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稿:范淑纤,武汉大学
校稿:李天洲,武汉大学
推送:李天洲,武汉大学
今天给大家分享的文献发表在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上,标题是Exposure to and Transplacental Transfer of Per- and Polyfluoroalkyl Substances in a Twin Pregnancy Cohort in Korea,韩国首尔国立大学的Kyungho Choi和乙支大学的Younglim Kho是本文的共同通讯作者。
PFAS可以通过胎盘从母体转移到胎儿体内。在出生前接触到这些化合物质,可能会导致胎儿生长受限、神经发育受损、免疫抑制和产后生长减缓等。近年来,亚不孕和不孕症已成为全球关注问题,选择辅助生殖技术(Assisted reproductive technologies, APT)辅助生殖的夫妇也越来越多,这导致了双胎妊娠发生率的增加,然而双胎妊娠由于其结构和功能的复杂性可能会影响PFAS经胎盘转移至胎儿的效率和程度,相较于单胎妊娠可能在PFAS暴露方面存在更高的易感性。因此研究双胎妊娠中PFAS的暴露和胎盘转移情况对了解母婴健康风险具有重要意义。
该研究中运用了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PLC-MS/MS)对31种PFAS相关化合物进行定量分析,并通过对血清中PFAS浓度、胎盘转移比率(Efficiency or ratio of transplacental transfer, TPT)的计算分析来探究PFAS的暴露水平、影响因素及其对婴儿的影响。该研究旨在:(1)评估母体和双胎脐带血清中PFAS及其替代品水平,全面了解双胎妊娠妇女的PFAS暴露情况;(2)测定PFAS从母亲到双胎胎儿的TPT比率,揭示PFAS在双胎妊娠中的胎盘转移特性;(3)探究PFAS暴露与妊娠因素关系,为进一步评估PFAS对双胎妊娠母婴健康的潜在影响提供科学依据。
研究者从首尔国立大学医院2016年6月至2019年12月招募的Ideal Breast Milk(IBM)队列中选取了78例双胎妊娠孕妇(n=78)及其156例新生儿的脐带血样本(n=156),对他们的人口学特征,包括孕妇年龄、孕前BMI、平均妊娠期、历史分娩情况、生活方式、受孕方式、胎盘类型,双胞胎婴儿性别、平均出生体重等进行了调查,并运用UPLC-MS/MS对脐带血样本中的31种PFAS相关化合物进行定量分析,来检测母体和双胞胎脐带血清中的PFAS浓度情况。结果显示,母体血清中线性全氟辛烷磺酸(Linear perfluorooctanesulfonate, L-PFOS)和PFOA是主要检出的化合物,其几何平均浓度分别为4.22 ng/mL和2.80 ng/mL。这表明这两种化合物在参与研究的母亲体内具有较高的积累水平。进一步分析发现,支链全氟己基磺酸(Branched perfluorohexanesulfonate, Br-PFHxS)在脐带血清中的浓度较高,几何平均值为0.29 ng/mL,这可能表示这些化学物质能够通过胎盘屏障转移给胎儿(表1)。
表1 母体和双胞胎脐带血清中PFAS的浓度(ng/ml)
接着,研究人员比较了其他几种PFAS化合物在母体和脐带血清中的浓度,发现大多数PFAS化合物在母体血清中的浓度高于脐带血清(图1)。将此结果与胎盘组织样本的分类分析结果结合后发现,较高的母体PFAS水平与母体血管灌注不良的发生有关,这种关联提示PFAS可能通过影响胎盘健康间接影响胎儿发育。而某些PFAS化合物,特别是PFOA、全氟壬酸(Perfluorononanoic acid, PFNA)、全氟癸酸(Perfluorodecanoic acid, PFDA)等,在母体和脐带血清之间的浓度显示出了显著的相关性(p<0.05),其中PFOA的相关性最强(p<0.01;r=0.79)。结果表明,随着碳链长度增加,相关系数逐渐减小,这提示PFAS的结构特征对其经胎盘转移效率可能有重要影响,需要进一步关注其对胎儿健康的长期影响(图2)。
图1 母体和脐带血清中检测频率≥70%的PFAS浓度箱线图
图2 母体与脐带血清中PFAS浓度间的相关性
为了进一步研究辅助生殖技术(In vitro fertilization, IVF)对PFAS暴露带来的影响,研究人员比较了通过IVF怀孕组与自然受孕组之间的PFAS水平差异,结果表明,IVF组血清中的PFAS浓度普遍高于自然受孕组。具体来说,在母体血清中,IVF组的PFOA、PFNA、PFDA和支链全氟辛烷磺酸(Branched perfluorooctanesulfonate, Br-PFOS)浓度显著高于自然受孕组(p<0.05),而在脐带血清中,IVF组的PFNA和L-PFOS浓度也显著较高(p<0.05)。此外,IVF组的母亲平均年龄为35.6岁,自然受孕组的母亲平均年龄为30.8岁(p<0.001),且IVF组母亲的孕前BMI也较高(p=0.046)。尽管IVF状态和胎盘类型未显著影响PFAS的经胎盘转移效率,但IVF组的母亲年龄较大、孕前BMI较高,这些因素可能共同作用导致PFAS水平升高(图3)。
图3 IVF分别对母体和脐带血清中PFAS浓度的影响
为了理解PFAS如何从母体转移到胎儿体内,研究人员计算了不同PFAS化合物的TPT。结果显示,PFAS的TPT比率呈现出显著的U型趋势,随着碳链长度增加先下降后上升(图4);支链结构的PFAS相较于线性结构表现出更高的TPT比,提示支链结构可能更有利于PFAS通过胎盘屏障率。此外,PFAS前体和替代品的TPT比率普遍高于传统PFAS,且在相同碳原子数量下,全氟羧酸(Perfluorocarboxylic Acids, PFCAs)的TPT比率高于全氟磺酸(Perfluorosulfonic Acids, PFSAs)(表2)。值得注意的是,这些TPT比率不受IVF状态或胎盘类型的影响,表明PFAS的化学结构是决定其TPT效率的主要因素。综上所述,这一发现强调了新型PFAS化合物对胎儿健康潜在影响的重要性,并提示需要进一步研究以评估其长期效应。
图4 PFCAs和PFSAs、前体物质和替代品的TPT比率
表2 全氟和多氟烷基物质(PFAS)的胎盘转运(TPT)比率
研究人员还比较了不同国家和地区孕妇及其新生儿血清中主要PFAS化合物的浓度,结果表明,韩国ART相关双胞胎孕妇及其新生儿血清中的PFOA、PFOS和PFHxS浓度与全球其他研究相比处于较高水平,母体血清中的PFOA和PFOS浓度的增多水平相较于其他国家而言尤其突出(图5)。
图5 母体血清和脐带血清中主要的PFAS与其它研究的比较
最后,研究人员对比了当前研究中观察到的PFCAs经胎盘转移效率(TPT)比率,并将其与先前多项研究的结果进行了比较。这揭示了不同PFCA化合物在母体和胎儿之间的转移效率差异,以及这些结果在全球范围内的普遍性和一致性。对比结果提示,随着碳原子数量的增加,TPT比率呈现出U型趋势,即短链和长链PFCA的TPT比率较高,而中链PFCA的TPT比率较低(图6)。
图6 本研究中观察到的PFCAs的TPT比率与之前研究的比较
综上,本文对韩国通过ART怀孕的双胞胎孕妇及其新生儿进行了研究,详细分析了PFAS的暴露水平及其经胎盘转移特性,揭示了ART相关的双胞胎妊娠中PFAS暴露的特征及其潜在健康风险,强调了进一步评估这些化学物质对母婴健康的长期影响的重要性。
文章编号:490
原文链接:
https://doi.org/10.1016/j.jhazmat.2024.136400
原文引用:
Na-Youn Park#, Sun Wook Cho#, Ye Eun Seo, Heeyeon Chae, Inae Lee, Young Ah Lee, Jong Kwan Jun, Eun Na Kim, Jeong-Won Oh, Kyungho Choi*, Younglim Kho*. Exposure to and Transplacental Transfer of Per- and Polyfluoroalkyl Substances in a Twin Pregnancy Cohort in Korea. Environ. Sci. Techol., 2024;58 (48), 21120-21130.(#为共同第一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