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鞘”技术治疗AVF狭窄

健康   2024-10-04 07:30   四川  



采用“翻鞘”技术同时治疗两处自体动静脉内瘘病变是可行的,且无需拔除鞘管。


——摘自文章章节






自体动静脉内瘘(AVF)狭窄患者的病变部位常不止一处,对于两处以上病变的患者,选择分期治疗或置入多个血管鞘分别治疗增加了手术的复杂性和围术期并发症的发生率。采用“翻鞘”技术可以确保使用一个穿刺点治疗所有部位的病变,但是该方法缺少临床研究的可行性验证。本研究是一项单中心回顾性研究,旨在回顾性评估采用垂直穿刺方法配合“翻鞘”技术对自体动静脉内瘘两处不同方向的病变进行双向球囊扩张的可行性,结果于2024年9月发表于《CVIR Endovascular》杂志,与大家分享。



导致透析通路失功的血管狭窄病变可能同时发生在吻合口和中心静脉。本研究旨在回顾性评估采用垂直穿刺方法配合“翻鞘”技术对自体动静脉内瘘两处不同方向的病变进行双向球囊扩张术(PTA)的可行性。



本研究纳入了2019年4月至2023年6月期间接受“翻鞘”技术进行自AVF狭窄PTA治疗的20名患者(共26例;男性13例;中位年龄74岁,范围50-89岁)。所有手术均在门诊环境下进行。通过前臂(20例)或上臂(6例)静脉以垂直穿刺的方式置入4cm鞘(4Fr 4例;5Fr 19例;6Fr 3例)。在处理吻合口病变后,鞘管被翻转以处理中心静脉病变。研究评估了置鞘部位的血管直径、鞘管翻转成功率、使用的PTA球囊导管数量、PTA成功率、不良事件以及PTA后一年内的一期通畅率和二期通畅率。



置鞘部位血管的中位直径为5.2毫米(范围:3.6-9.5毫米),所有病例的鞘管均翻转成功,避免了在另一部位重新置鞘以治疗逆向病变。17例(65%)患者使用1个球囊,8例(31%)患者使用2个球囊,1例患者使用了3个球囊。所有患者均PTA治疗成功,未发现严重并发症。然而,在一例需要在穿刺点部位置鞘的病例中,由于皮肤硬化导致翻转困难,并在翻转后出现短暂的血管痉挛。PTA术后3、6、12个月的一期通畅率分别为87.5%、41.7%和20.8%;二期通畅率在6和12个月时分别为100%和75%。

图一、垂直穿刺技术示意图。a 首先,使用18号针垂直穿刺皮肤和静脉。b, c 在确认内管有血液回流后,针头向一侧倾斜。d 最后,采用Seldinger技术插入合适尺寸的鞘管。

图二、“翻鞘”技术示意图。a-f 首先,将扩张器和导丝装入鞘管,确保它们保持在鞘管的尖端内,以防止鞘管弯曲,并便于翻转后快速使用导丝。b-g 然后,鞘管连同扩张器和导丝沿垂直方向小心地拔出,过程中遇到了一定的阻力。c-h 鞘管稍微翻转,导丝推进至对侧,确保顺利推进而无阻力。d-i 扩张器被推进至鞘管尖端外露,然后鞘管在导丝的引导下继续推进。e-j 在鞘管充分插入后,导丝和扩张器被移除。

图三、采用“翻鞘”技术治疗的一例双向自体动静脉内瘘狭窄患者。a 置入4Fr鞘管,面向吻合口侧,然后从肱动脉进行顺行造影,以确认吻合口侧和鞘管近心端的狭窄病变(以箭头标示)。b, c 使用5 mm×40 mm高压球囊导管(波士顿科学)对吻合口侧的狭窄病变进行扩张。d 从鞘管进行逆行造影确认吻合口侧狭窄的治疗效果。e 通过顺行造影确认鞘管翻转技术后的近心端狭窄。f 使用同一球囊导管对狭窄进行扩张。g 狭窄解除。

图四、入组患者的治疗结果。PTA术后3、6、12个月的一期通畅率分别为87.5%、41.7%和20.8%;二期通畅率在6和12个月时分别为100%和75%。



采用“翻鞘”技术同时治疗两处自体动静脉内瘘病变是可行的,且无需拔除鞘管。


【Ref:Hasegawa T, Tsuboi M, Takahashi Y, et al. CVIR Endovasc. 2024 Sep 20;7(1):69.】




-更多精彩内容-


审校及组稿: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 倪其泓 主治医师

编译: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 王预立 住院医师

编辑:血管资讯 Oliver


版权声明:本平台旨在帮助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更好地了解相关疾病领域最新进展。本平台对发布的资讯内容,并不代表同意其描述和观点,仅为提供更多信息。若涉及版权问题,烦请权利人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尽快处理。仅供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为了解资讯使用,该等信息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专业的医疗指导,也不应被视为诊疗建议。如该等信息被用于了解资讯以外的目的,本平台及作者不承担相关责任。合作联系邮箱:vascular@edoctor.work。

点击获取原文链接

▼▼▼

血管资讯
分享血管外科领域前沿进展,规范、创新血管外科诊疗水平,致力于成为血管外科领域的专业在线学习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