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HVH是一
人不可能认识造物主,除非造物主主动向人启示,但人领受启示的能力是有限的,就好像一个瓦罐不可能装下整个大海的水一样。
人第一次大规模领受启示是在西奈山,现场有60万男丁,其结果是妥拉经卷。妥拉经卷在3000多年的历史长河里,通过散居在全球的犹太人传承。散居的设计是保证妥拉在传承过程不能被人篡改,因为任何人想要篡改妥拉经卷里哪怕一个字母,他们需要同时改变散居在全球成千上万的妥拉经卷,这显然是不可能的。
关于造物主,妥拉最核心的启示是一(אֶחָד):
שְׁמַע יִשְׂרָאֵל יְהוָה אֱלֹהֵינוּ יְהוָה אֶחָד | 听,以色列,YHVH是Eloheinu,YHVH是一(申6:4) |
YHVH既然是一,就不是二,更不是三。这里关于源头的启示,在源头的造物主是一,但在下游,在下面的诸世界里,造物主可以有很多名字,比方说:Ehyeh,YHVH,Elohim,El,Eloha,Shadai,Adonai,等等。
为什么在不同层面有不同的名字?
这是为了让人能够领受,针对器皿的局限性配置不同层面的启示。
比方说,父亲在儿子成长过程中必须采用不同的沟通方法。当儿子刚刚出生时,这是一个婴孩,作为父亲的你不可能和儿子讲高深的道理,甚至用语言也不能交流,在这个层面你只能用婴孩明白的方式交流(比方说扮鬼脸,啼哭,等等)。
所以,父亲不能和婴孩正常交流,这不是因为父亲的原因,乃是因为儿子尚未成熟的原因。
在儿子不断成长和成熟的过程中,你和儿子的交流方式也需要不断提高。如果你第一次交流必须将自己降卑到婴孩的层面,你接下来的交流会随著儿子不断成熟而逐渐提高一个又一个的层面。
儿子长到5岁了,你需要降卑到5岁的层面和儿子交流;儿子长到13岁青春期了,你需要降卑到13岁的层面交流,直到儿子完全成人,你才能在自己本来的层面和儿子正常交流。
在整个交流的过程中,从儿子的视角看,你的身份不断在改变,仿佛也是从一个婴孩长成青少年,以及最后成年,但其实你并没有改变(你的本质没有改变,改变的是你的面具),父亲只有一个,并不是三位一体,四位一体,五位一体,等等:
וְהָיָה יְהוָה לְמֶלֶךְ, עַל-כָּל הָאָרֶץ; בַּיּוֹם הַהוּא, יִהְיֶה יְהוָה אֶחָד--וּשְׁמוֹ אֶחָד | YHVH必作全地的王,那日YHVH必为一。他的名也是一。(撒14:9) |
为什么要等到那日,YHVH才能成为一?这是因为要等到那日,人才能完全成熟(创造才能完成),人才能完全领受造物主的启示,人才能真正知道造物主是一。
在那日到来之前,人因为不成熟,仍然在吃奶,造物主必须要降卑到器皿的层面才能和人交流。当那日来到后,人会像造物主一样,就好像儿子长大了像父亲一样,父亲和儿子就可以正常交流了:
等那完全的来到,这有限的必归于无有了。我作孩子的时候,话语像孩子,心思像孩子,意念像孩子。既成了人,就把孩子的事丢弃了(林前13:10-11)
无边和有边
受造界最低层是物界(物质世界),这是人通过五感(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可以感知的世界,与之相别的是灵界,几乎没有人能够感知这个世界(除非具备第六感)。
不管是物界还是灵界,都是受造界,意思是在创造之前并不存在。
人无法感知灵界,更不能感知灵界被造之前的造物主。按照历代最伟大的卡巴拉大师Arizal的启示,在创造前造物主的名字叫Ein Sof,意思是:没有边。
名字代表限制,这就是意味着Ein Sof并不是造物主(因为造物主没有限制),乃是造物主在准备创造前降卑自己穿上的衣服。Arizal将创造的过程称为Tzimtzum,意思是收缩。Ein Sof通过收缩,形成了一个空间,然后从此空间中撤离自己,并残留了一个痕迹,这个痕迹叫Reshimu。
这个空间就是整个受造界,这个痕迹(Reshimu)就是人的自我意识。
Ein Sof的奥秘是什么?什么叫没有边?边,边缘,界限用来设定定义的范围,没有边代表没有定义去定义他,没有框架去框住他,他是不能被人定义的。
这就是意味着创造的本质是有了一个定义,有了一个边缘,有了一个概念。
比方说,当人论及父亲的时候,这是一个概念,这个概念有其定义。父亲的定义是子女对双亲中男性的称呼,意思是,父亲存在的前提是要有子女。如果没有子女的概念,自然没有父亲的概念。
换句话说,造物主在创造之前不是父亲,因为他没有子女。他什么时候有了子女?当他创造出子女后,这就是意味着父亲概念的出现也是创造的结果。
造物主什么时候创造出子女?从简单字面层考察,第一个儿子是亚当,第一个女儿是夏娃,但其实,在创造亚当夏娃以前,第一个创造是太古人,这是所有受造界的头,他叫弥赛亚。
在有了弥赛亚后,才有了父亲的概念。
父,子,灵
父是针对子,如果没有子的概念,也就没有父的概念。在创造天地之前,没有父,也没有子,也没有灵,因为所有这一切称呼都是相对概念。造物主在创造之前是一种什么状态没有人知道,因为那时根本就没有人。
当造物主有了创造的意愿后,子的概念就出现了,所以,创造的本质就是子,子的本质就是创造界。因为有了子的概念,所以才有了父的概念,因为这是两个相互依赖的概念。
所以,创造之前,没有父,也没有子;因为创造界在整体的层面其实就是子,也因为有了子(创造界),才出现了父(造物主)的概念。这就是下面经文的意思:
太初有道,道与Elohim同在,道就是Elohim。这道太初与Elohim同在。万物是借着他造的。凡被造的,没有一样不是借着他造的(约1:1-3)
太初有道,意思是太初以前没有道,道是创造的产物。道是子,在整体层面代表整个受造界,在个体层面代表弥赛亚。子就是Elohim,因为Elohim也是创造的产物。万物是借着他(子)造的。子与父同在,这是因为父与子是两个同时出现的概念,两个概念都是创造的产物。在创造以前,没有父,也没有子,因为有了子才有了父。
这就好比人在结婚之前不能叫丈夫。只有结婚以后他才叫丈夫,因为此时他有了妻子。所以说,在结婚之前,没有丈夫,也没有妻子。结婚之后,才有丈夫和妻子。
同样的道理,在妻子生儿子之前,他不能叫父亲,因为他没有儿子。他叫父亲是在他儿子出生以后。所以说,在生儿子以前,没有父亲,也没有儿子。在生了儿子后,有了儿子,同时也有了父亲。
既然如此,灵是什么概念?
父和子是创造后的两个矛盾体,协调这两个矛盾体是通过灵。
灵的奥秘
灵也是创造的产物,因为在创造之前既没有父的概念,也没有子的概念,更没有灵的概念。灵(רוּחַ)的希伯来文同风,因为灵就像风一样,人眼看不见,但却能感觉到她。这就是下面经文的意思:
风随着意思吹,你听见风的响声,却不晓得从哪里来,往哪里去(约3:8)
所以约4:24说:Elohim是灵,所以拜他的必须用心灵和诚实,意思是,人看不见Elohim,但可以像感觉风一样感觉到他。
人看不见Elohim,但可以看见受造界的物质部分。受造界看不见的非物质部分叫灵界。
所以,灵是看不见的父和看得见的子的中间地带。因为父代表看不见的造物主,灵代表看不见,但是可以感觉到的灵界,子代表看得见的物界。
连接父和子的中间地带叫灵。因为这个灵被分别为圣,所以又叫圣灵。
这就是下面经文的奥秘:
现今我往差我来的父那里去。你们中间并没有人问我,你往哪里去?…然而我将真情告诉你们。我去是与你们有益的。我若不去,保惠师就不到你们这里来。我若去,就差他来(约16:7)
人看不见父,所以父打发子给人看。子完成使命后要离开,离开去哪里?答案是,回到父那里去,成为父。既然如此,地上的人如何和父连接,因为此时子已经成为了父?答案是,通过灵。意思是,当子离开人成为父后,地上的人就成了子(集体概念的子),从今以后和父连接是通过灵。
所以你们要去,使万民作我的门徒,奉父子圣灵的名,给他们施洗(太28:19)
这里的名字是单数,因为这是一个名字,不是三个名字。这是一个名字在三个层面的启示。父总是代表源头,子总是代表延伸,而连接父子的是圣灵。
子来到这个世界是将父显现给世人,子离开这个世界后继续见证父是通过圣灵,但所有这一切都是指向父。
尽管父也是受造的概念,但从人的角度看,造物主在源头的层面就是父。父是一,因为在源头层面父是全部,全部就是一。
Efes Ayin Yesh
יֵשׁ(Yesh)的意思是有,其相对的概念是אַיִן(Ayin),意思是没有。这是两个相对的概念。如果物界是Yesh,因为从人的视角看,这是可以用手去摸的世界,灵界就是Ayin,因为人无法有手去摸。
但是,整个受造界包含灵界和物界,所以,即使是灵界的Ayin和创造前的状态相比也是相对Yesh,而创造前的状态是相对Ayin。
如果同时要表述三个概念,那么物界是Yesh,灵界是Ayin,创造前的状态就是אֶפֶס(Efes),意思是,完全没有。
在此架构中,父代表完全没有(אֶפֶס),子代表有(יֵשׁ),连接父子之间的是灵,代表没有(אַיִן)。
相对感知
造物主创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人,在所有受造之物中唯有人具备Elohim的形像,这个形像是人所具备的自我感知。
因为人具备“我”的感知,所以,从人的角度看,人不需要造物主也可以独立存在,并具备自由意志。
人所具备的这种独立的自我意识是一种相对的感知。因为造物主创造了很多层世界,人位于受造界的最底层,所以才会具备这种最迟钝的感知。这就意味着,人的感知是相对的,会随著生命的高低而改变。生命最低端的人认为自己是完全独立的,但随著生命的不断提升,人的感知也会逐渐提升。当人被提升到太古人(弥赛亚)的层面时,人才会知道自己是造物主的一部分,两者之间并没有分离(YHVH是一),所谓的分离只是人的感知被穿上了一层又一层屏蔽的衣服。
人感知层度按照其居住的世界而定。世界越低,人的感知越迟钝,世界越高,人的感知越清晰。但其实,所有的世界都仿佛里外的关系,而不是上下的关系。因为上下是空间的区别,里外是程度的区别,越里面代表和源头越亲近,越外面代表和源头越疏远。
这就是为什么卡巴拉将整个受造界称作zulaso,意思是他的外面。
外面世界和里面世界的关系就好像自然界广泛存在的Fractal现象,中文翻译为分型,通常被定义为:一个粗糙或零碎的几何形状,可以分成很多部分,且每一部分都是整体缩小后的形状。
比方说:弯弯曲曲的海岸线、起伏不平的山脉,粗糙不堪的断面,变幻无常的浮云,九曲回肠的河流,纵横交错的血管,令人眼花缭乱的满天繁星,等等。它们有两大共同特点:
⑴从整体上看,他们的形状处处不规则。例如,海岸线和山川形状,从远距离观察,其形状极不规则的。
⑵在不同尺度上,图形的规则性又是相同的。上述的海岸线和山川形状,从近距离观察,其局部形状又和整体形态相似,它们从整体到局部,都是相似的。
一句话总结,整体和局部的形状是相同的。物界如此,灵界亦然。整个受造界的形状都是类似的,不同的是整体和局部的层面,微缩和放大的层面。比方说,在宏观的层面,整个宇宙都是众多的球体围绕一个中心旋转,同一个模式(形状)出现在银河系,太阳系,以及微观的原子,电子,中子,等等。
所以说,人是一个小世界,世界是一个大人。整个造物界都叫zulaso,但每个人也叫为zulaso。人不管走到天涯海角,哪怕坐飞船飞到宇宙的边缘,他仍然是一个zulaso,造物主仍然住在他的心里(他的感知里)。
所以,父,子,灵的关系其实是在不同层面相对的感知关系。从造物主宏观层面看,整个受造界都是子;从人的微观层面看,我就是子,和父连接的是圣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