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特辑|阮显国(壮族):我的初中生活(散文)

百科   2025-01-29 15:20   广西  


我的初中生活 


广西靖西|阮显国(壮族)


前段时间,有同学建立了初中同学微信群并邀我入群。自那时起,我经常关注同学群,不时翻看同学们的聊天信息,分享他们的喜悦,回忆初中时代的点点滴滴。那感觉,犹如找到了失联40多年的“兄弟姐妹”,时刻感受到家一般的温暖。
近日,又有同学提议,趁春节假期大家有空闲时间之机,打算正月初四召集多年未曾谋面的同学聚一聚,大家座谈聊天,回忆过往,展望未来。
我这人喜欢热闹,同学聚会之类的活动,能参加则尽量参加,对此提议,我举手赞成。
而说到初中生活,我的心海便泛起阵阵涟漪,时间也像过电影般倒回到40多年前......
我的初中生活可以分为两大部分,一是在大队“附中”就读阶段;二是在“荣劳中学”读书阶段。
读小学时,家门附近有两所初中。一所是离家约800米的大队“附中”,另一所是离家约2000米位于集镇上正规的“荣劳中学”。两所学校虽相隔不远,但两相比较,存在着天渊之别,可谓一个天上,一个地下,切不可同日而语。
大队“附中”位于坡瓦屯旁大队部的对面。说是学校,其实办学条件极其简陋,既没有宽广规范的校园,也没有宽敞明亮的教室;既没有篮球场、乒乓球台等基本的体育设施和运动器材,又缺乏必备的教学仪器和设备。与大队部隔空相望的是一排三开间的房子,四周是用石头砂浆砌成的石墙,屋顶盖着瓦片,左右两侧各为一间教室,中间那厢隔成4个小房间,供老师办公兼寝室。离教室不远且互为直角处,是一排低矮的木瓦结构的房子,周围先用木条或竹子扎牢,外侧糊上一层用铡碎的稻草与泥巴搅拌而成浆的泥浆,那便是供学生遮风挡雨的宿舍,宿舍一分为二,男女生各一间。“附中”师资力量十分薄弱,任课老师多为初中或高中毕业的“民办”教师,因缺乏英语老师,一直无法开设英语课。如此这般的条件,“附中”的教学质量和水平可窥一斑。
“荣劳中学”(虽时隔多年,人们依然喜欢使用这个“老”校名)始建于1956年秋,时名为“靖西县第五初级中学”,曾有两次办成高完中的历史,1980年撤销高中部后,保留初中部至今。学校位于荣劳街东侧,西侧与“荣劳小学”一路之隔,东、南、北面为良田环抱,校园占地面积达40余亩,校内通道纵横交错,环境幽雅,四季草木葱茏,果树飘香,砖瓦结构的教室及各种房舍洁净整齐,错落有致。宽大的运动场位于学校办公室那排房子前,篮球场、乒乓球台、单双杠、跑道等运动场所和体育器材一应俱全。学校师资力量雄厚,教学仪器和设备配备到位,各门功课开设齐全。
记得小时候学校不曾设有围墙,每当和小伙伴们到集镇上玩耍时,经常成群结对到“中学”校园溜达。每逢周末“中学”放电影,也几乎一场不拉地到场观看。置身如此优美的校园环境,觉得那才是治学读书的好境地。于是,从那时起,长大后到“中学”读书学习并放飞人生理想的“种子”便悄悄在心中萌芽。
小学阶段,我的学习成绩还算不错,自以为进入“中学”读初中,那是应该是十拿九稳的事情。然而,命运常常喜欢捉弄人。1979年秋的某一天,正当我憧憬着将要踏入“荣劳中学”校门开启初中学习生涯时,老师给我送来了录取通知书。从老师从中接过录取通知书一看,我顿时惊呆了:自己未能如愿到“荣劳中学”读初中,而是被“伏龙附中”录取!看着我惊愕失落的样子,老师告诉我:今年的录取政策有了变动,整个公社除了禄峒中学、荣劳中学各录取1个班外,平江片区、凌准片区、伏龙片区、怀利片区等4个“大队附中”分别就近录取1个班,我们伏龙大队和四院大队的考生录取到“伏龙附中”就读。听了老师的话,我渐渐缓过神来,我知道命运跟我开了一个大大的玩笑,我意识到自己和心仪已久的“荣劳中学”失之交臂了。向老师道谢后,我便拿着录取通知书悻悻然回到家里。
接下来的日子里,我沉默少语,郁郁寡欢。父亲看到我这幅失魂落魄的样子,也曾征求我的意见:是否愿意留级重读一年小学五年级,等来年再考初中?并说如果我愿意,他去跟当小学老师的远房亲戚沟通。我考虑再三,决定还是不留级,决定到大队“附中”就读。
因“附中”离家近,我和同村屯的近10位同学选择不住校,而是早出晚归上下学。那时,大队附中已先后招了3个班(分别为初1班、初2班、初3班,我们这个班为初4班),因受各方面条件所限,早先毕业的“师兄师姐”很少有考上高中的。这极大影响了我们学习的积极性,一些同学觉得前途渺茫,失去了学习的动力,未等到初中毕业便早早地辍学回家,同村屯同学中,最后坚持下来的只有3个人。到了初二第一学期,怀利附中先期撤并,同届学生并入我们班,而班上有先见之明的同学或托熟人找关系,千方百计转到正规的“荣劳中学”就读,有的甚至重新从初一年级读起,而如我这般后知后觉者则在“附中”苦苦捱到最后。那些年,班上个别同学不思上进,抱着得过且过混日子的思想,根本不把精力放在学习上,有的上课时间跑到集镇上或公路上溜达闲逛,有的学会了抽烟、喝酒,有的甚至谈起了恋爱......就这样糊里糊涂地熬到了初二年级结束,终于等来了“附中”整体撤并的政策。自初三年级起,我们才得以走进仰慕已久的“荣劳中学”校园里继续完成学业。
1982年,正值“荣劳中学”高中部刚刚停办不久,教师队伍也来了个“大换血”,大批经验丰富的老师已经调离,一批年轻老师充实了到了教学岗位。当时正处改革开放初期,受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学校人心浮动,教风和学风不是很好,无论是教学质量、管理水平或升学率,与县里知名的城郊初中、三合初中等学校相比还存在不少差距。又因同时有3个班并入(凌准班编为1班、伏龙班编为2班、平江班编为3班),加上荣劳中学原来招的初40班,那年,学校共有4个毕业班。
考虑到各班学生学习能力和知识水平参差不齐,同时为了整顿教风学风,保证教学质量和学习质量,提高升学率,学校对4个班的学生进行了一次模拟考试,并按考试成绩重新组建了一个所谓的“尖子班”(编号仍为1班),由经验丰富的老师负责教学工作。我有幸福编入了“尖子班”,但是,与其他成绩优秀的同学相比,我的各门功课基础极为薄弱,加上存在严重的偏科思想,除了语文成绩稍突出外,其他功课皆差强人意,那年中考不出意外地落榜了。
中考落榜,是我人生中遭遇了第一次“滑铁卢”。那时,在农村早婚早育的现象非常普遍,和我同龄但小学毕业或初中辍学的部分同学已早早娶妻生子。选择复读一年准备来年再战,还是屈从命运老老实实在家务农?这是我面临的一次重要抉择。正当我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犹豫不决左右为难之际,父亲似乎看透了我的心思,他语重心长地开导我,鼓励我调整好心态,放下包袱轻装上阵,集中精力再复读一年,争取考到更高一级学校学习。带着亲人的理解、嘱托和期望,我重拾信心,和名落孙山“同病相怜”的几位同学再次来到学校,插班到下一届(42班)复读。经过一年艰辛努力,1983年中考时,终于考上了高中。  
 我只在“荣劳中学”念过两年书(读的是初三和初四),说“荣劳中学”是自己的母校,在旁人看来纯属是为了满足心中那一点点膨胀的虚荣心罢了。但记得多年前在清华大学学习培训时,为我们讲课的教授曾说过这样一句话:“进了清华门,就是清华人”。每当念及这句话,我也就释然了。其实,不管别人怎么看,我内心早已认定“荣劳中学”就是我的母校,她是我遨游书海吮吸知识营养放飞理想的地方;在我茫然失落的时候,是她张开母亲般的胸怀接纳了我,让我看到希望充满了力量,是她给我指引了人生的方向并鼓励我砥砺前行。
虽然离开母校已40多年,但时间越久远,对母校的思念更甚。几十年过去了,母校的面貌早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曾经无数次问自己,现如今校园是否还有当年的印记?那些年寒窗苦读的教室和住过的寝室是否早已拆除?运动场旁边那排高大的相思树是否依然枝繁叶茂?
带着这些问号,每次回老家,我都情不自禁地想去看一眼母校,纵使是铁将军把门,也要在大门外踽踽徘徊,久久不愿离去.....

 【主编点评】曾有一位朋友说,初中是人生里最难忘记的时光。诚哉斯言!因为那是一个人开始摆脱稚气的开端,对一切好奇,也充满朝气。本文作者详细讲述了自己在“荣劳中学”读初中的那些岁月,句逗之间,充满对母校的回想与眷恋,是一篇感情淳厚的散文。(李承骏)

作者简介:阮显国,男,壮族,1967年1月出生,广西靖西人,中共党员,研究生班学历,现供职于国家税务总局百色市税务局。多年来坚持将写作作为自己的业余爱好,业余时间喜欢涂鸦文字,自娱自乐,偶有作品见诸报刊杂志。


值班编辑:李彩虹     主编:李承骏


寄快递用这个便宜!

手机卡用这个便宜!


扫我码,开新卡,省话费(29元100G高速流量,获100积分=100元,之后可以用积分来充话费),好处多。未明之处可拨打码上电话跟我咨询,也可以拨打我常用电话18007765168(微信同号)联系我。


主编简介:李承骏,壮族。广西百色市德保县荣华乡人。擅长写作、设计、策划。曾任政府单位宣传干事、企业集团品牌总监、报刊编辑、记者、经贸杂志主编、首席记者。系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会员,广西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广西诗豹传媒有限公司创始人,《百色作家》系列公众号矩阵“诗豹创作营”总教练,青年文学家作家理事会百色分会主席,诗豹文学社社长、主编。作品散见《人民日报》《青年文学》《广西文学》《红豆》《诗潮》《都市》《战士文艺》《亚太经济时报》《旺报》《燕赵诗刊》《北方作家》《中西诗歌》等报刊杂志。有作品获各级征文奖。


百色作家
《百色作家》,一个立足于中国广西百色,面向全球原创写作者的文学评点平台。每篇文章均配有作者简介、风采照片并进行评点。欢迎全世界华文写作者投稿,在这里一展才华!我们将与《发烧友文学》一起联手为大家展示更多的才华!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