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委书记陈吉宁:盘活低效产业用地,事关稳增长促转型,事关城市未来发展……

楼市   2024-11-19 08:19   美国  

图片 | 来自网络
原创整理 | TOP创新区研究院,FTA建筑设计事务所
转载引用请注明出处。内容仅供交流学习,不做任何商业用途,不代表任何投资建议。
如有侵权请联系后台删除。


上周四,11月14日下午,上海市委书记陈吉宁主持召开了低效产业用地盘活处置现场推进会。


他在会上强调,要将盘活低效产业用地视为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园区集约化规模化发展的重要抓手,更是培育新质生产力的突破口。

他说到:“盘活产业用地,事关稳增长、促转型,事关城市未来发展。”



随着城市从增量扩张迈入存量优化,土地资源分配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命题。与传统城市扩张不同,低效用地的盘活行动瞄准了存量资源的优化利用,并上海“五个中心”建设紧密相连的战略部署。通过系统性规划和政策引导,上海正将产业用地从低效分散状态,逐步转化为更具规模化、集约化的新型经济载体。这种土地资源的再造不仅将推动了产业升级,也将赋予了城市经济更强的韧性与竞争力。


其实,在盘活低效产业用地方面,上海在全国率先实施了“两评估、一清单、一盘活”的创新机制,并启动了相关的专项行动。

截至11月,上海已成功盘活37.8平方公里的低效用地——这个数字相当于接近两个黄浦区的面积,并覆盖了3390幅土地。

到2024年末,上海计划盘活的土地总量将达到45平方公里以上。



那,上海是如何做的?

国际上有没有其他的低效产业用地盘活案例?

今天咱们就来盘一盘。


如果您对低效产业用地盘活案例感兴趣,欢迎您扫描下面二维码,加入我们的专项群,TOP/FTA将在群里分享我们实践的10大案例,期待跟您一起探讨更多!


二维码



两评估、一清单、一盘活



据统计,上海共有728平方公里产业用地,看似充足,但实际上却深陷“数量富足与效益不足”的矛盾之中:约24%的工业用地产值贡献不足5%,这些长期闲置或低效利用的土地,已成为阻碍高附加值产业发展的关键瓶颈。


为此,早在2023年底,上海制定并发布了《关于加强上海市产业用地综合绩效评估,促进节约集约用地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文件,率先构建了全国首个完整的产业用地评估技术体系——“REG”产业用地综合绩效评估指标体系,从而为低效用地的认定提供了清晰的规则与标准。


今年4月启动的“两评估、一清单、一盘活”专项行动,则是上海迈向精细化管理的重要尝试。这一行动以科学评估为基础,通过对产业用地的“表现”进行打分,分类定制盘活路径,将资源精准导向最需要的地方。



那什么是“两评估、一清单、一盘活”呢?

首先来看“两评估”,它既是操作方法,也是价值观。它指的是:

1. 综合绩效评估:关注当前利用状况,通过产值、创新能力、节能环保等多维度指标,为每一块地“体检”打分。

2. 综合价值评估:立足未来潜力,结合地块位置、使用效益和再开发成本,评估土地退出与转型的经济可行性。


根据评估结果,形成产业用地分类清单,划分为四类:

• A类和B类:表现优秀,支持优化提升或继续保留。
• C类和D类:利用低效,需要转型升级或退出重整。


据统计,目前上海共有4.85万幅产业用地,其中C类和D类土地规模占到24%,均为低效利用的土地,亟须转型盘活。



在“一盘活”中,上海提出了多条创新路径,

为低效产业用地量身定制转型方案:


第一条是土地收回路径。对于闲置处置难或无偿收回有障碍的地块,采用灵活的工具如节余土地分割转让,将未利用的部分分割转让给有需求的企业,既满足多方用地需求,又提升了土地利用效率。此外,还鼓励使用土地的企业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提高单位土地的经济产出。


第二条是土地储备路径,通过政府收储整合土地资源,为产业升级创造条件。


第三,对于低效用地所属企业有较强转型意愿的地块,可选择产业用地城市更新路径。企业可通过自主更新或引入市场主体,按规划将土地转为新型工业、研发、商办或保障性租赁住房等用途,从而优化土地功能。


关于更多此类案例欢迎您扫描下面二维码,加入我们的专项群,TOP/FTA将在群里分享我们实践的10大案例,期待跟您一起探讨更多!

二维码11月


第四条路径是减量腾退路径,专注于位于城镇开发边界外或不符合规划的土地,必须恢复为农用地或生态用地。

第五条是园区平台路径,通过产业园区整合资源推进盘活。如果企业选择退出产业用地或用房,园区平台可以接手这些资源进行统一管理和开发,从而提升整体效率。例如,通过平台将股权和土地资产整合,最大限度地激活区域发展潜力。

第六条路径归纳了其他创新政策,包括以房换地、工业上楼、土地混合利用等方式,为存量产业用地的提质增效提供多样选择。


为支持这些路径的实施,上海还推出了《上海市低效产业用地再开发政策工具箱(1.0 版)》,涵盖六大类、二十小类具体操作路径,提供了清晰的执行指引,降低了政策实施的难度与风险。



通过“两评估、一清单、一盘活”专项行动,上海不仅实现了低效用地的分类治理,更构建了一套兼顾效率与公平的土地治理体系。这一体系明确了存量资源的优化方向,为城市未来的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基础。



新加坡“One-North”

从低效到高效的传奇转型



谈到低效用地盘活的典范,新加坡的“One-North”无疑是一个教科书级的案例。这片曾经不起眼的工业区,经过20多年的精心规划和分阶段开发,如今已成为全球科技创新园区的标杆,为土地利用的创新模式树立了标杆。


故事还要从2001年说起。当时的One-North,位于新加坡西部,是一片低层工厂零星散布的工业区。

尽管靠近新加坡国立大学、南洋理工大学等教育科研资源丰富的区域,这片土地却长期未能与这些资源形成有效连接,经济贡献也微乎其微。


彼时,新加坡还处在1997 年亚洲金融危机的余震中,新加坡政府意识到,他们必须从劳动密集型和制造业驱动型经济转向知识和创新型经济。

而十几年前诺贝尔奖获得者 Sydney Brenner 教授与前总理李光耀会面时提出的想法还历历在目,当时李光耀提出了一个愿景,即生物医学科学将成为新加坡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


如果没有创新,新加坡是一个“技工国家”,而不是一个“科技国家”↑


而如何让城市空间适应这一战略目标,成为新加坡决策者面临的重要问题。

于是,新加坡的高层盯上了One-North,将它定位为一个集“工作、生活、学习、娱乐”于一体的综合社区,为生命科学、信息通信技术和媒体产业构建一个蓬勃发展的生态系统。



但在开发之初,大家都认为“One-North”是一个“巨大的冒险”:将大规模土地资源投入高科技产业,尤其是在生物医药和信息通信领域尚处于起步阶段的情况下,充满了太多的不确定性。

的确,传统城市开发模式倾向于一次性完成基础设施建设和功能定位,但新加坡采取了更加审慎的策略——分阶段开发。


首先,新加坡为“One-North”制定了一个长达20年的分阶段开发蓝图。

也就是说,在初期,新加坡优先开发生命科学区“Biopolis”,在“Biopolis”取得初步成功后,逐步启动信息通信区“Fusionopolis”和媒体区“Mediapolis”,实现功能的有序叠加。



并且,Biopolis也是分阶段开发的:

Biopolis 的第一期(2000-2005)于 2005 年完工,在这一早期阶段,大部分空间都专用于公共研究大楼,同时,主要的精力放在招募一些顶尖的资深科学家来领导各个研究所。

在第二阶段(2006-2010 年),转化和临床研究能力成为主要重点,期间,大多数新的 Biopolis 设施都出售给了私营公司。

在第三阶段(2010-2015 年),Biopolis 致力于吸引新的商业机会和新的科学家,同时更深入地整合跨学科的专业知识。罗氏、诺华、葛兰素史克、中外制药、宝洁、ArKray、Flugidim、雀巢、达能 Nutrica Reseach、欧莱雅等公司都入驻了该中心。


分阶段开发的另一个优势,是每个阶段都能作为“小试点”,以验证功能布局和市场反馈。例如,“Biopolis”启动后发现共享实验室设施的设计不完全满足跨国企业的需求,新加坡迅速调整后续实验室的设计方案。



这种开发模式还能适应外部经济环境的波动。

例如,在2008年金融危机期间,全球经济受挫,但生命科学产业逆势增长,新加坡加速推进“Biopolis”的建设,成功吸引更多国际医药公司和研发机构。

当然,“One-North”的成功不仅仅依靠规划和硬件设施,还得益于独特的公私协作模式和强有力的政策激励。


1. 政府与市场的角色分工

新加坡政府通过城市重建局(URA)和裕廊集团(JTC Corporation),负责战略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而具体的建筑开发与运营交由私人开发商承担。例如,本地企业凯德置地(CapitaLand)与国际开发机构共同参与了园区的建设。这种模式既降低了公共财政的负担,又通过市场机制确保了开发的效率和质量。


2. 政策激励推动创新生态

新加坡还出台了一系列研发激励政策,例如“研发税收激励计划”(R&D Tax Incentive Scheme),为研发型企业提供低至17%或以下的税率,研发支出可享受高达250%-300%的税收减免。这一政策吸引了辉瑞等跨国企业在“Biopolis”设立亚洲研发中心,同时通过与本地研究机构合作,推动区域内生物医药创新生态的协同发展。



今天的“One-North”,不仅是新加坡生命科学和信息技术的核心基地,更是跨行业协作的活跃平台。这片曾经低效的工业区,如今已被重新定义为一个全球创新高地。

新加坡的“One-North”证明,低效土地可以通过精细化规划、分阶段开发、政策支持和市场化运作,也能释放出巨大的潜力;最重要的是,在面对存量资源盘活时,远见、灵活性与执行力缺一不可。


因为,低效用地的未来,不在于简单的改造,而在于是否能创造一个创新生态,或者嫁接到周边的创新生态,在整体上发挥出更大的价值。



必须要走的路



与新加坡“One-North”的案例相比,上海的探索同样注重以精细化管理和分阶段规划为核心,通过数据驱动、政策引导和市场协作,将盘活的土地精准匹配到符合未来发展需求的高附加值产业链条中。


简单来说,土地的用途和未来产业的发展方向必须“对得上号”,确保盘活的土地能够融入已有的产业链条,比如将土地集中用于打造某一高附加值产业的产业集群,而非零散开发,也就是我们之前说到的“片区思维”↓


截屏自上海产业地图官网


除此之外,还有不少挑战。如何平衡规划的科学性与执行的灵活性,如何为中小企业减负助力,如何实现技术手段与管理机制的高度协同等等。


但可以肯定的是,

盘活低效用地是上海以及更多城市必须要走的一条路,

不仅事关产业转型和经济增长,更事关一座城市的未来。




▼ 点击下方关注TOP创新区研究院(TOP_Lab)

看完想跟我们交流互动?
欢迎扫码加入TOP读者群

二维码只存续到11月24日

如果二维码失效,请后台回复“入群”
扫描最新二维码,期待群里见到您❤️

创新区研究,就在TOP研究院。
TOP Lab (TOP创新区研究院) 隶属于FTA建筑设计事务所,作为一个非盈利的研究平台,其使命是打造创新区领域的智库.
TOP研究院专注于全球创新区的一体化研究,从Talent(个人), Organization(组织), Place(区域)三大维度出发,通过对全球创新区案例、创新区产品大数据整理、以及产业创新及工作方式创新的研究,探索中国创新区的实践路径。

FTA是领先的办公及产业(科技)地产一体化设计专家,拥有1000+个科技园区与办公总部的设计实践经验,其中包括3个国家级综合性科学中心的重点项目、多个世界500强总部或区域总部等。
FTA提供从研发策划、城市设计、建筑设计、室内设计、景观设计等一体化的专业设计服务,服务的客户包括:市北高新、张江高科、天安骏业、上海地产、小米科技、罗氏制药、阿里巴巴、迪士尼、西门子、凤凰卫视、上海港城集团、苏州新加坡工业园区等知名品牌。
未来是创新的时代,在“为创新设计场景”的使命下,FTA一直践行“与客户一起创新”的价值观。



TOP创新区研究院
创新区研究,就在TOP研究院。TOP研究院专注于全球创新区的一体化研究,从Talent(个人), Organization(组织), Place(区域)三大维度出发,通过“研究/连接/分享”,探索中国创新区的实践路径。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