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名伶庄少全的人生记录

文摘   文化   2023-12-04 08:41   福建  

一代名伶
--已故芗剧名角庄少全的人生记录

文|杨秀晖   图|王志斌

已故芗剧名角庄少全剧照

庄少全(1937年12月-2000年8月):闽南一带著名的歌仔戏表演艺术家,曾任龙海县芗剧团艺委会主任、团长。14岁扮男旦上台,在传统戏《慈云走国》里饰演正宫娘娘,后主演小生,誉满漳码厦。庄少全擅长表演,常任主角,还会编会导,先后参与整理、改编、创作《深宫泪》《望夫恨》《血染龙凤环》《王候泪》《月里寻夫》《王占春》《侨女英魂》等剧目。庄少全尤其擅长因材施教,以戏授徒,他所培养的学员,成才率高,许多成为漳码厦专业业余剧团的艺术骨干。

提起庄少全,厦漳地区的广大芗剧迷都如雷贯耳。虽然庄老已经辞世,但是他给艺坛创造的辉煌却是璀璨的,他教出的一批优秀的徒弟都曾在电视大奖赛中捧回了奖项;他编写的《侨女英魂》曾获第六届田汉戏剧三等奖,剧本《望夫恨》几十年来一直在各式各样的舞台上常演不衰;他组织创办的“庄少全歌仔戏团”一度声名显赫,迄今仍有许多观众深深悼念、好评与赞赏……

时隔多年,我依然深记得采访他时的场景。那一日,当我带着对闽南歌音的崇尚和对老艺术家的久仰,叩响了位于龙海剧团二楼的简朴而明净的庄老的家时,才知庄老的病已到了末期,说话要费很大的劲,吞咽也困难,只能吃流质食品,喝水要一小口一小口地轻抿,经常从嘴里喝下去又从鼻子里流出来。

我当即决定要取消那次采访,而庄老摆摆手,说,不碍事,我给你说说。于是,在那个夕照静好的午后,庄老最后一次和我深聊,4个小时的时间里,他捂着扎满厚厚纱布的脖颈,用着微弱的声音说往事,间或剧烈咳嗽。他不愿意停下来,而我也在记录的同时一次次泪眼朦胧。那篇文章,最终获得了那次比赛的一等奖,而庄老,却永远阖上了他睿智而慈爱的眼睛。

庄少全本来不姓庄,生父王元因爱上女子王贵珠又遭同姓不能结婚的非议,只能将爱人托给好友黄亦鹤,只身去了香港。而当时已身怀六甲的王贵珠生下小孩后便寄在一庄姓农家抚养,并为此私生子取名庄少全。后来,庄少全的养母病故,养父娶了个后娘,但谁知道养父很快又逝世,后娘又改嫁他人。

当时,庄少全的生母已经嫁给了黄亦鹤,生父王元香港回来后从事教师工作,一番辗辗转转,小少全基本断了与他们的联系,彻底成了个没爹养没娘疼的小孤儿。小小年纪的他要劈柴割草、煮饭喂猪,还要负责一切犁耙农活,天天劳累,还是吃穿难保,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
1952年,南靖县草坂村组织业余剧团,小少全开始学唱戏。那年他才14岁,却明显地比同龄人早熟,他把生活的艰辛深藏在心底,将满腔的爱融入艺术的海洋,刻苦学习认真钻研,不辞辛苦跌打滚爬,终于练成了一套土生土长但又比受过正规训练更加技术精湛的舞台硬功。当时,在小少全小小的心灵里,只有演戏才是四面无依的自己唯一的一条出路。
芗剧《信义亭》 庄必芳 饰 杜月华   王丽虹 饰 赵少卿
14岁那年上台,小少全唱女角,他在历史剧《慈云走国》里饰演正宫娘娘,扮相俏丽唱腔优美,第一次出演就得到了草坂村民的交口称赞。然而,业余剧团毕竟是小打小闹,对于补充知识充实自己较有局限。南靖县芗剧团一成立,庄少全的师傅便带他前去报考,他认为小少全的演技唱腔绝对可以达到专业水准,但当时的乡领导却断然拒绝,他们以庄少全家庭出身不好为由搪塞了回来。人小志大的庄少全没有泄气,他回到草坂业余剧团继续唱戏,闲瑕时愈发认真地练功吊嗓背剧本,他不信自己在业余剧团就混不出样子来。

庄少全在业余剧团一待四年,技艺天天见长,小小年纪便成了草坂村乃至全南靖县的名人。有一次,南靖县专业剧团下乡,恰好与草坂村业余剧团在同一个村里演出,由于专业剧团舞台设施较华丽,村民们都被吸引到他们台下,布景简陋的业余戏团下却只有稀稀疏疏几个观众。后台的乐器手和演员们都气馁了,本来只想胡诌几段草草收场,然而,饰演白牡丹的庄少全刚出台,那一段高音一场水袖舞就把整出戏演绝了,奔走相告的村民纷纷围上,业余剧团的台下开始喝采鼎沸、掌声不断。

1956年,庄少全在靖城(今南靖县旧县城)、天宝(今漳州市天宝镇)一带已经小有名气。12月份,天宝物资交流时,龙溪芗剧团团长黄海土和导演方丰桃看了庄少全的戏后称赞不已,恰好龙溪芗剧团正在招收演员,黄团长便力荐其前往。经过现场二胡试唱,庄少全的唱腔得到了老艺人的众口好评,庄少全由此走进了龙溪专业剧团。

庄少全自身功底不错,加上又有老前辈指点,他的技艺提升得更快,戏路也越来越宽,他开始学唱青衣客串后台还兼编剧本。尽管他只有高小学历(即小学学历),但他凭着不屈的意志和一本破旧的字典硬是补充了许多知识。20岁那年,他改编出了脍炙人口的长篇剧本《望夫恨》。

庄少全在剧团里任劳任怨地工作,每次下乡演出他总是跑前跑后地帮忙搬道具;每次去边远部队慰问演出,他总是义不容辞地第一个报名,有一次他胃病发作却仍然坚持给部队唱样板戏,最后竟然晕厥在戏台上……

1961年,龙溪县与海澄县两个专业剧团合并成龙海芗剧团,庄少全被光荣任命为艺委主任,唱旦角的团支部副书记也如愿以偿地成了他的如花美眷。小两口在戏台上惟妙惟肖地扮演着一对对有情有义的才子佳人,在戏台下则如胶似漆、相敬如宾地过着小日子,随着时间的推移,俩人爱的结晶相继出世,生活开始在庄少全面前铺开一条花团锦簇的阳关大道。

然而,史无前例的一场运动,一夜之间什么都变了,庄少全被押回原藉劳教,每天晚上都提着青灯下田劳动。此时的庄少全万念俱灰,他任由别人剃光自己的头发,把一块块写满污言秽语的牌子挂上脖颈,回到草坂小队参加劳动,拖着虚弱的身子挑粪浇田、筑堤建坝。

有一次,庄少全被打破了腰,全身高度浮肿,被转寄到文化馆暂时疗伤。那时的庄少全已经不成人样了,原本俊秀的脸庞枯黄变形得象只小鬼,浑身上下没有一块好肉,身体浮肿得几近透明。心酸的妻子怕他触硬疼痛,只能在大热天铺四层棉被让他睡觉。她听闻松柏红可以治浮肿,便跑到深山野林去采摘,一个个磨碎一片片作成糕点又一小块一小块嚼碎放进丈夫嘴里。但那时庄少全已经处于半痴呆状态了,很多时候只是神智不清地说着胡话。心力交瘁的妻子眼泪汪汪地望着昏迷的丈夫,她以为可怜的丈夫捱不过那年夏天了。

庆幸的是,老天惜贤,庄少全意外地活了下来,尽管走路时还有些异样,但已经足以称得上是奇迹了。

1973年7月落实政策,庄少全被分到九湖镇学习班。文革结束后,又被安排到商业局的下属蔬菜公司卖菜。刚从恶梦中走出来的庄少全沉默而内敛,再也不会象以前那样开口就来几段芗剧小调,他战战兢兢循规蹈矩地守着小菜摊生活,晚上则驾着自行车绑着小箱子到市区一带卖香烟以贴补家用。

法律不承认捏造,事实终归是事实,1974年,庄少全恢复清白无罪之身,他很快被吸收进商业局宣传队。压抑许久的渴望被彻底释放出来,如鱼得水的庄少全又开始活跃在那方舞台上,又开始频频在全县各供销社的演出中崭露头角。
芗剧《赌妻》碟片  左为庄必芳  右为王志斌   

1978年,党中央下达放宽戏曲政策,农村节日活动和古装戏均得以恢复发展。庄少全主演的拿手好戏《唐伯虎点秋香》在厦门人民剧场一炮打红,一日三场,场场爆满。他塑造的风流潇洒、才华横溢的唐伯虎,给厦门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信函问候雪花一样地飞来。每次演出结束,他的梳妆台上总有热心的观众送来的褒汤或润喉片。剧场的票房说,只要一挂出“漳州天宝小生庄少全”的名衔,入场券不消一时就会被抢购而空。

1979年,龙海县剧团要举办艺术培训班培养青年演员,文化局与宣传部到商业局将庄少全的关系全部转回了剧团,原县委书记周顺民特地在政协会议上点名让其回去当教师。于是,庄少全在阔别多年后,又风风光光回到了龙海县剧团。

当时,艺训班的正式学员只有九人,总体素质高低不等,水平亦参差不齐,大多学员从没有接触过芗剧,二胡拉开管弦齐下,他们的试唱竟然没有一个人不走调。有人妄下断言说庄少全肯定教不出什么名堂。对这些传言,庄少全都作了冷处理,他因材施教从台风到动作到唱腔到扮相,一板一眼不紧不慢地循循善诱,将满腔的心血全部洒给这批幼苗。与培训同时,庄少全还结合培训阶段的实际情况为学员们写剧本,他从演员的自身条件出发,扬长避短写出了几套可以让初出茅庐的小青年充分表现才能的剧目。七个月后,小学员登台演出一举成名,取得了群众好评。不久后庄少全被任为龙海县专业剧团团长。

庄少全没有被接二连三的荣誉冲昏头脑,他仍旧呕心沥血地教导着学员,仍旧兢兢业业地干着自己的本职工作。他总想:既然自己有幸躲过那场揪心掳命的动乱岁月,还有什么理由不好好工作呢?

付出一定会得到回报,鲜花和荣誉纷纷接踵而来。1985年,庄少全被评为漳州地区八县二市专业剧团唯一的好团长;1986年,被福建省人事局评为文化系统先进工作者;1987年,省文化厅授予他三十年如一日作出重大贡献者之称号;1988年获漳州地区首届青年演员比赛辅导奖;1989年又被评为深化改革发展艺术优异工作者……

1993年,庄少全光荣退休了,他与小舅子郑陈参(原龙海县专业剧团演员)策划办起了“庄少全歌仔戏团”。艺训班原帮人马全部赶来呼应,台面很快撑了起来。与庄老感情深厚的学员们同心同德万众一心,台上挥洒自如台下亲如一家,加上有庄老慈中藏厉的领导,“庄少全歌仔戏团”的名气很快又如蒲公英的种子一样四方播洒,第一年办团便接戏320余场,数量远远凌驾于其他同性质的团体之上。

   正中黄衣为庄少全之女庄必芳剧照
数十年粉墨生涯,一生的贡献得来了桃李满天下,女儿庄必芳也承父粉墨成了一名出色的歌仔戏演员,并与夫君王志斌调往厦门市歌仔戏团。无牵无挂的庄老刚想稍作松懈与妻子安度晚年,谁知身体却每况愈下,检查结果出来,庄老身上竟有数十种潜伏病因,这些都是当年留下的后遗症。

那一日,我看着墙上张挂的庄老的一张张俊朗帅气、神采飞扬的戏照,眼睛数次模糊。

人的一生,会碰到很多人,留下很多回忆。有些人,相逢不如相望,只得淡淡一笑,而有的人,一旦走进交集里,便再也无法忘记。(本文摘自《闽戏掠影》一书)

(《闽戏掠影》杨秀晖著,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

链接:聚焦福建戏剧创作与生态

—杨秀晖戏剧评论集《闽戏掠影》出版

(厦门日报讯)福建是戏曲大省,杨秀晖新近出版的戏剧评论集《闽戏掠影》,聚焦福建近20年的戏剧创作与戏剧生态。该作品也入选2023年厦门市文艺发展专项资金优秀中青年个人文艺资助项目。
    《闽戏掠影》收录了杨秀晖的33篇评论文章,品读戏剧,抒写戏人,全面涵盖福建五大戏曲剧种歌仔戏、高甲戏、梨园戏、莆仙戏、闽剧,以及闽版越剧、京剧等戏曲剧种和话剧的剧目评论25篇,6篇戏剧人物访谈及2篇民间剧团观察。
      作者杨秀晖认为,戏曲应该多方拓源,不能仅仅停留在老年观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需要多创造契机,赢得更多年轻人,才能让传统艺术的传承代不乏人。她有意通过《闽戏掠影》,用浅显易懂的方式,去交流个人看戏的体会,与年轻观众一起去了解戏曲的故事,吸引年青一代走进剧场,去理解戏曲的表达,去感受戏曲的奇妙和美好。
作者简介:
       杨秀晖,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厦门市湖里区作家协会副主席,已出版散文集《以爱之名》、小说集《你曾来过》和传记《书画家白磊》。“闽地三部曲”之《闽南的味道》《闽戏掠影》等,《闽南的匠人》目前已交付出版社。

龙海作家
文学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