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平中学,永恒的青春坐标
广西百色|黄庭柏(壮族)
2024年12月18日,我在《北回归线文学》平台上发表了诗歌《巴平中学,你在哪里》——我试图用文字,唤醒那些沉睡在心底的记忆。2025年1月17日晚上,我又发表了自己作词、黄益坤老师谱曲的《巴平中学,你在哪里》的短视频,没想到短短两天,点击率就突破了一万大关。
我知道,这不仅仅是对一首歌曲的喜爱,更是无数巴平中学人对青春岁月的怀念,对那段共同记忆的共鸣。
步入2025年,我初中毕业近40年了。回首往事,记忆的浪潮总是不由自主地将我推回到那片承载着青春岁月的土地——巴平中学。它静静地伫立在大楞乡巴平村原七O四水晶矿工人生活区,以一种质朴而坚韧的姿态,镌刻在每一个巴平中学人的心中,成为我们永恒的青春坐标。
初次踏入巴平中学的校门,那是1983年的开学季。一进校园,映入眼帘的是那一排排石头油毡砖瓦石灰泥结构的房子。它们没有华丽的外表,却有着一种与生俱来的亲切感。每两三个宿舍共用一个小厨房,这个小小的空间,在无数个夜晚,成为了我们心灵的避风港。
下晚自习课后,我们像归巢的鸟儿一般,迫不及待地奔向那里。虽然那时的我们并没有什么山珍海味,不过是从家里带来的一点大米,或是偷偷从田间地头摘来的瓜苗、黄豆等,但这些简单的食材,在我们共同的努力下,煮出了属于青春的独特味道。在那袅袅升起的炊烟中,我们分享着彼此的喜怒哀乐,畅谈着未来的梦想,那些欢声笑语,至今仍在我的耳畔回响。
在巴平中学的日子里,艰苦是生活的主色调。学校没有围墙,没有水泥路,唯一的一个水泥球场,也显得格外简陋。缺水,是我们每天都要面对的难题。
为了能用上水,我们常常要步行一两公里,前往瓦红屯、水滴屯等地排队打水。然后提着那沉甸甸的水桶,一步一步往回走,汗水湿透了衣衫,却从未浇灭我们对生活的热情。
洗澡,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我们要去校园附近的强压电站露天龙头那里排队。寒冷的冬日,刺骨的水流打在身上,那种滋味,至今难忘。然而,正是这些艰苦的经历,让我们学会了坚韧,学会了珍惜。
吃不饱的日子里,年少的我们偶尔也会犯下一些“小错误”。顺路时,会偷偷钻进玉米地,偷摘玉米、黄豆等,然后满心欢喜地回到小厨房,生火煮熟,大快朵颐。
那偷来的“美味”,不仅填饱了肚子,更成为了我们青春岁月里一段别样的记忆。虽然现在想来,那些行为有些幼稚,但在当时,却是我们在艰苦生活中寻找快乐的一种方式。
尽管条件如此艰苦,我们却从未放弃对知识的渴望。我们来自各个村庄,穿着朴素,背着简单的行囊,徒步汇聚到巴平中学。在这里,老师们用他们的辛勤付出,为我们点亮了求知的灯塔。
1985年,学校推行的“六个型教学法”,在百色教育界引起了轰动。我们有幸赶上了这个好时期,在老师们的悉心教导下,刻苦学习,努力拼搏。
那时的我们,心中只有一个目标,那就是通过知识改变命运。教室里,我们聚精会神地听讲;课后,我们热烈地讨论问题。在那个艰苦的年代,我们用青春和汗水,书写着属于自己的奋斗篇章。
圩日,是我们一周中最期待的日子。放学后,我们三五成群地来到巴平圩上,吃素粉。那一碗没有肉沫的素粉,在我们眼中却是人间美味。
我们偶尔还会花五分钱,买一小杯炒南瓜子,大家围坐在一起,你一颗我一颗地分享着。那小小的瓜子,承载着我们纯真的友谊,成为了我们青春岁月里最甜蜜的回忆。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如今,离开巴平中学已经许多年了。但那片土地,那些人,那些事,却从未在我的记忆中褪色。每当我回忆起在巴平中学的日子,心中总是充满了感慨。那是一段艰苦却又无比快乐的时光,是我们青春的见证。
巴平中学,你在哪里?你在那一排排石头房子里,在那简陋的水泥球场上,在我们打水走过的小路上,在我们偷摘玉米的玉米地里。你在我们每一个巴平中学人的心中,成为了我们永恒的青春坐标。无论我们走到哪里,无论岁月如何变迁,你永远是我们心中最温暖的港湾,最珍贵的回忆。
在这个瞬息万变的世界里,巴平中学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承载着我们的青春梦想和纯真友谊。它见证了我们的成长,见证了我们的奋斗,见证了我们从懵懂少年走向成熟的过程。
如今,我们已各自散落天涯,在不同的地方,从事着不同的工作,但每当我们想起巴平中学,心中总会涌起一股暖流,那是对青春的眷恋,对母校的深情。
回首往昔,那些艰苦的日子,那些纯真的笑容,那些为梦想拼搏的身影,都如同一幅幅珍贵的画卷,在我的脑海中徐徐展开。巴平中学,它不仅仅是一所学校,更是我们青春的象征,是我们心中永远的精神家园。在这里,我们学会了坚强,学会了感恩,学会了珍惜。这些宝贵的品质,伴随我们走过了人生的风风雨雨,成为了我们人生道路上最宝贵的财富。
值班编辑:李彩虹 主编:李承骏
寄快递用这个便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