蚁蜈蚣蝎子,这些就是农村人居环境中需要面对的东西。而家里若养了公鸡,则公鸡会吃掉这些毒虫,为人除害。

再比如,人若不小心被蜈蚣之类的虫子咬伤,第一时间弄点公鸡的唾沫涂上去,则能够起到消毒的作用。鸡,是人类最早驯养的动物之一,比狗还早,这就是为什么“一人得道鸡犬升天”,鸡要排在狗前面的原因。

当然了,民间也有一些传闻,姑且称之为迷信。说鸡能够辟邪,所以一些老传统,新年剪窗花,鸡是必剪的花样之一。寓意美好,祈祷平安,是人们淳朴的一种对未来的希望。

过去有一种说法,“公鸡一叫,时辰已到”、“公鸡打鸣,寿终正寝”,指的是如果公鸡突然打鸣(非报时),则表示有老人要去世。按以前的说法,是讲公鸡属于纯阳之物,人去世属于阴气来袭,公鸡能够感受到这种阴气,所以通过打鸣来提醒人们。

纯阳有没有根据呢?有的。倘若人上吊寻死,救助及时的话,取一公鸡,开膛敷于死者胸口,让公鸡的热血在身体上流动,有很高的概率把人救活。为什么人们形容一个人兴奋,会说打了鸡血呢,其实就是鸡血纯阳,阳为动,特别能“动”。

事实上,一个人如果能够寿终正寝,最后听到一声鸡叫,已经是天大的造化。只不过如今的人只会叫鸡,根本不会关心鸡叫。叫鸡多有乐趣,谁还有兴趣去关心一共公鸡打鸣。

但,每个人都会死,只不过这一天谁都不知道什么时候来,所以都尽量去回避这个话题,到了不得不面对的时候,又往往来不及了,根本没有时间去好好准备,如何面对死亡。

求一个好死,其实是中国传统文化里非常重要的内容,只不过很多人对此讳莫如深。生命在恰到好处时告一段落,远远比一些在肉眼可见的痛苦和折磨中消亡要好。求生是本能,而从容去死,则是智慧。很显然,绝大多数人都没有那样的智慧,不过幸运的是,即便没有那样的智慧,也不耽误人们尽情享受生命中的乐趣,所谓一了百了,其实就是对于未知的、下一个新阶段的妥协和放弃。

鸡虽然有五德,但同时也是家禽牲畜中,最冷漠的一种。因此也有和鸡相关,贬义的成语。如鼠肚鸡肠,形容没有远见、心胸狭隘、没有气量。养过鸡的人就知道,当一个人杀鸡时,其它的鸡会好奇围过来,甚至把一些鸡的内脏丢出去的时候,其它的鸡还会疯狂的抢夺啄食。它们没有同类被屠宰的悲悯之心,所以这种性格不符合人类社会的要求,就往往会被鄙视。

尤其是,这个性格和牛相比,鸡就显得更加的卑贱。如果一头牛被宰杀,其它的牛只要路过宰杀的地方,都会呆呆站立,深邃的牛眼里面充满着一种对同伴的哀怜,并抬起牛头,长“哞~”一声。物伤其类,其心亦悲。

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有意思,美好总和丑陋结合,真正懂的人,就会从中琢磨出适合他的人生道理,而不懂的人,尤其是聪明人,往往就混成了杠精,从中找到了抬杠的空间。

譬如说你告诉他鸡有五德,他就跟你说鸡生殖和排泄用同一套系统,脏的很。你跟他说鸡羽毛光鲜亮丽,他跟你说鸡屎臭气熏天。

所以,每个人的生活,每个人的世界,有时候真的无法强求,都取决于他们自己看到的,愿意去相信的。


慈俭化尘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你一起看不一样的风景。从来都没有失传的文明与传统,它只是换了一个方式存在,你如果没有看到,那可能仅仅是你还没有切换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