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view] 万能青年旅店 同名专辑 - 万能青年旅店 (2010)

文摘   2024-11-16 09:36   浙江  
Rated by 婉清、玻璃噜噜
Genre: Art Rock/Alt Rock/Folk Rock
Release: 2010
Label: Self-released


“时代抛弃你的时候,连个招呼都不打。”很多历史阵痛往往被当下的繁荣所岁月史书,直到繁荣退潮,人们恍惚间发现,自己在滚滚的时代潮流中也是如此脆弱。
「内地独立摇滚之光」「情怀经典」「被社会遗弃的人唱出的掉满凄凉无奈的时代玻璃渣」或许是常见的形容《万能青年旅店 同名专辑》(下称“同名专辑”)的角度。专辑逐渐拾起那些中年男性的日常情绪碎片,逐步深入直至《杀死那个石家庄人》彻底还原出这些碎片背后的社会处境,勾勒出时代大势下无能为力、只能好好活着的人们。国企改制下岗千万人,曾经稳定的铁饭碗说没就没,无数人因此被冲垮[注1]


《同名专辑》描述的是自1990年代转型市场经济以来繁荣背后的灰暗。市场经济是腾飞、是活力释放,是所有人看到机遇向上爬的正向激励。人们用这个概念描绘了一个金钱、名利与自由的愿景,激励自己奋斗青春。对有门路有机遇的人来说,这是辉煌人生的号角,但对被滤网筛下的人们而言,更像是残酷地宣判死刑。
从文本与社会价值的角度来看,《同名专辑》并不适合作为King Crimson的对照,而更适合对标Bruce Springsteen的《Born in the U.S.A.》(1984)与Green Day的《American Idiot》(2004)——前者是被美国牺牲的越战老兵,后者是因伊拉克战争而饱受摧残的平民百姓——《同名专辑》也是从小人物出发的历史书写。
《不万能的喜剧》开始,一贯专辑纪实的写作角度。“喜剧”是麻痹人内心的事物,既包括娱乐与传媒的软化剂,也包括在经济繁荣中鲤鱼跃龙门的理想塑造,进而“不万能”也因“我发现我不能再被蒙蔽”而成立。《揪心的玩笑与漫长的白日梦》完成了青春与中年的回望,“囿于昼夜厨房与爱”,曾经的青春梦想变成了如今的柴米油盐酱醋茶。曾经的自己有征服世界,站在世界之巅睥睨众生的豪情壮志,如今却不得不认清自己作为普通人的人生。先后几首歌勾勒出主人公的日常状态,遗憾、疲累,追忆着过去充满无限可能的自己,以发泄当下的层层愤懑。


大石碎胸口》开始,专辑逐渐跳出自我意识的层面,投射到自身视角下的世界,对比自己与他人的命运,影射社会现状。
《大石碎胸口》《秦皇岛》分别从生命的横向与纵向体验出发。市场经济看似财富横流,真正的美好却掌握在少数人手中,过去享受红利的人被时代无情抛弃,无法承受生命的阵痛,看着周围的人已经富起来而无能无力,在宏大叙事中无法获得自我投射的万丈激昂。前者是他人“百万富翁”、我却“摸打滚打”的横向对比;后者是青春不再已经“孤独黑暗”的自己一代,与“骄傲地、骄傲地,灭亡”的下一代的纵向对比。下一代的人还在骄傲,还在青春光芒万丈,但是为他们留存的机遇却越来越少,最终面对的或许是更为残酷的现实。
尽管如此,他们仍然有你所失去的最珍贵的东西——时间、精力,像一张白纸一样没有被社会的烟尘与自己的坏习惯所沾染。所以在《十万嬉皮》中,作者细数自己年华蹉跎后的浑身“毛病”,这些“毛病”改不了,恰如曾经充满希望的人生如今只剩难以脱身的顽疾,备觉遗憾,无从、无心也怯于重启人生。
《杀死那个石家庄人》是专辑的尾声与高潮,也是专辑为数不多有层次、戏剧感的曲目。作者终于道尽了上述所有人生处境背后的时代变迁。
重温这张专辑时,我不禁跟如今千禧年后出生的年轻人的处境相比:曾经习以为常的事物顷刻之间就能崩塌、挤过独木桥迎接激昂的愿景可等到自己准备就业却发现满地鸡毛、社会给个体兜底的保险网也越来越少,曾亲历繁荣却在自己最适合奋斗进取的年纪吃尽各种时代黑利。也许,时代抛弃我们的时候,也是一个招呼也不打。在看到既得利益者后代相对平坦的人生后,再看看自己作为普通人囿于存量内卷的惨淡,你是否也跟专辑的主人公一个滋味?
每代人有每代人的苦难叙事,但在专辑所书写的每个感叹社会丢下自己的中年男性背后,令他感叹“囿于昼夜厨房与爱”的家庭生活里,或许还有无数个在下“出走的决心”的妻子、听着《Numb》大吼父亲的叛逆儿子或者看着《房思琪》流泪却在打压式教育下长大后被待价而沽的女儿。


尽管有着动人的时代书写,但对这张专辑文本的共情需要深刻的社会背景,文本本身缺乏审美价值,更胜在真诚与原始。专辑的创作与制作是上世纪末以来海外另类摇滚的延续,配合Blind Melon、Deep Purple的错杂影响,并以气质非常典型的华语民谣(民谣在华语似乎概念模糊,拿把吉他就上了)作为表观。这让《同名专辑》在音乐的呈现非常老派,即使有着稳扎稳打的吉他编排(以及在情绪进展中使用得略显谄媚的小号),也显得个性不足。完整地依循旧式风格除了实在安全外,在这里并不会增添什么风味,乃至对情绪发展段落的设置说不上刻意,但的确很是笨拙。对于一张强调“在地”关联的专辑,这些都让《同名专辑》的音乐在脱离文本之后不那么成立。
《同名专辑》偏向艺术化、前卫化的音乐底色与同期风靡的噪音与90年代另类华语摇滚的主要摇滚场景联系并不紧密,是少数人的诗篇,在后来的华语摇滚发展中除了愤懑的文本之外也少见声音层面的追随者。如若将一张尽然汲取着海外营养生长、仅沾带本身几近枯枝败叶的华语民谣的作品称作是华语摇滚的里程碑或至高作,像是对场景本身的一句嘲讽或否定。
《同名专辑》本身音乐气质与同期场景的差异、致力于情绪渲染的器乐配置,以及本身在“深刻的时代印象”之上摹写的文本,让《同名专辑》拥有强大的“特别”感的同时,也让人容易忽视专辑本身编排上的失衡。在繁复与小品的变化之间,缺乏逻辑连贯的统筹,因此听众很难从中拼凑出“万能青年旅店”创作者的形象或人格;文本层面则似乎将专辑叙事本应着重书写的主观体验进行模糊与简化,从而无形中造成了如同以第三方视角书写的观感,乃至将描写对象景观化——当然不能说创作者是功利的,但的确文本上的模糊让音乐本身保守的《同名专辑》留给了乐迷太多主动在概念上进行弥补、重写进而拔高的空间,而不需要听众对叙事对应的事件、时代进行必要的了解、理解。就这一点而言,《同名专辑》不好说是一张足够合格的纪实作品。


不过听者依然可以感动于这张专辑的真诚,因为到了下一张专辑甚至不再是如此真诚的讲述,相反乐队成员迫于十年的压力,需要在精神气质与文采上更下功夫。舞文弄墨却毫无实质审美价值、对真正的苦难故作玄虚,其价值或许就是养活一群没什么文采的中年男性文化人在网络上沽名钓誉。在“情怀”与“文采”背后,音乐如何不重要,“文采”本身更是贻笑大方。既然是场景里的孤篇,《同名专辑》的精神来自哪群乐迷的凝聚或重写有待商榷,同样愤懑的后来者在“文采”上自然也愈发鄙陋。
总而言之,这张专辑最大的意义在于记录群众、民间传颂,警醒未到来的、抚慰已挫败的。不了解那段历史阵痛的人,或许也活在自己的历史阵痛中。

[注1] 有关历史回顾可参见:https://www.jiemian.com/article/6485827.html(公众号阅读

UPEE
本土野生民营乐评组织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