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2002年)从11月下旬到12月上旬,我接到上海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关于海港新城产业发展课题”的分报告咨询任务。我先后到外联发物流中心、外高桥保税区管委会以及上海港等地进行调研,并浏览了外高桥保税区、上海港等网站,以及走访了上海海港新城投资开发公司总经理。由于这次调研时间短促,掌握资料有限。现把保税区(上海港)的产业概况及其给海港新城产业开发的启示概述如下:
一、现状
上海外高桥保税区是1990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的我国第一个规模最大、启动最早的保税区。外高桥保税区管委会是上海市人民政府的派出机构,统一管理保税区的行政事务及社会发展。外高桥拥有特殊的政策:货物可在保税区与境外之间自由出入,免征关税和进口环节税,免检许可证,实施高效、快捷、方便的监管手续。外高桥独特的经济功能有:快速发展的出口加工功能、蓬勃兴起的物流分拨功能、方兴未艾的国际贸易功能。航运业欣欣向荣。
上海外高桥保税区规划面积10平方公里,目前已开发运作区域7.52平方公里。经过11年的开发建设,截至2001年末,保税区累计批准投资项目5022个,吸引投资总额65.51亿美元,投资者来自世界66个国家和地区。保税区与129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贸易往来。外高桥保税区2001年国内生产总值172.69亿元,占浦东新区16%,占上海市3.5%。完成税收收入35、3亿元,占浦东新区25、5%,占上海市2、8%。
外高桥保税区的主要产业现状:
(一)港口航运业
港口经济快速发展。港区装备先进的集装箱桥吊、门机、集卡、轮胎龙门吊等各类装卸设备,车辆200余台(套)。港口货物年吞吐量达2496.84万吨,占浦东新区41.37%,占上海市11.29%。集装箱进出口吞吐量289.21万标箱,占浦东新区100%,占上海市45.6%。外高桥一期、二期码头共6个集装箱泊位,码头岸线长1800米,集装箱堆场面积56万平方米。2001年保税区港口一期停泊的各类船泊达到1280艘次,其中外贸船泊683艘次。目前,保税区港口从业人员有540人。
(二)出口加工业
工业产值稳步攀升。2001年全年完成工业产值211.98亿元,占浦东新区11%,占上海市2.8%。大型出口加工企业已经成为拉动工业产值上升的主体,超过亿元的出口加工企业达27家,占保税区工业总产值85.5%。在保税区中,电子信息产业占据主导地位。2001年,保税区电子信息业在世界IT产业衰退的情况下,仍继续保持两位数的增长。全区41家电子信息企业共完成产值162亿元,占保税区工业总产值的76.5%。GE-东芝有机硅、杰世腾、马瑞利动力等项目陆续落户保税区;IBM、飞利浦、英特尔等已进区企业相继大规模再投资和增加投资。工业产业中,其他行业占7.6%,塑料制品业占5.6%,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占5.2%,普通机械制造业占1.8%,服装纺织业占1.7%,金属制品业占1.6%。
(三)国际贸易业
进出口贸易持续上涨。2001年保税区共完成进出口总额88.67亿美元,占浦东新区29.8%,占上海市14.6%。全区开展进出口业务的企业共有1782家。在开展出口业务的911家中,有7家出口额超亿美元。保税区出口贸易方式所占的比重依次为:进料加工贸易是52.8%,保税区仓储转口货物是25.5%,来料加工装配贸易是18%,一般贸易是3.6%。
(四)物流分拨业
物流产业发展迅速。2001年,列入保税区物流产业的企业单位共有601家,实现增加值34.6亿元,比上年增长63.7%,占保税区增加值的20%。其中:分拨企业实现增加值32.56亿元,同比增长64.3%;仓储企业实现增加值1.95亿元,同比增长54.1%;运输企业实现增加值565万元,同比增长51.5%。
2001年,区内物流、仓储企业的经营面积已达到88.9万平方米,仓储货物的流量已达到413.36万吨,年末货物储存量达57.48万吨,保税区每月平均货物周转量已达到34.5万吨。
目前,保税区从事货物运输的企业单位主要集中在19家企业。2001年,共完成货物运输总量为298.87万吨。
仓储深化了物流分拨功能。目前,保税区正式运作的物流分拨企业达到了93家,绝大部分分拨中心主要从事本集团的产品分拨业务;值得注意的是,美国的安富利、英国的RS、日本的日立物流等从事分销配送业的第三方物流企业也开始进驻保税区。据统计,去年实现商品分拨额达224.67亿元,同比增长29%。从各分拨 企业所经营的商品品种看,计算机、电子通讯所占比重大。
(五)保税市场业
保税专业市场功能拓展。目前。保税区各类交易市场有11个,完成各类商品交易额156.99亿美元,同比增加24.8%。11家交易市场分别是:一市场、二市场、三市场、港口、纺织、铁路、机电、物资、通信、汽车、医药。从完成商品交易额看,三个综合市场的交易额占主要比重,共完成149.42亿美元,占95.2%。截至2001年末,加入保税区交易市场的市场会员单位达到2200家,占保税区累计批准投资企业的43.8%。投资1000万元与上医集团合资的保税区医药分销中心已投入正式营运,汽车交易市场累计成交3000辆,总成交金额7.2亿元。
(六)房地产业
房地产业持续增长。截至2001年末,保税区已累计实现土地转让面积355.38万平方米,占已开发土地面积的47.3%。2001年,保税区房地产业共完成房屋租售面积116.9万平方米,比上年同期增加31%。其中:厂房和仓储租售面积为95.84万平方米,占保税区租售房屋总面积的81.9%。
在保税区投入建设的企业单位共有28家,施工项目达到71项。截至2001年,保税区共完成固定资产投资总额198.7亿元,其中用于市政基础设施投资的资金为35亿元。房屋竣工面积达到477万平方米。
(七)金融服务业
金融行业规模扩大。截至2001年末,保税区已有包括4大国有商业银行在内的12家分支银行和1家保险公司开展金融业务活动。12家银行的资产总额已达到252.46亿元,,2001年共完成营业收入10.55亿元,实现利润总额2.36亿元。人民币存贷款余额达到260亿元,外币寸贷款余额达到9.13亿美元。
(八)从业人员及劳动报酬
2001年保税区从业人员的平均数已达到7.64万人,其中外资企业平均从业人员达到5.71万人,占74.7%。出口加工企业是保税区从业人员的主要聚集点。在170家出口加工企业中,平均从业人员达到3.25万人。2001年保税区从业人员的平均工资报酬总额达到25.36亿元,人均月工资报酬为2767.44元,其中中方人员的月均工资报酬为2194元。
二、发展
(一)港口航运业
大力发展港口航运业,仍是保税区开发的重头戏。形成新兴的国际航运中心。位于浦东新区的外高桥新港区是目前规划建设中的上海新港的主体港区。外高桥新港区分高桥嘴和五号沟两处,高桥嘴区使用岸线1.8公里。五号沟港区将建成以接纳第三、第四代集装箱船为主体的大型深水港区,使用岸线6.2公里。国家规划建立一个挖入式深水港区,其设计年吞能力为5000万吨以上(包括250万个标准集装箱)。外高桥港区共可建设49个万吨级以上泊位和若干个中小泊位,吞吐能力可达5040万吨,其中集装箱525万TEU,分四期至今年年底全部建成。外高桥港区全部建成后,将成为共拥有12个集装箱专用泊位的现代化集装箱港区,占上海全港集装箱码头吞吐能力的60%以上。外高桥集装箱码头配置先进的集主动装箱专用机械设施和操作管理系统,满足第三、第四代集装箱船舶靠泊作业需要。
(二)物流分拨业
为配合港口建设,上海外高桥保税区正在打造国内最大、亚太区最具竞争力的国际物流基地,从而拓展进出口贸易和转口贸易空间,强化跨国采购中心和国际货物集散中心的枢纽功能。根据规划,今后10年,外高桥直接投资于物流基础设施和物流项目的资金将超过100亿元,力争吸引20家国际知名的船公司、50家大型物流企业、200家跨国公司分拨中心(自营物流企业),使年国际物流量达到2000万吨,年进出口货值达到400亿美元。外高桥物流基地建设采取两翼展开、全面推进的方略。北区,依托外高桥港区,以发展海运物流为主,扩建方圆1.2平方公里的现代国际物流园区,为中外物流企业提供一个集装箱快速集并、中转、分拣、分送的全方位的高效服务平台;南区,以园区跨国公司高科技产品出口加工业为支撑,依托浦东国际机场,发展空运物流。
外高桥物流园区的产业发展定位是:“一个为主,三大重点,四个联动”。一个定位:依托深水港与航空港建设,建成具有保税功能的以外贸进出口物流和转口物流为主的公共型现代物流园区。三大重点:一是港口集装箱运输的延伸业务、国际采购、货物配送及临港工业相关的物流产业;二是引进和扶植高技术水平的现代运输企业和综合化、网络化、信息化的国内外大型物流企业,具有社会化、服务化的配送企业的第三方物流企业;三是发展危险品和冷冻品等特色物流。四个联动:经营业务区港联动、区镇联动、保税货物与非保税货物联动、物流分拨配送与集装箱综合处理联动。
外高桥物流园区形象建设目标是:2002—2004年,开发建设一期面积1.2平方公里,建成200万平方米的仓储物流面积,实现年集装箱综合处理能力为60万TEU;2005—2007年,开发建设2期2.56平方公里,建成500平方米仓储物流面积,实现年集装箱综合处理能力为140万TEU。
外高桥物流园区产业发展目标是:2010年实现物流产业增加值占保税区GDP比重的50%,进出口货物值达400亿美元,两个物流园区年集装箱综合处理能力为200万TEU。外高桥港区集装箱年吞吐量为600万TEU,外高桥区域物流产业年货物综合处理能力达到300万TEU。
(三)上海港发展概况
上海港是世界十大港口之一,上海港现有码头泊位321个,其中,沿黄浦江有70多个万吨级码头。公用码头泊位134个。码头泊位中,集装箱专用泊位共19个,配置岸边集装箱起重机35台。目前,上海港已开辟通达世界各地区的国际集装箱班轮航线13条,国内沿海、长江集装箱航线4条,80多家国内外船公司投入这些航线的营运,从上海港始发的国际国内航班每月100多班次。2001年上海港货物吞吐量达到22099万吨,集装箱吞吐量达到634万标准箱,近5年中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年平均增长率达到30%,上海港货物吞吐量位列世界五强。集装箱吞吐量量排列第6位。截至2002年11月5日,进出上海港的船泊已超过3万艘次,其中集装箱船泊占40%。集装箱业务已成为上海港重要的优势产业,成为主导上海港发展的主要推动力。经预测,上海港2005年集装箱吞吐量可超过1000万标准箱,2010年可超过1500万标准箱。
目前,上海港总的从业人员有30741人。其中生产人员有12236人,(包括装卸工人1346人、装卸司机2713人、技术工人3181人、船员857人),工程技术人员1297人,管理人员3477人。
上海港整个行业去年创造的国民生产总值为114309万元(市统计局口径)。今年1—11月已累计完成138613万元。预计今年全年货物吞吐量达到25000万吨,集装箱吞吐量达到829万标箱。据上海港务局财务报表:2001年上海港务局主营运收入达18.86亿元,其中:运输收入为0.19亿,装卸收入为13.93亿,堆存收入为0.78亿,港务管理收入为3.68亿,代理收入为0.28亿。装卸收入占总收入的73.86%。
早在南宋末就初具贸易港口规模的上海港,如今在新一轮改造建设中,又开始“脱胎换骨”。外高桥港口三四期即将初步完成,黄浦江老港区也在改造,正进行近海的洋山深水港一期工程也已启动,计划到二○○五年将完成一期工程。今后黄浦江老港区、外高桥港区及洋山深水港将在不同层次、不同功能上全面展开港航服务。在建的洋山深水港区位于长江口南侧与杭州湾的交汇处,具备建设15米水深集装箱码头的良好条件,规划一期工程建设5个集装箱泊位,吞吐能力为220万标准箱,洋山深水港区建设工程还包括跨海大桥等配套工程。
三、启示
(一)海港新城规划概况
未来的上海海港新城是一座规划面积达95平方公里,居住人口30万的现代化城市。新城将在南汇芦潮港广袤无垠的滩涂上崛起。海港新城的设计理念来自于天堂滴下的一滴水,落入平静的水面,向外泛起层层涟漪。水滴落入之处,就是被林荫道路和城市湖滩环绕的中心湖,是港城的灵魂所在,与湖岸相连的两个半岛伸向水中,岛上设有大型的文化性建筑,如剧场、航运博物馆、海洋水族馆等。以人工湖为圆心,未来新城如水波般向四周扩散,泛出的第一圈,是港城的行政,商贸和商住环带。设有港务大楼、航运交易所、中心广场和宾馆酒店。第二圈是400米宽的城市公园环带,处于闹市与住宅环带之间。与其衔接的是城市第三环带,在自然风光环抱中的"城市岛"居住区,形成了亲水、亲绿的清新格局,商店、餐馆、诊所、学校等辅助配套设施一应俱全。城市产业区,地处深水港和码头之间的交通接点,与居住区保持适当距离,拥有全方位高速便捷的交通网络。城市中心区域之外,将兴建综合物流园区。
海港新城的城市规划向国际招标设计,经过几轮的竞赛,最后选定了由德国GMP设计事物所的设计理念,完成了总体概念设计,目前我们继续委托该事物所进行城市风貌的设计,将这一大胆、新颖、独特的设计理念贯穿于城市的未来发展之中。
海港新城的建设将逐步分阶段实施,一期工程的建设至2005年,建设目标是要实现城市建成区15平方公里左右,届时城市居住人口将达到7.5万人;远期到2020年,人口规模将达到30万人。目前,一期工程已经开始建设,重点是人工湖的开挖以及围海造地工程。同时,一批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功能设施的建设即将全面展开。初步确立现代化、国际化的海滨城市雏形的环境景观基础;基本建成与新城雏形相匹配并达到国际一流、国内领先的文教卫生,道路交通、环境、市政基础设施体系,商业、居住、行政、旅游及其他综合配套设施。
(二)外高桥(上海港)对海港新城产业发展的启示
上海海港新城规划已基本确定,主要体现集疏运、航运贸易、出口加工、生活居住和旅游休闲五大功能,预计到2005年完成一期工程,2020年展现整体风貌。通过对外高桥保税区、上海港初步调研,我们深切感到:认真、深刻吸取外高桥保税区开发建设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借鉴上海港产业发展状况,将使海港新城的启动建设发挥事半功倍的效应。
1、新城的产业发展空间的总体规划和行政管理体制需要及早研究和立法确定
海港新城的产业发展空间总体面积多少、阶段性目标是什么,这些确定后才能对整个产业功能布局做到心中有数。一旦整体规划确定后,可以按不同功能,进行不同区域的平行推动开发,防止出现外高桥三个开发公司初期功能重复的弊病。海港新城的城市功能也要及早定位,是以产业为主、生活配套,还是产业与生活各半,从而研究是港城合一管理还是港城分开,防止出现外高桥迄今的港区分开的弊病,加快海港新城的建设步伐。新城的规划和管理体制等都要先行立法,防止规划的随意性和管理体制的摩擦。
在新城开发建设的过程中,如何充分整合港口、城市(包括原有行政区)和社会其他相关资源,要借鉴外高桥在推进物流园区建设中的“五高联动”政策,即:规划上联动,利益上联动、政策上联动,开发建设上联动,招商引资上联动,机制上联动。
2、大洋山和外高桥港口的功能互补及未来定位研究要及早确定
外高桥与洋山两个港区的发展定位、发展前景以及相互关系如何,这是确定海港新城整个产业布局及其发展所要考虑的前提之一。外高桥港区与洋山港区都是形成上海国际集装箱枢纽港的重要组成部分,外高桥港区建设将使上海港集装箱码头能力在“量”的方面得到明显提高,洋山港区建设将使上海港集装箱码头在功能和地位上得以加强和巩固。上海港集装箱产业发展近期需求与长远目标决定了外高桥港区与洋山港区功能的差异性。外高桥港区全部工程建成后,其功能重点在于缓解当前港口能力严重不足的矛盾,属于尽快提供近期码头能力增量的应急工程性质。洋山港区的功能侧重在解决上海港长远发展中水深条件不足和集装箱吞吐能力缺口两大矛盾,实现港口功能地位质的跨越并奠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洋山港区的资源优势与外高桥港区的区位特点决定了两个港区发展定位的互补性。两个港区在建设上海国际集装箱枢纽港中充分发挥各自的功能。洋山港区拥有的深水资源势,可满足第五、第六代集装箱船运营要求;洋山港区贴国际航道主干线,有利于发展成为国际集装箱枢纽港区;洋山港区与长江三角洲港口邻近,有利于与这一地区的港口群形成干线港、支线港、喂给港的合理布局。因此,洋山港区可为远洋洲际干线班轮提供枢纽港功能服务,从事大型船舶运输的国际中转、远洋货运以及其他箱运业务。外高桥港区位于长江口南岸,与上海外高桥保税区相连,直接依托中国开发开放的龙头浦东,拥有优越的区位优势、发达的交通运输体系和现代城市综合服务功能支持。根据水深资源条件,外高桥港区主要为第三、第四代集装箱船靠泊服务,兼顾超大型集装箱船靠泊作业,可成为一般洲际班轮挂靠港,从事远洋运输、近洋运输、国内支线运输的箱运业务。
3、海港新城的启动产业有哪些?
综观世界港口发展趋势,港口功能正在由传统的货物运输中心、商业和工业服务中心向以物流中心为载体,集国际商品、资本、信息、技术等集散于一身的资源配置型港口发展,在服务范围、服务方式等方面不断延展新的领域。作为港口城市,以港兴市,为港口起好服务配套作用。物流、加工等产业当然属于支撑产业。但在港城的启动过程中,借鉴外高桥经验,宜以以下三个产业作为先行:
(1)城市基础设施业(包括房地产业)。城市交通、道路、桥、水电煤、通讯、医院、学校、宾馆、公寓、别墅、标准厂房等要先行建设好。海港新城将是一个大量人流、物流汇聚的高效运转城市,建立快速、高效、多样化的(轨道)交通、各类交通转换系统,是当务之急。除外,还要充分考虑步行、自行车等多种出行模式。在城市污水处理方面,选用世界最先进的技术建设污水处理厂,保证城市污水的无污染排放,同时最大限度使用循环水;在废弃物处理方面,也采用世界先进技术进行无害化处理,不造成对环境的破坏。在其他道路、供水、取暖、电信等方面也将采取最先进的技术建设,保证城市的可持续性发展。住宅建设将以“城市岛”住宅小区方式,建设全面、合理、人性化的配套设施。在主要道路建设的同时,要建设共同沟,为将来的管线设置预留空间,避免在老城市经常出现的道路重复开挖现象。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要充分考虑“可及性”的城市形态的性能要求。参照外高桥保税区10平方公里的情况,如果海港新城第一阶段产业发展空间为95平方公里,新城基础设施年投资就要几十亿。
(2)城市生态业。海港新城的建设面积之中,有超过百分之五十是大量的绿地和水系,新城的环境建设尤为重要。可以结合大力发展城市森林业,美化新城的生态环境。上海的城市森林覆盖率低于全国城市平均水平,去年年底只有10%。新城的城市森林业先行,不仅加快提高上海的城市森林覆盖率,还可美化新城的环境。可以在新城的各个环带区域遍植森林,形成城市间的绿色屏障。海港新城的规划建设要竭力体现生态化和人性化的特点,尤其重视环境与人的和谐共存,体现“天人合一”的哲学理念,避免发达国家城市发展走过的弯路。使城市完全处于自然的环抱之中,但同时又拥有城市生活所有的一切便利。
(3)旅游休闲业。美国《时代》杂志预言:到2015年,世界发达国家将进入休闲时代。衡量休闲时代有两大硬指标:一是人生的一半时间用在休闲上,二是与休闲相关的产业占国民经济比重达三分之一。海港新城的“亚自然”生态型性质决定了在中国(上海)能率先进入休闲时代。作为海港城市,具有非常丰富的旅游题材和资源。可以先利用原有的湿地、滩涂、芦苇荡、果园、林带等自然田园风光吸引无数游客光临,集聚人气和扩大新城影响。同时,要充分规划好新城的旅游区域,大力开发建设具有“海洋”特色的旅游景观。五公里的人工湖泊先进行施工。以一湖、一桥带动周边旅游设施的发展。
上述三大产业及早启动,对迅速集聚新城人气,形成新城开发热潮带来极大联动效应。要吸取外高桥保税区的早期开发时交通不便、人气不旺的教训。物流、加工区域可以随大洋山港口建设的步伐逐渐开发建设。外高桥建设开发11年,还有一半土地没有转让。海港新城的初期,还需要外高桥保税区的物流、加工功能的辐射和关照。
4、海港新城的产业形态标志
根据海港新城的功能和性质,海港新城的产业发展的形态标志主要有:
(1)现代生态型。我国有些专家认为:“城市是一个有机的生命体,城市建设的本质特性是生态环境建设,”根据现代城市发展所应有的基本理念和城市的功能要求,港新城既然作为是一个坚持可持续发展和以人为本的生态型城市,那么,所有产生“三废”的产业都将绝对禁入,替代而起的主要是以旅游、休闲、服务等为主体的“无烟工业”的都市型产业。
(2)信息网络化。具有现代化、国际水准的城市产业,必将以实体运作和虚拟经济紧密结合。高度信息化是海港新城的标志之一。结合港城的特点和优势,海港新城的信息化建设要以国际航运和物流信息技术为制高点,建设先进完备的信息技术平台;并具有能够为港航企业、跨国公司、船公司等提供完善周到的信息技术服务能力,发挥国际航运枢纽的集聚作用,使其成为全球航运信息中心之一。而在城市日常运转中,则将现代信息技术渗透到政治、经济和生活各领域,如超大容量高速的信息计算处理中心、强大的电子商务平台、智能化小区及智能楼宇管理系统等,实现社会信息资源数字化,城市运转高效化,公共管理精确化。海港新城将成为国内和国际一流的,集数字政府、数字港口、数字社区、数字商务为一体的数字新城,并成为全国各地数字城市的典范和参照系。高度数字化和现代信息技术渗透到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信息经济将发展成为规模经济,并逐步成为上海的先导性产业和支柱产业。
(3)海洋文化型。原上海市长,现中国工程学院院长徐匡迪先生认为:在新经济时代,“虚拟城市”、“环保城市”、“海洋城市”等新的城市形态将逐步成为现实。海港新城属于“海洋城市”类型,这是海港新城独有的产业文化特色。海港新城是上海一扇新的“海上之门”。在这里,所有经济形态无不打上海洋的烙印。各项经济、社会活动的海洋文化特征与海洋事业发展的各要素(诸如海事贸易、航运、航海技术研究、培训、海事专业人才等)得到有机结合,从而形成一道鲜明的海洋文化风景线。
5、海港新城的产业开发管理
在海港新城产业开发管理中,我们必须注意这样几个特性:
(1)动态型。美国城市建筑专家凯文·林奇先生曾经说过:“好的城市就是一个既能延续复杂生态体系又能允许逐步改进的空间环境。”由于大洋山港区建设分布实行、海港新城的发展也将随之不断变化。因此,其配套产业必定是处于动态发展。况且,城市产业也是由市场的供需流动性而确定的。不同产业随市场波动(包括国际市场)以及新城规模的扩展而经常要处于调整状态。因此,对产业的布局规划,将要及时跟踪发展状况。
(2)开放型。建立一个将近100平方公里的新兴城市,又要在较短的10多年里形成一个拥有100万人口的中等城市,需要在统一规划的前提下,具备开放型的投资环境,海纳白川,吸引人才、资金、技术的集聚,可以加快建设速度。不同的投资开发企业,将在不同的城市功能区域同步开展建设。
(3)市场型。海港新城面临空港和海港中间,又有铁路贯通,交通运输极为方便,极其适宜在此地兴建不同类别的大型国家级的商品市场,也能快速集聚人流、物流。根据上海特色,宜在海港新城设立“海外生活用品批发市场、博览中心”、“中国国际品牌服装交易市场”、“中国沿海城市旅游市场”等。以市场兴市,以市场催发产业的发展。对营造市场的各项政策就要及早研究制订。
2002年12月27日再次修改
参考文献
《城市形态》(美)凯文·林奇 著
《上海外高桥网站》
《上海港网站》
《上海外联发网站》
《上海海港新城投资开发公司网站》
媒体采用:
“海港新城开发展新貌“,约4500字;
—— 刊于《上海企业》杂志2003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