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隆安|凌春(壮族):家乡粉利(散文)

百科   2025-01-21 21:23   广西  


家乡粉利


 
广西隆安|凌春(壮族)


春节脚步已临近,家乡粉利的年味越发的浓烈,散发着它独特的气息,已成为备受人们追捧的紧俏货。
我在此所说的粉利,就是家乡出品的“雁江粉利”,是一种颇具特色的非遗美食。它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故乡的美食版图里,闪耀着非遗的光彩。
2013年10月,雁江粉利制作技艺入选第五批南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苏美兰、秦少鹰等主要传承人,他们祖传经营的作坊已历经百年的岁月洗礼。
隆安县雁江镇,这片土地孕育出了闻名遐迩的粉利,如今在商业化的浪潮下,它如同展翅高飞的鸟儿,产品远销区内外。

这是苏美兰作坊制作的粉利产品照片(凌春/摄)

雁江粉利口感软绵柔韧且富有弹劲,咀嚼起来很有快感,每咬一口,满是雁江古镇美味、质朴的人间烟火味。
粉利不仅是味道好,名字也好,“粉利”之名宛如一个美好的祝福,有顺利吉祥的寓意,是团团圆圆的象征。所以,家乡粉利在平时还是春节,都已成为一个文化美食标志,被人们作为礼品赠送亲朋好友,在餐桌上确是响当当的佳品。
粉利对我而言,更是深深烙印在心中的故乡记忆。多年前的农村生活里,每到春节前夕,那是一段满是温暖与烟火气息的时光。邻里乡亲总会两三户相约,合伙互助制作粉利来迎接新年。我也有幸参与其中,对粉利制作有着深刻的体验。
粉利的制作工序繁多。通常要经过选米、泡米、磨浆、煮干翻炒、搓揉成型、蒸熟、出锅晾干、印花等八道传统工序。每一道工序都紧密相连,都得严格把关,一旦有一道工序疏忽,就会影响到粉利的质量。
选米,这是开始的重要一步,必须选用雁江土地滋养出的特产优质“硬米”。只有这样的米,才能使做成的粉利不易煮烂,具备柔韧且有弹性的口感。选好米后,将米粒浸泡在水中大约2个小时,待米粒吸收足够的水分,容易捏碎时,就可以进入下一道工序了。
磨浆,曾经是一道饱含汗水与辛劳的工序。在往昔的岁月里,石磨是这一工序的关键角色。一人费力地用摇杆推转石磨,另一人则小心翼翼地逐次把米粒一点点送进磨孔里。那场面,弄得磨浆人汗水涔涔。
煮干翻炒这道工序最为耗费力气,通常只有体壮者才能胜任。我至今仍记忆犹新,那场景就像是做苦力般累人。
起初并不怎么辛苦,将花生油放进大口砂锅里煎热,倒入米浆,用锅铲缓缓来回搅动。可当米浆的水分被煮干成团状时,就必须不停地压瘪并翻炒,反复挤压翻炒,直至米团熟透表面光滑为止,不然就会黏锅烧焦。米团翻炒得越熟透越有韧劲,这是人工比机器做得好吃的缘故。
我曾经负责好多次的翻炒之工,自认为是能够胜任的,毕竟没有出过差错。煮干翻炒虽然辛苦,却也能从中收获乐趣。
翻炒好了米团之后,接后面的这几道工序就轻松许多。搓揉时,先是大块的粗略揉搓压缩成宽约5厘米的尺把长的长条块,然后再分成一条条长约10厘米的短块,进行均匀地搓揉,至其表面光鲜、手感滑溜时,再整成扁圆柱形状即可。
蒸制时只需耐心等待五十分钟左右即可出锅,此时趁热品尝会感到味道格外鲜美,做粉利时的疲劳感顿时烟消云散。
如今,出于食品安全方面的考虑,印花这道工序被省略去了,用精美的外包装袋看起来更为美观。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进步,机器这个现代的工具也走进了粉利的制作过程。现在,磨浆、煮干翻炒都由机器代劳,就连蒸制也不再使用柴火砂锅,而是被燃气或电器蒸柜所取代。
这一改变,就像一阵春风,带来了方便与环保,在节省了人力的同时提高了效率。人们要吃粉利变得更加容易,小家庭不再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去制作,大多都是宁愿买现成的了。
从传统的纯手工制作到如今的半机械化,雁江粉利就像一位与时俱进的行者,在保留非遗传承核心的道路上稳步前行。匠心没有被丢弃,那独特的味道如同故乡的明月,始终不变。
如今,雁江粉利的作坊四处涌现,规模不断扩大,不少还注册了商标,凭借线上电商的助力,将隆安雁江家乡这一非遗美食送往全国各地,让更多的人能够品尝到壮家人的年味。
目前,苏美兰、秦少鹰等粉利技艺非遗传承人的作坊,正全力制作粉利,以满足各方客户的需求。
近日,我慕名专程去到苏美兰作坊,购买了她制作的粉利。她高兴地对我说:“平日里,每日制作粉利大概250斤。而到了腊月中旬至春节期间,就要增雇人工,使产品日产量翻倍增至500斤左右,还不用愁销售。”
苏美兰就是家乡粉利制作“非遗”传承的一个缩影,用心积极为丰富市场需求贡献着力量。
家乡的粉利美味又爽口,无论是刨丝加肉片、葱蒜及酱油佐料炒着吃,还是切片放入火锅里煮着吃,其味道都十分鲜美可口。这不仅受到当地人的喜爱,也吸引着外地客商络绎不绝前来批量订购。
家乡的雁江粉利,承载着故乡的记忆、非遗的传承和春节的文化内涵。从传统的手工制作到半机械化制作的转变,它在适应时代发展的同时,坚守着自己的核心价值。它的美味、文化寓意以及制作工艺的传承与创新,都让它成为家乡独特的美食名片,持续散发着迷人的魅力,吸引更多的人去了解和品尝。
【主编点评】这篇文章生动地介绍了家乡隆安的雁江粉利这一非遗美食。从粉利的独特风味、名字寓意到制作工序,再到其在春节时的紧俏与作为礼品的文化意义,都进行了细致描绘。作者回忆了自己参与制作粉利的经历,让读者感受到传统手工制作的魅力与艰辛。同时,文章也展现了粉利制作从传统手工到半机械化的转变,体现了其在传承非遗核心价值的同时与时俱进。粉利承载的故乡记忆、文化内涵以及不断适应时代的发展,使其成为家乡独特的美食名片,散发着迷人魅力,引发人们对这一传统美食的兴趣与关注。(李承骏)

作者简介:本名凌春,广西隆安人。爱好阅读,也喜欢创作些小作品,不时有小文在当地报刊及各网络媒体平台发表。



值班编辑:李彩虹     主编:李承骏


寄快递用这个便宜!

手机卡用这个便宜!


扫我码,开新卡,省话费(29元100G高速流量,获100积分=100元,之后可以用积分来充话费),好处多。未明之处可拨打码上电话跟我咨询,也可以拨打我常用电话18007765168(微信同号)联系我。


主编简介:李承骏,壮族。广西百色市德保县荣华乡人。擅长写作、设计、策划。曾任政府单位宣传干事、企业集团品牌总监、报刊编辑、记者、经贸杂志主编、首席记者。系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会员,广西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广西诗豹传媒有限公司创始人,《百色作家》系列公众号矩阵“诗豹创作营”总教练,青年文学家作家理事会百色分会主席,诗豹文学社社长、主编。作品散见《人民日报》《青年文学》《广西文学》《红豆》《诗潮》《都市》《战士文艺》《亚太经济时报》《旺报》《燕赵诗刊》《北方作家》《中西诗歌》等报刊杂志。有作品获各级征文奖。


百色作家
《百色作家》,一个立足于中国广西百色,面向全球原创写作者的文学评点平台。每篇文章均配有作者简介、风采照片并进行评点。欢迎全世界华文写作者投稿,在这里一展才华!我们将与《发烧友文学》一起联手为大家展示更多的才华!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