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难免会遇到一些小意外,比如不小心磕到桌子、碰到凳子,结果身上就青一块紫一块。
但你有没有发现,同样是磕着、碰着,有些人就像“铁打”的一样,毫无痕迹;而有些人,则轻轻一碰就“色彩斑斓”。
更有甚者,没磕没碰,身上也会莫名其妙地出现几块瘀青。这背后,到底隐藏着什么秘密呢?
瘀青,从何而来?
瘀青,医学上称之为瘀血,它其实是皮下毛细血管出血的产物。
当我们的皮肤组织受到外力撞击时,那些细小的毛细血管可能会受损甚至破裂,血液便会从这些“受伤”的血管中渗出,渗透到周围的皮下组织中,从而形成肉眼可见的瘀青。
哪些人更容易“中招”?
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的血管弹性会逐渐减退,脆性增加,因此即使是轻微的刺激,也可能导致毛细血管破裂,产生瘀青。
女性:雌激素在女性体内扮演着重要角色,它不仅是血管扩张剂,还可能影响血管的修复能力。此外,女性的皮肤角质层相对较薄,一旦受到磕碰,淤血的颜色更容易透过皮肤显现出来。
皮肤白皙的人:皮肤颜色越白,瘀青就越容易显色,因为白皙的皮肤对颜色的对比度更高。
体型偏瘦的人:瘦人的皮下脂肪较少,这意味着他们缺乏足够的缓冲来抵御外界的冲击。因此,在遭受同样的外力时,他们的血管损伤程度可能会更大,瘀青也会更明显。
服用特定药物的人:某些抗凝药物、抗血小板药物、抗生素、抗抑郁药和靶向药等,可能会影响身体的凝血功能,导致血小板降低,从而增加瘀青的风险。
没磕没碰,瘀青何来?警惕这些疾病!
肝脏疾病:肝脏是合成凝血因子的重要器官。如果肝脏功能受损,凝血因子的合成就会受到影响,从而导致出血倾向。肝炎、肝硬化等患者的皮肤上常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瘀青。
血友病:这是一种遗传性出血性疾病,患者即使受到轻微创伤也容易出血。重症患者甚至在没有明显外伤的情况下也会发生自发性出血,表现为瘀青或不明伤口。
甲状腺疾病:甲状腺疾病可能导致血小板减少,从而引发流鼻血、月经量多、便血等症状。同时,皮肤上也会出现明显的瘀青。
过敏性紫癜:这是一种微血管变态反应性出血性疾病,通常由感染、食物过敏、药物过敏等因素引起。患者皮肤上会出现大小不等的瘀点,多位于下肢关节周围及臀部。除了瘀青外,还可能伴有腹痛、关节疼痛、血尿等症状。
产生瘀青,如何应对?
对于磕碰导致的皮肤瘀青,一般不需要特殊治疗,它们通常会在两周左右自行消退。
我们可以通过观察瘀青的颜色变化来判断其恢复情况:从最初的红色(血红素的颜色)到暗紫色(红细胞被吞噬后的颜色变化)、蓝绿色(血红素降解成胆绿素的颜色)再到金黄色(含铁血黄素形成的颜色),这标志着瘀青正在逐渐好转。
为了加速瘀青的消退,我们可以在受伤后的24小时内进行冷敷,用冷毛巾或冰袋敷在瘀青部位以减轻肿胀和疼痛。
超过24小时后,则可以改用热敷来促进血液循环和淤血的清除。但无论是冷敷还是热敷,都要注意温度适中,避免造成冻伤或烫伤。
最后需要强调的是,如果瘀青的出现与磕碰无关或伴有其他症状(如疼痛、肿胀、发热等),应及时就医检查以排除潜在疾病的可能性。
编辑:程焕映 温嘉林
责编:陈广泰
猜你喜欢
↙请点击“阅读原文”,进入广东省卫生健康委官方网站!
转发给家人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