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月,11 月 22 日,瑞典电池制造商Northvolt在美国申请了第11章破产保护,140亿美元将要打了水漂——成为科技产业中最惨烈的投资失败案例之一。
许多人对这家名叫Northvolt的公司并不熟悉,但毫不夸张地说,
它曾是欧洲新能源领域的“全村希望”。
Northvolt是一家专注于电动汽车锂离子电池的开发和制造的科技公司,成立于2016年,由前特斯拉高管彼得·卡尔森(Peter Carlsson)和保罗·切鲁蒂(Paolo Cerruti)创立。
在全球电池市场中,中国占据了85%的生产份额,中国在新能源电池产业的快速崛起,对欧美形成了技术与成本的双重压制。欧美国家不甘心被甩在后面,试图通过保护主义政策打造本土供应链,而Northvolt被视为扭转局面的关键。
为此,欧美的各大金主爸爸是要钱给钱、要地给地、要政策给政策:
2019年5月,欧洲投资银行向Northvolt提供了35亿瑞典克朗(约3.5亿欧元)的贷款。 同年6月,宝马集团、大众集团、高盛和Folksam等公司宣布对其投资,总额达10亿美元。 2020年5月,大众宣布将主要自行建造工厂,并投资4.5亿欧元用于建设。 同年7月,Northvolt与宝马签署了一项价值20亿欧元的协议。 2023年8月,Northvolt计划在加拿大开设电池厂,筹集了12亿美元。 2024年1月,Northvolt通过绿色贷款又筹集了50亿美元。
粗略估算,Northvolt在5年内共筹集了至少140亿美元的巨额投资。
其中大众持股21%,高盛持股19%,为其两大最大的股东。
然而,这个巨大的希望在上个月破灭了——
Northvolt在美国申请了“第11章”破产保护,公司的现金几乎耗尽,只剩下3000万美元,而债务高达58亿美元,考虑到公司在7个国家拥有约6600名员工,资金仅够维持一周的运营。
之后,公司表示,将在2025年第一季度完成重组,业务也照常进行。
然而,如果核心问题得不到解决,现在的重组很可能将会变成破产清算,包括高盛、大众、西门子在内的顶级投资机构都面临血本无归的风险。
更糟糕的是,无数员工也会遭受巨大打击——Northvolt不少一线员工投入了数万美元,中层投入了数十万美元,有些高管投入了数百万美元——所有人都做着公司上市后一夜暴富的美梦,然而现在他们发现,自己很可能将会一无所有……
我们今天来盘一盘,这个可能是欧美在产业政策上最大的挫折,
看看它是如何失败的。
其实,Northvolt的出身非常好:
2015年,两位创始人,从特斯拉高管的位置上辞职,这不是单纯的辞职,而是带着一个拯救欧洲电池行业的梦想,创办Northvolt(当时叫SGF Energy),目标也很明确:建立一个欧洲本土电池制造巨头,从而摆脱对亚洲供应链的依赖,尤其是对中国的“锂离子统治”。
2017年,SGF Energy更名为Northvolt,并喊出了一个令人血脉喷张的口号——“Make Oil History”(让石油成为历史)。
从目标与口号中不难发现——
创始人非常懂得讲故事,非常懂政治正确:
各种公开的演讲、宣发中,肯定会看到“绿色环保、碳中和、打破传统石油的垄断、欧洲科技自主、供应链安全……”
毫无疑问,这些都是欧洲人爱听的概念。
而且Northvolt的创始团队来自特斯拉,对电池行业也“门儿清”,
于是金主爸爸们纷纷现身,排队打钱。
前景很美好,但唯一的问题是——
Northvolt造不出电池。
是,创始团队是从特斯拉的供应链出来的,他们对电池“了如指掌”,但那只是PPT上的,要真从零开始建立电池厂,整个欧洲都找不到几个真正懂行的人。
但Northvolt“天真”地想:
中国有专业的设备和专业知识,而咱们有钱,可以用钱解决技术问题。
他们错了,错得离谱。
在技术领域,
瓶颈永远不是钱,而是人,
外部的人只能解决一时的问题,但不可能带给你持续的竞争优势。
一位来自无锡总部的中国工程师描述了自己的经历,他曾是Northvolt最大分包商之一的员工,被派往帮助Northvolt搭建技术流程。
“他们(Northvolt)的电池工艺技术负责人都无能。例如,我们焊接完电池后,进行了氦气泄漏测试。这个人反复问我们是否可以改用氢气——因为氢气更便宜。他们甚至没有意识到氢气极易燃烧。我写了一份详细的千字解释,概述了氢气为何会带来灾难。直到那时,他们才不再纠缠我们。
他们的团队经常缺乏常识,但这种事情在中国的大公司里根本不会发生。”
过分依赖“买技术”是建立不了自己的核心优势的;
而且能卖给你的技术,往往已经是“上一代”产品。
对于电池这种竞争激烈的产业,中国掌握着最先进的电池设备和工艺技术,但这些核心技术从不会轻易转让给竞争对手。
Northvolt只能拿到次一等的设备,靠这些设备生产的电池,无论在能量密度、废品率还是成本上,完全没有竞争力。
有一位接受采访的Northvolt前员工说到:
Northvolt太无能了,Northvolt没有技术,没有知识,一切都要中国人手把手的教,机器是他们给的,厂房是他们建的,离了中国人,号称欧洲电池“希望之星”的Northvolt啥都不会。
很自然地,Northvolt在电池制造的各个方面都遇到了困难——
质量、能量密度、废品率、产量和成本……都是问题……
Northvolt另外一个重大失误,就是工厂选址。
他们把工厂选址在瑞典北极圈内的Skellefteå(谢莱夫特奥),
在这个小城里——夏季“天亮到不眠”,冬季“黑到压抑”。虽然有着低成本的清洁水电,但对于工人来说简直是一场生物钟的灾难,所以这里的人力资源匮乏到连本地人都不愿来工作。最终,Northvolt只能依赖从中国和韩国招聘的外包工人。但这些工人被集中安置在宿舍,每天乘坐大巴前往工厂,工作结束后回到宿舍,几乎与本地文化没有任何交流。这种“隔离式”运营更像是外派任务,而不是建设一个真正属于当地的产业生态。
2021 年 6 月,公司在谢莱夫特奥建造第一家工厂
而且,因为选址,Northvolt也完全忽视了原材料供应链的问题。
作为电池制造的核心,锂、钴、镍等稀有金属在新能源转型中需求激增,而全球供应链早已高度紧张。相比之下,中国企业早就通过与非洲、南美国家的长期合作,建立了稳定的资源供应体系。这种布局不仅确保了供应,还大幅降低了成本,但Northvolt却因偏远选址增加了物流与人力成本,进一步推高了制造的成本。
就在自己核心技术尚未站稳脚跟的情况下,Northvolt又出了一个“昏招”——
它开始“摊大饼”了:
• 2019年:瑞典第一家工厂开建
• 2021年:与沃尔沃合作在哥德堡建厂,计划年产能50GWh。
• 2022年:德国海德市建厂,计划年产能60GWh。
• 2023年:加拿大蒙特利尔建厂,计划年产能60GWh。
除了第一家工厂外,其他的工厂无一例外都是“高调起步,低调难产”。
而且第一家工厂投产后,产能利用率还不足5%。
大规模的扩张带来了巨额消耗,而没有任何实质性的回报。
深挖原因,
还是Northvolt想要保住自己“成功”的幻觉:
因为没有拿得出手的技术与产品,所以需要通过表面的扩张和高调的项目规划来证明自己“值得投资”。慢慢地,公司的目的不是为了研发产品或技术积累,而是为了“骗取”投资,逐渐脱离了市场需求,陷入了“为了融资而扩张”的恶性循环。
对比之下,中国的宁德时代采取了完全不同的策略:
稳扎稳打,循序渐进,在欧洲布局时,宁德时代分阶段试探市场,并将关键生产能力保留在国内,确保自己的成本优势不被削弱。这种务实的策略与Northvolt的“扩张狂热”形成了鲜明对比。
在今年9月初,一次做客挪威主权基金的播客中,宁德时代董事长曾毓群贡献了那段金句:
为什么欧洲造不出好的电池?
首先,他们的设计是错的;其次,他们的工艺是错的;最后,他们的生产是错的。
未来,如果有人跟你说说欧美不搞产业政策那套,
你大可以拿Northvolt这个案例怼回去。
这家公司从一开始就被寄予厚望,靠着欧盟和北美的巨额补贴,外加一众顶级资本的热捧,Northvolt打着“Make Oil History”的旗号,承载了欧洲新能源技术反击中国电池霸主地位的野心。
然而,它的失败却注定成为政策与市场错配的经典教科书。
这其中最大的教训是:
政策可以推动一个行业的起步,
却无法代替企业去构建核心竞争力。
Northvolt拿到了巨额资金,却没能解决技术能力的内生化问题。新能源电池行业的竞争,绝不是靠实验室里的一两个创新就能取胜的,它需要从研发到生产再到供应链整合的完整能力,而Northvolt显然忽略了这点。
它在政策的保护伞下迷失了方向,没有真正建立起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更可悲的是,过量的依赖只会让企业失去与市场互动的能力。最终,当政策退场,Northvolt的技术短板、资金危机和供应链问题一股脑儿地暴露出来,最终走到破产这一步。
所以,政策的角色究竟是什么?到底怎么用才能最大化效果呢?
我们有很多理论、争论、案例、实践,此处为了方便,我们借韩国的半导体政策来说说好产业政策的特点——
上世纪80年代,韩国在半导体技术上也是从零起步,既没有现成的技术积累,也缺乏经验丰富的企业家团队。于是,政府决定发挥“推手”的作用,采取了一种“扶上马送一程”的精妙政策设计。
首先,韩国政府通过税收优惠和低息贷款降低了企业进入半导体行业的门槛,其二,他们在产业链的关键环节提供了战略性的支持,其三,韩国政府通过政策创造了一个竞争的市场环境,让企业自行摸索最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比如,三星和LG一开始在存储芯片领域有不同的技术选择,但市场的竞争最终推动了三星在DRAM芯片上脱颖而出,成为全球领军者。
最重要的是,韩国政府并未让这些企业永远依赖政策支持,而是有意推动它们走向国际市场。一旦企业具备一定的技术和竞争力,政府便减少干预,让市场成为企业生存的唯一裁判。以三星为例,尽管早期得到了大量的政策支持,但它能成为今天的半导体巨头,靠的是在全球市场上的竞争中不断积累技术优势和成本优势。
从“政策产物”到真正的“全球竞争力”,
必须以市场为裁判,让企业通过竞争积累实力,
而不是永远躲在政策的保护伞下。
目前,Northvolt申请的“第11章”破产保护,是美国法律体系中给予濒临破产企业的一个喘息机会,允许企业继续运营,同时重新规划债务结构。
但,如果在第11章的保护期内,Northvolt无法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案,很可能会转为“第7章”的破产清算——
而这,很可能这会是2025年Northvolt的剧本。
▼ 点击下方关注TOP创新区研究院(TOP_Lab)
看完想跟我们交流互动? 欢迎扫码加入TOP读者群 ↓ 二维码只存续到12月15日
如果二维码失效,请后台回复“入群”, 扫描最新二维码,期待群里见到您❤️
创新区研究,就在TOP研究院。 TOP Lab (TOP创新区研究院) 隶属于FTA建筑设计事务所,作为一个非盈利的研究平台,其使命是打造创新区领域的智库. TOP研究院专注于全球创新区的一体化研究,从Talent(个人), Organization(组织), Place(区域)三大维度出发,通过对全球创新区案例、创新区产品大数据整理、以及产业创新及工作方式创新的研究,探索中国创新区的实践路径。
FTA是领先的办公及产业(科技)地产一体化设计专家,拥有1000+个科技园区与办公总部的设计实践经验,其中包括3个国家级综合性科学中心的重点项目、多个世界500强总部或区域总部等。 FTA提供从研发策划、城市设计、建筑设计、室内设计、景观设计等一体化的专业设计服务,服务的客户包括:市北高新、张江高科、天安骏业、上海地产、小米科技、罗氏制药、阿里巴巴、迪士尼、西门子、凤凰卫视、上海港城集团、苏州新加坡工业园区等知名品牌。 未来是创新的时代,在“为创新设计场景”的使命下,FTA一直践行“与客户一起创新”的价值观。
二维码只存续到12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