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瑞东 刘星辰:政策组合拳出击,有效激活财富效应

文摘   财经   2024-11-04 07:30   浙江  

 Hi~新朋友进来 请关注我们哟

核心观点

当前促进资产价格企稳、激活财富效应对于提振消费意义重大。近年来经济加速去地产化后,资产价格下跌引发的居民财富缩水和收入走弱,是消费疲软的主因。如何扭转这一现状,成为当下提振消费的重心。9月26日政治局会议召开以来,政策组合拳相继推出,其核心诉求便是稳定资产价格,修复实体部门资产负债表,通过激发财富效应带动国内需求回升。

着后续政策发力见效,国内消费市场有望企稳回升。展望消费修复路径,一是,与促消费政策直接挂钩的家电、汽车等大宗消费品率先恢复,从9月以来的情况看,相关消费数据明显改善;二是,关注地方化债政策落地后,企业和居民部门收入效应改善对消费端的支撑;三是,关注未来房地产价格企稳后,推动实体部门资产负债表修复、经济循环重启的进程。

风险提示:政策落地节奏不及预期;国内需求恢复不及预期。


一、激活财富效应是提振消费的有力抓手

根据生命周期理论,居民消费水平不取决于现期收入,而是取决于整个寿命期内的总收入,包括当期收入和预期收入,以及已拥有的财富存量。财富的增加与劳动收入一样,也会促进居民扩大消费支出。而当资产价格下跌时,居民财富缩水便会抑制消费需求。

今年以来,国内消费整体走弱,直观来看,与居民收入增速放缓、就业市场承压、提前还贷等因素有关。深层原因则源于经济加速去地产化后,资产价格下跌导致全社会收入和财富效应下降,进而引发地方政府、居民、企业资产负债表收缩。如何扭转这一现状,成为当下提振消费的重心。 

从现实情况来看:

一方面,资产价格下跌导致居民资产缩水、财产净收入走弱,进而影响居民消费能力和消费信心。

参考《中国居民资产负债表估计:1978-2019年》(作者:许伟、傅雄广)的相关测算,2019年居民资产结构中,住房资产占比达到63%,从2021年7月房价高点至今年9月,70大中城市的二手房价格下跌幅度达到15%,大致估算因房地产价格下跌已经导致居民资产缩水约9%。此外,2019年居民资产结构中,金融资产占比32%,主要以存款(18%)、股票(4%)、保险准备金及企业年金(4%)、证券基金(2%)、银行理财(2%)为主。近年来金融产品投资回报率下降,也进一步影响居民财富。

今年前三季度,在居民收入结构中,财产净收入表现最差,明显弱于其他收入来源。今年前三季度,财产净收入累计同比增速仅为+1.2%,同期工资性收入、经营净收入、转移净收入累计同比增速分别为+5.7%、+6.4%、+4.9%。财产净收入约占居民可支配收入的8%左右,主要包括房租、利息、股息红利等,财产净收入走弱与房地产价格下跌、金融市场投资回报率降低有关。

另一方面,从间接渠道来看,资产价格下跌也会通过经济循环最终影响居民收入。对于地方政府而言,房地产价格下跌,导致土地财政收入下滑,地方偿债压力加大,制约基建民生支出,进而影响到企业收入和居民部门福利;同时房地产上下游产业链众多,相关行业需求放缓、投资回报率下降,也会影响企业营收和利润,进一步影响居民部门收入。而消费作为经济循环的重要链条,居民消费不足又进一步约束企业生产,导致中下游行业竞争加重,企业增收不增利,进一步影响居民收入、政府税收,加剧资产负债表收缩程度。

从微观层面看,财富效应走弱导致可选消费承压、以及区域结构分化,这正是今年消费市场呈现的主要特征。例如,商品消费中,今年可选消费表现疲弱,必选消费增长加快。2024年1-9月,限额以上商品零售中,粮油食品类零售额累计同比增长9.9%(高于过去两年复合增速+6.9%),而金银珠宝、建筑及装潢材料、汽车、化妆品、家具零售额累计同比增速分别为-3.1%、-2.6%、-2.1%、-1.0%、+1.1%,低于整体商品零售累计同比增速(+3.0%)。又如,人均财富较高的一线城市,今年消费走弱幅度较大。相比之下,一些早期去地产化的东北地区、以及受益于产业转移的中西部地区,其消费市场表现则较为稳健。

从居民部门的经济行为来看,今年前三季度超额储蓄不再增加,可能也与财富效应走弱有关。今年前三季度居民超额储蓄停止增长,可能与居民收入增速放缓,储蓄被动减少有关,同时也可能反映出居民提前还贷现象。如果观察住户部门的存贷款增速,可以看到,2023年下半年以来,随着房价下跌速度加快,存款增速与贷款增速同步回落,可能指向更多资金用于偿债。

从绝对规模来看,今年1-9月超额储蓄仅为0.1万亿元,相较2023年的5.1万亿元已明显回落。这里我们基于住户存款数据计算居民超额储蓄,根据2015-2019年住户存款的复合增速10.4%,计算2020年以来的趋势值,实际值-趋势值即为超额储蓄,结果显示,截至2024年9月,累计的居民超额储蓄为15.8万亿元。

从相对变化来看,我们将2015-2019年住户存款的复合增速10.4%作为基准值,将2020年以来住户存款实际增速高于基准值的部分,作为超额储蓄率。其中2020年-2023年超额储蓄率分别为3.3%、0.1%、6.9%、3.3%,今年1-9月为-0.7%,远低于过去两年水平。

超额储蓄在停止增长后,未来能否释放以及去向何处值得关注。从超额储蓄构成来看,截至今年三季度,我们测算的因减少消费而导致的存款增加额为6.0万亿元,其余9.8万亿元可归因于因投资减少而导致的存款增加。若居民部门风险偏好依然较弱,未来超额储蓄有可能被用于偿还贷款。而若资产价格企稳,居民部门风险偏好提升,超额储蓄如果能重新流入消费、资本市场,则对总需求回升将起到较大支撑。


二、政策组合拳频出,有效激活财富效应,提振国内消费

9月26日政治局会议召开以来,政策组合拳相继推出,其核心诉求便是稳定资产价格,修复实体部门资产负债表,以激活财富效应。可以说,一揽子增量政策对症下药,针对性地解决国内消费疲弱的现状。我们认为,随着后续政策发力见效,国内消费市场有望企稳回升。

具体而言,本轮政策组合拳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出发:

一是,稳定房地产、股票等资产价格。此举旨在修复居民部门资产负债表,进而改善居民预期,激活财富效应。

房地产市场方面,政策方向是通过消化存量、优化增量,推动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政策基调十分积极。供给侧,包括支持专项债收购存量房和闲置土地,实施货币化安置,同时严控新建商品房建设。10月17日住建部表示,将通过货币化安置房方式新增实施100万套城中村改造、危旧房改造。从上一轮2015-2018年棚改经验来看,货币化安置对于房地产去库存效果显著。若后续政策持续加码,有望推动房地产市场尽早“止跌回稳”。需求侧,则通过放松限购、下调首付比例、降低贷款利率等方式,促进住房需求回升。9月末增量政策出台以来,房地产成交数据回暖,表明市场预期正在逐步改善。

资本市场方面,9月26日政治局会议明确表态“要努力提振资本市场”;10月10日,我国首项支持资本市场的货币政策工具落地,证券、基金、保险公司互换便利(SFISF)首期操作规模为5000亿元;10月18日,央行正式推出股票回购增持再贷款,再贷款首期额度为3000亿元,未来可视运用情况扩大规模。两个新工具可直接引导资金流向股票市场,有助于增强资本市场韧性,为资本市场持续带来“活水”。 

二是,加力支持地方化债,修复地方政府资产负债表,促进企业和居民收入恢复。

10月12日财政部表示,拟一次性增加较大规模债务限额置换地方政府存量隐性债务,将期限短、利率高的隐性债务置换为期限长、利率低的显性债务,有助于减轻地方政府的债务成本,地方政府将有更多财力用于清理拖欠企业账款、维持基层“三保”运转,有助于促进地方企业和居民收入恢复。

三是,直接加大对居民部门的财政支持力度。考虑到新旧动能切换、人口周期的变化,当前财政职能正在从投资型转向消费型,更加关注对居民部门的支持。

9月26日政治局会议提出,“要把促消费和惠民生结合起来,促进中低收入群体增收”;10月12日财政部提出一揽子增量政策,包括“加大对重点群体的支持保障力度”,以增强居民消费能力。

目前来看,消费支持政策逐步丰富,包括①大规模消费品以旧换新,9月以来家电、汽车销售回暖,政策效果正逐步见效;②面向低收入群体的现金补贴,包括国庆前向特困人员、孤儿等困难群众发放一次性生活补助,提升高校学生资助标准等;③各地因地制宜发行消费券。后续在生育、养老、围绕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相关的公共服务等领域,或有进一步的政策支持。 

基于此,我们可以大致预判未来消费恢复的路径:一是,与促消费政策有关的家电、汽车等大宗消费品率先恢复,从9月以来的情况看,相关消费数据明显改善;二是,关注地方化债政策落地后,企业和居民部门收入效应改善对消费端的支撑;三是,关注未来房地产价格企稳后,推动实体部门资产负债表修复、经济循环重启的进程。

从消费结构来看,建议关注两点:①消费下沉特征或将延续,与新型城镇化建设、区域协调发展、消费供给优化等政策方向有关;②可选消费预计改善,主要受促消费政策推动和未来居民收入修复等因素支撑。

三、风险提示

政策落地节奏不及预期;国内需求恢复不及预期。

End


相关阅读


20241012-关键在“未尽之言”


20240926-加大宏观调控力度,可以更乐观一些——2024年9月政治局会议精神学习


20240924-政策诚意十足,可以乐观一些



好书推荐



光大宏观 高瑞东团队



高瑞东
光大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研究所所长,董事总经理,早稻田大学经济学博士,中国财政部金融人才库专家,中国金融四十人青年论坛会员,中国证券业协会首席经济学家委员会委员。曾任职于中国财政部中美经济对话领导小组办公室、OECD经济部、早稻田大学政治经济学院,专注全球和中国宏观经济与金融市场研究。2023年10月参加国务院总理主持召开的经济形势专家和企业家座谈会,对经济工作建言献策。
赵格格
中国人民大学数学学士,北京大学金融学硕士,6年宏观研究经验,聚焦实体经济、人口问题及中美关系。在《Economics Letters》、《中国金融》等发表文章多篇。对古代经济史、地缘政治博弈尤感兴趣,通过缜密推理,不断提升对社会运转本质的认知。
王佳雯

英国剑桥大学金融与经济学硕士。8年证券研究工作经验,专注货币政策和流动性,财政政策和地方债务,资产配置领域研究。在《中国货币》发表多篇文章。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证研究经验,具备基本完善的宏观利率研究框架和视角。

刘星辰
上海财经大学数学学士、数量金融硕士,4年宏观研究经验,聚焦实体通胀、财政政策等主题。本硕期间均荣获国家奖学金,擅长通过底层数据挖掘、推演、论证宏观问题,在《中国金融》、《中国改革》等期刊发表文章多篇。
査惠俐
上海财经大学理学学士,上海交通大学应用统计学硕士,曾获上海财经大学优秀学生、上海交通大学优秀毕业生等荣誉。聚焦资产配置方向,致力于从数据中挖掘潜在有价值的信息,定性与定量结合进行资产配置研究。
周欣平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硕士,西南财经大学金融学士,曾获中国人民大学优秀毕业生、院优秀学位论文等荣誉。聚焦美国GDP拆分与预测、零售数据、非农数据,研判海外经济趋势,探究货币政策脉动。


免责声明

本订阅号是光大证券股份有限公司研究所(以下简称“光大证券研究所”)宏观研究团队依法设立、独立运营的官方唯一订阅号。其他任何以光大证券研究所宏观研究团队名义注册的、或含有“光大证券研究”、与光大证券研究所品牌名称等相关信息的订阅号均不是光大证券研究所宏观研究团队的官方订阅号。

本订阅号所刊载的信息均基于光大证券研究所已正式发布的研究报告,仅供在新媒体形势下研究信息、研究观点的及时沟通交流,其中的资料、意见、预测等,均反映相关研究报告初次发布当日光大证券研究所的判断,可能需随时进行调整,本订阅号不承担更新推送信息或另行通知的义务。如需了解详细的证券研究信息,请具体参见光大证券研究所发布的完整报告。在任何情况下,本订阅号所载内容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任何投资者不应将本订阅号所载内容作为投资决策依据,本公司也不对任何人因使用本订阅号所载任何内容所引致的任何损失负任何责任。

本订阅号所载内容版权仅归光大证券股份有限公司所有。任何机构和个人未经书面许可不得以任何形式翻版、复制、转载、刊登、发表、篡改或者引用。如因侵权行为给光大证券造成任何直接或间接的损失,光大证券保留追究一切法律责任的权利。



高瑞东宏观笔记
对全球宏观和金融市场的思考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