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公祭日与东京审判

文摘   2024-12-13 17:26   上海  


中共中央、国务院13日上午在南京隆重举行2024年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宣部部长李书磊出席并讲话。李书磊讲话后,87名南京市青少年代表宣读《和平宣言》,6名社会各界代表撞响“和平大钟”。伴随着3声深沉的钟声,3000只和平鸽展翅高飞,寄托着对死难者的无尽哀思和对世界和平的无限期许。

在这沉重的日子里,想到了“国家公祭日与东京审判”这个严肃话题。

这是一个深刻且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话题。


一、国家公祭日

1、设立背景与意义

国家公祭日是为了悼念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和所有在二战期间惨遭日本侵略者杀戮的死难同胞。它不仅是对历史的铭记,更是对和平的呼唤和对未来的警示。

2014年2月27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通过决定,以立法形式将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今年是国家设立公祭日的第十年。

2、对民族精神的凝聚

这个日子有助于强化国民的家国情怀和民族认同感。

公祭活动促进了社会各界对于那段悲惨历史的反思和教育传承。

有大学校友在群里填词纪念:

满江红·培风

 国祭悲风,金陵处、冤仇未雪。念那年、寇蹄狂虐,血河呜咽。千万英魂含恨别,九州秽气冲天发。怅如今、神厕还尊邪,贼心谲。

 卢沟月,犹似缺。南京辱,何能灭。驾巨舰东出,踏东京阙。壮士执枪诛恶鬼,真武亮剑驱毒蝎。到那时、碎社灭倭奴,昭英烈。

3.国际交流与合作

向国际社会传递了中国坚决维护世界和平与正义的立场。

增进了与其他国家在历史认知和人权保障方面的共识与合作。


二、东京审判

东京审判是指1946年5月3日至1948年11月12日,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在日本东京对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本首要甲级战犯的国际大审判。这些人中包括东条英机、松井石根、土肥原贤二等对中国和亚洲乃至全世界犯下累累罪行的战犯。

远东国际军事法庭由美国、中国、英国、法国、苏联、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荷兰、印度、菲律宾11国指派的11名法官组成。中国法官梅汝璈代表中国方面参加东京审判,任中国驻国际法庭法律代表团团长,首席检察官和首席法官。

2020年9月7日,最后一位健在的东京审判历史见证人高文彬去世,他于1946年远赴东京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参与审判日本甲级战犯的工作,担任中方翻译与中国检察官秘书,每天的主要工作是搜集证据与翻译。

1、历史地位与作用

东京审判是对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本战争罪行进行的国际司法审判。

它确立了侵略战争是国际犯罪的原则,并追究了部分主要战犯的责任。

2、法律成果与影响

判决书详细记录了日本的侵略事实和罪行,具有重要的档案价值和教育意义。

执行部分刑罚体现了正义必胜的理念和对人类尊严的捍卫。

3、争议与不足之处

尽管东京审判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但在某些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和争议。

如个别罪犯逃脱了法律制裁,以及对部分罪行性质的认定存在分歧等。


三、两者之间的联系

1、共同的历史记忆

国家公祭日和东京审判都围绕着二战期间的中日战争展开。两者相互补充,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抗日战争完整的历史叙事。

2、促进和平发展的动力

公祭活动提醒人们不忘屈辱历史,激发爱国热情和发展动力。东京审判则为国际社会的和平稳定提供了法律基础和实践经验。

3、当代反思的同一史题

在当今时代,反思第二次世界大战及日本侵华战争,不仅是对历史的回顾,也是对未来的警醒。

战争的背景与起因:反思战争的根本原因,包括帝国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军备竞赛、民族主义情绪等。

战争的过程与影响:分析战争的过程,特别是纳粹的大屠杀和核武器的使用,以及战争对全球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影响。

战争的责任与后果:探讨战争的责任归属,以及战争带来的长期后果,如冷战的形成、去殖民化运动、人权与国际法的发展等。

对和平的珍视与维护:强调和平的珍贵,认识到战争对人类社会带来的毁灭性后果。通过国际合作来维护和平,在教育体系中加强和平教育,培养年轻一代的和平意识。

防止第三次世界大战发生:通过国际条约和军备控制机制,防止新的军事冲突。通过可持续的经济发展和资源管理,减少战争的经济动机。加强国际法和人权保护,为战争提供明确的道德和法律界限。


有著名学者今日在朋友圈发声:国家公祭日:勿忘国耻,振兴中华。

16 世纪下半叶,丰臣秀吉统一日本。他曾在给妾浅野氏的信中言:“我生存之年,誓将唐(明)之领土纳我之版图。”1590 年,其又给朝鲜国王写信:“吾欲假道贵国,直入于明,使其四百州尽化我俗,以施王政于亿万斯年,此乃吾之宿志。”此要求遭当时明属国朝鲜拒绝。次年,丰臣秀吉全力进行侵华的军务准备。

当中国步入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之际,日本从中国汲取先进生产力,促使弥生文化产生并发展。随后,日本接纳秦汉封建文化,成就大和国,实现民族与国家的统一。奈良时代,日本全面吸收中国文化,构建起以唐朝为范式的律令制国家。然而,自明治维新起,六百年来,日本军国主义策划并提出侵华思想与主张,为将侵华提升至日本国策炮制理论依据。

纵览历史,自1871年至1945年的74 年间,日本追逐欺凌中国,军国主义发起侵华战争百余起。在这些中日间的战争中,中国人饱尝苦头,受尽屈辱。2013年,中日冲突加剧,安倍晋三开历史倒车,要求中国“承认”海军雷达照射事件,并向日本“谢罪”,防止事件再度发生。“谢罪”乃自钓鱼岛冲突以来日方最为严厉的外交措辞,而在“南京大屠杀”中,日本政府从未向中国人民“谢罪”。

中华民族是宽容的民族,但亦是有原则的民族。任何民族皆有底线,这是客观事实。底线虽并非清晰明了地存在,却具自身特点,一旦触碰便触及敏感区域,反应必然剧烈。民族间的积怨,于中国人而言,尚未真正化解。实际上,我们所求仅是日本政府的忏悔以及诚恳交往的态度。然而,即便如此基本的姿态,日本历届政府也未曾展现。

2024年12月13日


熟年人生
古人云:六十耳顺,意谓经历了许多曲折,已经到了一切司空见惯境界。日本小说家把退休的人生,步入熟年阶段,经验丰富的人生,可以继续发挥作用。毕生从事写作和咨询,把行走江湖、微笑人生,作为志趣和爱好。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