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fén)其实。
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
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译文
桃子摘了就死掉,桃花灿烂多美好。
桃灵回到天国去,我们族人得佑保。
桃子摘了就夭折,红白相间果实多。桃灵回到天国去,佑我族人得安乐。
桃子摘了就安息,树叶繁茂多浓密。
桃灵回到天国去,愿我族人得助益。
讲解
这是一首社树崇拜的圣歌。樊树云《诗经宗教文化探微》认为:它是最早的把桃树作为神树、社树、图腾树来崇拜、祭祀并吟唱的诗。原始先人是认为万物有灵的,对树,特别是对可供人们食用的结桃子的桃树的崇拜,使人们不能随意的采摘。如果要采摘,也要等到成熟的季节,还要祭祀、礼赞,吟唱这首《桃夭》圣诗。
这首诗的关键字是“夭”。历代解诗皆袭《毛传》“夭夭其少壮也”,但其第一意义就是“死”,是摧折,是少壮而死。在原始先人的眼中,摘下桃子就等于杀死了它,所以祭祀、祷告。诗中“之子于归”实际上是指原始先人们在杀(摘桃子当然是杀)中将圣物(这里自然指桃子)的灵魂送回到死去之境祖灵的身边去。全诗三章中每章的第一句相同,指圣物之死;每章的第二句都是对桃树及桃子的礼赞;每章的第三句指人们将圣物的灵魂送回到祖先那里去;每章的第四句是要求圣物死后可为族人们带来好运。
原始诗歌流传到周代,利用原诗讹变成贺婚诗。樊说阐述了从诗的“作时本义”到“用诗之义”的演变。对天地万物的养育怀着感恩之心,这是一种原始的和谐生态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