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个误区:
我没有医学知识,那好几十种病我根本搞不明白,所以不敢买。
我的答复是:
我们不需要搞明白,因为这一辈子我们搞明白的事情也不多,大多数情况是搞不明白的,只要遵循专业的事找专业的人的原则,就不会犯大错。
条款的科学性、合理性应该由行业规范和监管部门负责,所以保险的合法性是其安全性的保证。
这就好比买卖手机的不需要会修手机,买卖汽车的不需要会修汽车。能看懂说明书,学会基本操作就可以了。
再打个比方,吃药你不需要自己研究药品说明书,那个说明书是为了符合监管规定明确责任和给专业人士看的,只要遵照医嘱,能搞懂用法用量就可以。“一日三次,一次一片,饭后温开水冲服,孕妇忌服”,能看懂这几句话就可以吃药了。
买卖保险也一样,我们最应该关注的是:交多少(保费),领多少(保额),出什么事给多少(保险责任),什么情况不给(除外责任)。
所以我们的结论是:买卖重大疾病保险,不需要讨论重大疾病本身,因为学医的跟不学医的讲,听不明白;不学医的不敢跟学医的讲;两个都不学医的没法讲。关键是学医的也搞不懂几十种病。
第二个误区:
我看了合同条款,那几十种病,种种都和死差不多,达到你们规定的条件,几乎得死,死了才给钱,有什么用呢?
我的答复是:
我们先不说现实中重大疾病的存活率越来越高,比如甲状腺癌和乳腺癌。保险公司的理赔数据也证明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糟糕。
我们需要确认的问题是:生病能不能治好是医院和医生的水平问题;生病了要不要去医院治疗是每个家庭的能力决定的;治疗花了钱有没有人帮助承担这才和保险有瓜葛,买了就有人赔,不买就自己扛。
我们只需要问自己:生病要不要治?当然得治。明知道治不好要不要治?除了病人自己可以说不治,家属都得全力以赴,所以负债累累倾家荡产的不是少数。治了花钱了,不管结果是死是活,有人给承担和没人管,哪个好呢?当然是有人管好。
重大疾病保险就是在我们最困难的时候给一大笔钱,没有任何错误,对我们没有任何伤害,为什么要拒绝呢?
第三个误区:
我们单位福利好,医疗费都报销,不需要买,或者说,我很有钱,生病花点钱承担得起,不需要买保险。
我的答复是:
重大疾病保险是约定给付,不是报销(报销是补偿概念,损失多少补偿多少,有损失才会有补偿)不要发票 ,买多少就给多少,不管你怎么花。
科学的说法,保险帮助我们对冲风险,增强安全感。换个角度理解,就是在我们倒霉的时候(罹患重疾),帮助我们把钱变多,跟医疗费没关系,可以疏解生活的压力,给人以希望。
比如一个人患病了,单位全部报销,保险公司赔付1000万(也许只交了50万保费),可以把房贷还了,换个好车,换套好房子,康复疗养没经济压力,不拖累家人,甚至提高了生活品质,即使终究还是离开了,也给家人留下足够的财富,留爱不留债。
因为没有人嫌弃钱多,所以保险就是在我们遭遇不幸的时候把钱变多,是好事不是坏事。
我们这一生都是在拼命赚钱,希望钱越多越好,所以明知“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还是趋之若鹜。其实保险也是一种风险投资,而且确保风险一旦发生,一定获得收益。不发生,也不损失本金。
第四个误区:
生活不富裕,每年交好几千块钱,要交几十年,压力太大。
我的答复是:
如果现在都担心每年几千块保费的压力,那我们更需要担心的是将来某一天十几万几十万医疗费的问题,那压力更承担不起。趁着现在还年轻,属于奋斗的年龄,应该研究怎么努力多赚钱,而不是靠侥幸心理,讨论是否可以不买保险。事实一再证明,凡是当年咬牙做的决定都是对的,当时不咬牙,等遇到事情的时候,咬掉牙也没用了。
第五个误区:
市面上这么多公司,这么多产品,这么多业务员,我该相信谁,该选择什么产品?
我的答复是:
记住一句话,拥有才有价值,买就比不买合适,有保障比没保障好。何况,我们这一辈子消费了好多产品,衣服不一定是最漂亮的,车不一定是最好的,房子性价比也未必最高,有的都比没有的强。
所以不要太纠结价格,多关注价值,就是能帮我们解决什么问题。如果真的要比较产品,也要坚持在交费额度一样,交费期一致,保障期相同的情况下比较利益,不然就没有任何意义。
观察期(有90天的,有180天的,也有一年的,对客户来说,越短越好);
疾病种类(也不是越多越好,市面流行的基本都够用,种类太多带来的价格高没必要,有包含疾病末期或者生命关爱责任的最好);
有轻症额外给付的好;
有特定疾病额外给付的好;
有身故责任的好;
固定保额分多次给付的不够好;
只买专项重疾是不保险的。
比如买保障型保险,出险早合适(单纯数学角度),健康长寿就不合适了。
买储蓄型保险长寿才领得多,如果身故早,还不如买保障。
比如有人说买防癌险便宜,合适,但是如果得的是心脏病就赔不了,就是不合适。
比如不分红的重大疾病保险比分红的便宜,所以短期出险不分红的性价比高,但是如果健康长寿,分红的要比不分红的多许多。
重要提示:代理人如何识别诈骗,保住辛苦赚的钱
【总编:范国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