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蓉 |语文教师
现担任高二年级语文学科教学和班主任工作。自工作以来始终将“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谨记心间,并作为自身行动指南、行为标尺来衡量自己的教学得失。
教育格言:教育不是把桶装满,而是把火点燃。
柏拉图曾说:“教育开始的方向,决定一个人未来的生活。”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对这句话深信不疑。语言文字的魅力往往于潜移默化中能建构学生的言谈举止;影响学生的思维方式;决定学生的价值取向。因此,这无疑对我这个教书“小白”打上了大大的问号。但古语有云:“七步之内必有解药”随着工作思路的更迭,学校的136教学模式对我助力颇多。教育教学工作空有一腔热情是远远不足的,对学生学情的分析、了解、掌握进一步实现教学目标具体化是提升学生语文学科素养发展的基石。因此,对于教学目标具体化的实现就需找准问题、积极创新举措。
一、尊重学生课堂主体地位。课堂是教学的主战场,学生的反馈便是教师“冲锋向前”最好的讯号。各位前辈老师的授课给我颇多启发:课堂内容的设置不在于广而深而是精而深。学生学习首先要让他们沉浸其中,坚持问题导向原则,自发思考文章的主旨有什么?针对此篇文章的主旨你有那些问题于看法?教师于其中充当好引路人角色,将学生的思维逻辑由散组严;将学生的答案分条缕析,不断推进学生一步步尽善尽美,最大程度上尊重学生的个体意识、自主意识。回顾我此前的上课经历:在讲解闻一多先生的《红烛》时,就红烛只谈红烛,机械的被PPT牵着思路走,对于应该预留给学生的思考时间也是随着PPT的翻页而盲目地灌输进学生的大脑,以至于后期学生对于课堂的印象仅仅停留在:“视频很热血,PPT很精美”基于此,我深刻的认识到:课件是辅助并非“铁律”。过分依赖于课件会将学生“禁锢”起来,从而使学生丧失课堂自信力,最终沦落为教师“一言堂”下的教条产物。因此,想要对消极现象悬崖勒马就需明确:内容的设计都是指向教学目标的。那么挑选教学内容的时候,一定是挑选具有典型性的内容,比如阅读单元就是侧重阅读技巧的,复述故事文章就围绕复述故事这个教学内容。教学内容需要具有层次性,你教学内容可以比较少,但是一定具体灵活性,可以设计由易到难的教学环节,这样学生才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使教学具有启发式的留白艺术。
二、课堂语言需“一针见血”。首先,学生的思维较为简单,对问题的思考以老师的第一讯号为主,因此教师问题引导的设置需要简略、务实、直白,让学生直接知晓下一步该干什么,切忌“无的放矢,不看对象”勿要让学生于云里雾里中去盲猜老师的意图,课堂的“拧巴”无外乎会将双方均置身于尴尬的境界,长此以往于教学而言百害而无一利。教学语言可以简洁一些,从而提高学生们注意力和理解力。教学语言简洁不代表这可以简单重复,教师教学引导语、过渡语、评价语需要做到具体准确、形象生动、形式丰富,比如老师需用简单一句评价,将学生生成内容引导到教学目标来。寇迎莉老师所讲授经典篇目:《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对我受益匪浅。寇老师以解析“用典”这一修辞为中心展开,在课堂教学之中问题环环相扣从古人入手,先阐明作者引用的历史事件是什么?与之相关的历史人物其相关背景?作者使用古人小字、乳名为抓手,是想表明自己怎样的思想情感?一系列问题过后,最终将文本的落脚点归结到:家国情怀之上。出彩点熠熠生辉,学生目不斜视、渐入佳境、氛围热烈,学生客观的反映让我深刻感悟到:下重心思抓住学生的心理,课堂重点目标的完成便会水到渠成。
三、“怪诞离奇”并非创新本意。创新的本质是务实,第一要务便是立足实际,自我感动式的求新于教学毫无助力,反而是阻碍教学的推进。语文教学教师偏爱于情景设置,合理化的情景对学生课堂思维引导异常重要,在讲解《屈原列传》司马迁“悲其志”时,我通过语言引导将学生分别代入司马迁与屈原视角,让学生设身处地感悟两人经历的相似性、共同性。其次,板书创新需趋于简洁化。此前我热衷于满黑板写笔记,结果就是学生一节课只顾奋笔疾书,淡忘学而所思,教学内容印象浮于表象化,虽然常言道:“眼过千遍,不如手过一遍。”详尽的课堂笔记可以助力课后复习,但是以牺牲课堂质量为基础,难免过于“奢侈”。因此板书需以简约形象示人,只是呈现出重点内容即可。最后是课堂收尾工作——作业布置。作业的设置需求精不求杂,过多的作业会使学生会畏难,就会产生应付心态,继而誊抄答案草草了事。作业需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而设计,具有针对性,难易适中,起到及时巩固的效果即可。
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最主要的目标不是直接经验的获取,传递知识经验也并不是人们最期待和社会发展最需要的,在这个过程中更重要的是塑造人的品格,使人与人真正共同相处。正如布贝尔所言:“引导人们去充实人生的精神,使人们处于自由的情怀而建立相互之间生机盎然的相遇关系,将真实的公共人生与私人人生和谐、协调地结合起来。”课程应该帮助学生认识个体的存在,真正领会生活的价值,形成一种精神活力,既致力于谋求良好的社会人生,又寻得个人的完美人生,以实现真实的人生。总之,教学于学生而言四两拨千斤,教学之路道阻且长,最终的目的在于学而思,识而改。
BE CURRENT
扫码关注眉县中学
撰稿:李 蓉
编辑:郭 磊
初审:于 飞
终审:张满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