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容性增长是指在经济增长的过程中,确保各个社会群体和地区都能共享发展成果,促进社会公平与和谐。
中国要实现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助推高质量发展,就需要将“包容性正增长”纳入“十五五”发展规划的理念中。
一、联合国2030计划
联合国2030可持续发展议程是全球各国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而共同努力的框架。其中,包容性增长被视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和消除贫困的重要途径。包容性增长不仅关注经济增长的速度,更强调增长的公平性和可持续性,确保所有人都能参与和受益于经济发展。
在联合国2030计划中,包容性增长的要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消除贫困:目标1明确提出到2030年消除一切形式的贫困,特别是极端贫困。包容性增长要求各国采取有效措施,确保最贫困和最脆弱的人群能够获得基本生活保障和发展机会。
促进经济增长与就业:目标8强调促进持久、包容和可持续的经济增长,充分和生产性的就业及体面工作。各国应通过政策支持,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尤其是为青年、女性和其他弱势群体提供平等的就业机会。
教育与技能发展:目标4强调确保包容和公平的优质教育,促进终身学习机会。包容性增长要求各国投资于教育和技能培训,以提高人力资本,确保所有人都能获得必要的知识和技能,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经济环境。
性别平等:目标5强调实现性别平等,赋予所有女性和女孩权力。包容性增长要求消除性别歧视,确保女性在经济、社会和政治生活中的平等参与,促进性别平等带来的经济效益。
可持续城市与社区:目标11强调建设包容、安全、有韧性和可持续的城市和人类住区。包容性增长要求各国在城市化进程中,考虑到所有社会群体的需求,提供平等的住房、交通和基础设施服务。
减少不平等:目标10强调减少国家内部和国家之间的不平等。包容性增长要求各国采取措施,缩小收入差距,促进社会公平,确保所有人都能平等享有发展成果。
二、内涵和特点
“包容性增长”是一个强调经济增长与社会公平相结合的概念,其内涵和特点是:
(一)内涵
公平性:包容性增长强调经济增长的成果应惠及所有社会群体,尤其是弱势群体,包括贫困人口、女性、少数民族等,确保他们能够平等参与经济活动并分享发展成果。
可持续性:不仅关注短期的经济增长,还强调环境保护和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确保经济增长不会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
全面性:包容性增长涵盖了经济、社会和环境三个维度,强调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改善社会福利和保护生态环境。
参与性:强调各个社会群体,特别是边缘化群体的参与,确保他们在经济决策和政策制定中有发言权。
创新性:鼓励通过创新和技术进步来推动经济增长,特别是利用新技术来提高生产效率和创造新的就业机会。
(二)特点
多元化的利益相关者:包容性增长涉及政府、企业、非政府组织和社区等多方利益相关者的参与,强调合作与协同。
政策导向:需要制定和实施一系列政策,促进教育、技能培训、社会保障等,确保所有人都能获得发展机会。
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并重:包容性增长不仅关注GDP的增长,还关注生活质量、社会福利和环境保护等指标。
动态适应性:包容性增长要求政策和措施能够根据经济和社会环境的变化进行调整,以应对新出现的挑战和机遇。
强调地方性:包容性增长的实践往往需要结合地方的具体情况,因地制宜,制定适合当地发展的策略。
三、问题和挑战
在实现包容性增长的过程中,中国面临着一系列问题和挑战。
1、收入分配不均
城乡差距:尽管中国的城市化进程迅速,但城乡之间的收入和发展水平差距依然显著,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农民收入增长缓慢。
区域发展不平衡:东部沿海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的发展差距较大,导致资源和机会的分配不均,影响了中西部地区的包容性增长。
2、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
社会保障覆盖不足:虽然中国在社会保障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但仍有部分农村和低收入群体未能享受到基本的社会保障,影响了他们的生活质量和发展机会。
保障水平差异:不同地区、不同群体之间的社会保障水平存在差异,导致部分群体在经济波动中缺乏足够的安全网。
3、教育和技能培训不足
教育资源分配不均:优质教育资源主要集中在大城市,农村和偏远地区的教育资源相对匮乏,影响了这些地区居民的技能提升和就业机会。
职业培训不足:对于低收入群体和失业人员的职业技能培训不足,导致他们难以适应市场需求,影响了就业和收入水平。
4、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挑战
环境污染:快速的经济增长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影响了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健康,制约了可持续发展。
资源过度开发:在追求经济增长的过程中,部分地区存在资源过度开发的问题,影响了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5、政策落实与执行问题
政策协调性不足:包容性增长需要多部门的协同合作,但在实际操作中,政策之间可能存在矛盾,导致资源配置效率低下。
地方政府执行力差异:不同地方政府在落实包容性增长政策时的执行力度和效果存在差异,影响了政策的整体效果。
6、社会参与度不足
公众参与意识薄弱:部分社会群体对政策制定和实施的参与度较低,导致政策未能充分反映他们的需求和利益。
信息透明度不足:政策信息的透明度和可获取性不足,限制了公众对政策的理解和参与,影响了政策的有效性。
四、路径和举措
在“十五五”发展规划(2026-2030)时期,中国推动包容性增长的路径和举措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定期调整最低工资水平,确保劳动者的基本生活需求得到满足。
实施累进税制:加大对高收入群体的税收调节力度,减轻低收入者的税负。
2、加大教育投入力度
普及学前教育:确保所有儿童都能接受高质量的早期教育,为其未来发展奠定基础。
加强职业教育培训:与企业合作开展职业技能培训项目,提高劳动者的就业能力。
3、推动创新创业
设立专项基金支持创业:为初创企业提供资金支持和政策优惠,鼓励更多人投身创新创业实践。
优化营商环境:简化行政审批流程,降低企业运营成本,激发市场活力。
4、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推广清洁能源使用:大力发展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
实施生态补偿机制:对于在环境保护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地区和个人给予适当奖励。
5、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扩大医保覆盖范围:提高医疗保障水平,减轻群众就医负担。
建立多层次养老体系:结合居家养老、社区服务和机构养老等多种方式,满足不同老年群体的需求。
6、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加大对中西部地区支持力度:通过财政转移支付等方式,缩小东中西部地区发展差距。
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加强城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促进要素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
7、加强社会治理创新
推进社区自治:鼓励居民参与社区治理,提高社区服务效能。
构建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有效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五、健全保障体系
实现包容性增长的保障体系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包括制度包容性、法治包容性、政治包容性等。
1、制度包容性
公平的市场准入:建立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确保各类市场主体,特别是中小企业和个体经营者,能够平等参与市场竞争。
社会保障制度: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确保所有群体,尤其是弱势群体,能够享受到基本的社会保障服务,如医疗、养老、失业保险等。
包容性政策制定:在政策制定过程中,充分考虑不同社会群体的需求,确保政策的公平性和有效性。
2、法治包容性
法律平等:确保所有公民在法律面前平等,消除法律实施中的歧视和不公,保护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
法律透明性:提高法律法规的透明度和可及性,使公众能够方便地获取法律信息,增强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
公正的司法体系:建立公正、独立的司法体系,确保法律的公正执行,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
3、政治包容性
多元化的政治参与:鼓励各类社会群体参与政治决策,特别是弱势群体的声音能够被听到,确保政策制定前能听到不同的声音,反映社会的多样性。
民主决策机制:建立健全民主决策机制,推动政府决策的透明化和公众参与,增强政策的合法性和有效性。
反腐败和透明治理:加强反腐败工作,提升政府的透明度和公信力,增强公众对政府的信任。
加强执政能力建设:提高执政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能力,确保政策的制定和执行更加符合人民的利益。
4、经济包容性
民有和国有一视同仁:不同经济主体,包括合资及外资等,能在一个彭峰起跑线上,参与市场竞争。
促进就业机会:通过政策支持和培训,增加低收入群体和弱势群体的就业机会,提升其经济参与度。
支持创新和创业:鼓励创新和创业,特别是在贫困地区和弱势群体中,提供必要的资金和技术支持,促进经济的多元化发展。
5、社会包容性
文化多样性:尊重和保护不同文化、宗教和民族的多样性,促进社会的和谐与包容。
社会服务的普及:加强公共服务的覆盖面,确保所有社会成员都能平等享受教育、医疗、住房等基本服务。
坚决反对腐败:通过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严肃查处违法违纪行为,树立良好的党风政风。
2024年12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