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候觉得深圳小孩有点“可怜”
民生
情感
2024-03-13 20:31
广东
在深圳,最疲惫的人,可能是每周穿梭学校和各种培训班的深圳孩子。
今年过年有家长带孩子回到湖南老家,在这个著名的烟花产地,看着家家户户成车随便放的烟花,漫天的绚丽和彻夜的声响,让孩子吃惊:“哇,这个世界原来还可以这样”。
“有时候看着挺可怜”
孩子从小在深圳长大,几乎没有见过这种场面,过年没有畅快放过烟火、点过鞭炮,也几次跃跃欲试,就是不敢点燃。当看着老家别人的孩子快放完回家了,深圳孩子终于鼓起勇气,点燃了引线。孩子天性在那一刻也被释放,被点燃,映着火光,孩子脸上浮现从来没见过的快乐。那一刻忽然觉得,深圳孩子有点可怜。深圳孩子,从小见惯了各种主题乐园统一鸣放的烟花,但只有自己亲手放的烟花,才是嘉年华,这种体验和愉悦感远胜之前。有些深圳孩子都快长大了,可能都没有这样尽情放过一次烟花。就像他们暑假没有下河摸过一次鱼,被大人丢进商场里千篇一律的人工乐高,就算是拓展和探险了。我们常说,深圳孩子,不是在游乐场、公园,而是在商场长大的。被丢进来的孩子,互相伴随,共同无聊。尤其到夏天,商场以提供的冷气的名义,给孩子提供各种培训和兴趣班,无聊加无聊。在商场里长大,本身就是商业消费环境和城市公共生活下的产物,是城市生活的一种模板,是现代都市生活在孩子身上的投射和反噬,也是这些年父母对教育焦虑的一种转化。等他们长大,孩子的童年色彩构成之一,可能就是爸妈开车送我去商场上早教课。深圳孩子,他们出生在这个全国最卷的城市,面对最卷的家长,他们在精心设计的环境里成长。比如,商场之外,深圳号称千园之城,大大小小的公园里,常会看到一群跳广场舞的老人,却很少看到肆意追逐玩耍的孩子。以至于有人说,深圳老人比深圳孩子更活泼自在有童趣。比如,深圳孩子整体太文明了,太文静了,平时穿衣服每天干干净净,手上没有泥巴,脚下没有逾矩,淘气的熊孩子少,听话的好孩子多。比如,深圳孩子里越来越多“小大人”,平时讲话好似跨越了年龄,或一板一眼,或语出惊人,超纲的不仅是学业,还有各种日常,一副大人模样,早熟得叫人心疼。比如,深圳孩子,不少是三人小家庭,当被父母责备管教委屈时,只能偷偷一个人躲进自己的房间,偷偷掉眼泪,而不是像大多数家庭那样钻进爷爷奶奶的怀抱……有时候深圳孩子的可怜,就藏在这些过于日常而被理所当然的细节里。
深圳孩子的出厂设置:
被规训,过早熟
在深圳,最疲惫的人,可能不是996的打工人,而是每周穿梭学校和各种培训班的深圳孩子。每周日的地铁上,经常看到拖着大大行李箱的深圳孩子,他们表情和地铁上匆忙的大人一样麻木,眼睛里明澈很少,肩膀上背包很重,看不出这个年龄应有的朝气和活力,散发着一种长期透支又无处释放深深倦怠感。了解这座城市的人都知道,在深圳,中考的竞争程度要远远比高考惨烈得多得多。这种压抑和明卷,这些年早已从初中蔓延到小学,甚至蔓延到本该玩耍的学前班。我们常说,深圳孩子和内地城市的孩子有很大的不同,因为在深圳接收到的是最前沿的信息,眼界和见识明显会有差别,深圳家长常以此为傲。记得年前在地铁和国际有人飙英语的那位深圳“小孩哥”,一度成为全国热搜和城市话题,城市和家长又收获一波自豪。后来有记者采访,班主任介绍这位同学,“内驱力强,小小年纪就有目标,合理规划时间,定力足,不受环境影响”。啧啧,听来可怕,这可是在成年人都很难做到的境界。深圳孩子被规训被催熟如此,对孩子的天性来说,这实在不是一种骄傲。总说深圳孩子视野开阔,“小孩哥”英语很溜,但更多普通的深圳小孩早早就被规训。一个细节是,深圳孩子过走路,不会奔奔跳跳,因为安全,也因为习惯。他们从小习惯了听老师和家长忠告靠边走,逼仄又人车不分的马路,早把孩子规训得稳稳当当。适龄孩子们被几点一线地各种安排,这种默认的被规训,不仅是生活方式,还有心理。童年即被精密安排的深圳孩子,从周末到假期,20分钟的早餐、30分钟去培训班的车程、40分钟的课程……那些连周末都被父母的安排得满满当当的孩子,缺少家人陪伴,过早从家庭推向了机构学校。如果被安排是命运,那被规训、无野趣,就是深圳孩子的出厂设置。从小过马路看车看道,不乱跑,早早被文明化,精心的人工绿化和自然的野趣是两回事。如我们这些出生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家长,童年是在田垄上跑,在山间跑,在河里自学游泳。会“嗖嗖”爬树,会自制“鱼竿”,会捉野蜜蜂,会在山顶追鸟,会在草地上美美睡一觉。小时候做过“熊孩子”,敢于尝试和探索各种新鲜,这种基因会伴随一生,相比如今商场里长大的孩子,身上少了一股野趣和张力。被规训的孩子,可能有各种为现代父母所认为的优秀,但同时也上演了各种成长里的遗憾。比如深圳小孩几乎人手一枚的电话手表,“碰一碰”加好友,从幼儿园开始,过早介入社交,如成人一般,营造朋友圈人设,组建圈子……深圳孩子就像著名的深圳校服一样,为人所称道和羡慕,但藏在统一制服下的单调无趣,恐怕只有孩子自己知道。
在“鸡娃”中长大
深圳人能生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了。在2019年深圳以21.68‰的出生率占据全国293个地级市的榜首。这两年出生率虽然有所下降,但仍然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平均每年有超过十万的孩子出生在这里,成为新“深圳娃”。会生娃,更会鸡娃。要知道,深圳作为北上广深四大“鸡娃”城市之一,在这里养育一个孩子的成本,有时超出常人想象。一项数据表示,在深圳,从怀孕出生一直到大学毕业抚养一个孩子的花费大约在216万元左右。在这场共卷的大型游戏里,家长或许就是孩子可怜的成因之一。他们热衷“鸡娃”,平时鸡学习、周末鸡特长,运动,舞蹈、钢琴…能鸡就鸡,应鸡尽鸡。深圳家长可能是全国最不愿意接受自己的普通,也最不愿意接受孩子的普通的群体,但实际上,他们给孩子的其实很普通,很多方面连基本的都不够。除了整体成长环境不如意,基础教育结构性供给不足和被地产绑架的学位,进一步加剧了深圳孩子的可怜。有人说,深圳在搞各种经济上一直有着深圳速度,但在建学校上这件基本操作上长期失灵。这些年在教育领域热衷于引进各种知名高校,985、211还不够,还要与世界级名校合办分校。但赤裸裸的事实是,在基础教育阶段,近一半的深圳孩子连高中的门都进不了。这或许是深圳孩子被早早催熟,被各种规训,眼里无光,每天疲于奔命的直接现实原因之一。深圳孩子身上,总能看见一种莫名的焦虑。这种弥漫的焦虑,是城市和家长巨大焦虑的一种投射,孩子从小以微弱身躯,承受这种不能承受之重。普遍环境之下,孩子气质也发生扭曲。比深圳孩子还可怜的是一边玩命打拼一边各种鸡娃的深圳家长,又如何能指望他们来可怜孩子呢。有人说,环境如此,孩子没错,大人也没错。那谁错了呢?孩子可怜,大人也可怜,那由谁来可怜深圳孩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