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中国研究机构在全球科学领域崭露头角,势头强劲。
《自然》杂志有一个指数,叫做研究领袖(Research Leaders),该指数每年都会根据高质量研究成果的数量,按地区/国家、部门和广泛学科领域列出领先的机构。
2024年发布的指数显示:
中国科学院(CAS)再次稳居榜首,
其份额几乎是排名第二的哈佛大学的两倍。
而斯坦福大学却跌出前十,从第六位降至第十五位。
在我们TOP看来,这一数据背后不仅是简单的排名变化,更揭示了全球科研版图的深刻重塑。
中国机构的崛起势头让世人惊叹。
首先是数量上的:
根据《自然指数 2024 研究领袖》的数据,中国科学院以2,243.22的份额占据全球第一,几乎是排名第二的哈佛大学的两倍。
进入榜单前20名的中国机构多达11位,超过一半!
而前100的中国机构从2022年的31所增加到2023年的38所,多数机构的份额增长超过5%。
怎么理解这个份额(Share)呢?
份额在这个体系中,是一个衡量机构科研贡献的关键指标。例如,一篇论文如果有两名作者分别来自不同机构,这两家机构的份额各为0.5。如果是多作者论文,份额会根据作者贡献比例分配。
在一些高影响力领域,如物理、化学、材料科学等领域,made in CHINA的高水平论文数量也在不断增加。
在数量之外,咱们还有质量:
一方面,中国科研机构正加速融入全球科研网络。例如,中科院与全球多个顶尖大学和科研机构合作,产出大量高水平的联合研究成果——中国的研究在国际学术界的认可度和影响力不断提高。
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中国学者在国际顶级期刊担任编委、发表论文,并主导国际学术会议——中国正在从国际学术生态的“参与者”向“领导者”转型。
崛起背后
这种强势崛起并非偶然——
首先是中国对科研的投入近年来保持了高增长态势。
据统计,中国在科研领域的总投入已接近美国,成为全球第二大科研资金投入国,而且考虑到咱们的RMB更经花,投入可能更多……这种财政支持直接推动了科研基础设施建设和项目资助的扩展,从“211工程”“985工程”到“双一流”建设,还有各个地方政府对区域创新集群的扶持,都推升了中国科研体系的竞争力。例如,北京、上海、深圳等科技中心的区域科研产出大幅增长,带动相关高校和科研机构在国际学术排名中不断攀升。
位居榜单前十的北京大学、浙江大学等,也得益于区域创新集群的崛起,尤其是在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区域特色学科发展很明显,比如:合肥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在量子物理、材料科学等领域持续取得国际领先的科研成果,在榜单上表现也非常强劲,来到了第五名;南京大学则在地球科学、天文学等领域实现了多点突破,名列第八。
不得不提的另一大因素是年轻学术人才的崛起,中国通过“千人计划”“青年千人计划”等人才引进政策吸引了大量国际高水平学者,同事越来越多的海外留学人才选择回国发展,加之我们大力培养本土科研人才。还特别要说一嘴的是,在国际地缘政治环境这么复杂的情况下,中国科研依然与世界保持紧密合作,坚持开放包容,将国际经验与国内资源结合,使得中国在部分前沿领域快速追赶甚至超越传统强国。
当然,还有中国将科技成果的应用转化能力。
我们一直以来都是一个“务实”的国家,不仅注重基础科学研究,还强调科技成果的产业化。比如,量子通信技术、人工智能芯片和清洁能源等领域的学术研究已推动相关行业快速发展。同时,一系列重大国家战略,如“碳中和”目标、“芯片国产化”计划,也为科研机构指明方向,顺手带来了大量资源支持,摘到的果子也就更多了。
全球科研的多极化发展
相较之下,美国和欧洲的科研强国的排名以及份额有所下降。
以斯坦福大学为例,其在《自然指数 2024 研究领袖》中的份额下降了20.7%,从2022年的第6位跌至2023年的第15位,份额仅为474.13,差不多仅为中科院的21%。
这一显著下滑主要体现在生物科学领域,其份额从2022年的280.11降至2023年的183.42。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和德国马克斯·普朗克学会的份额也出现下降——NIH的份额下降了12.6%,而马克斯·普朗克学会的份额下降了8.9%。
究其原因,部分可能是科研资金的削减、疫情后的学术环境变化,
抑或是国际合作的减少?
值得注意的是,全球科研排名,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一场“零和博弈”,一个国家或机构快速上升,就意味着其他机构的下降。
但要注意,欧美强国在份额的下降,并不意味着他们在科研上的衰退!类比一下,就是:科研是一块“蛋糕”,过去传统科研强国分得了最大的“蛋糕份额”,但随着中国等新兴国家科研实力的快速增强,虽然说,蛋糕在变大,但他们分得的比例也变小了。
不可否认的是,传统强国的科研基础仍非常雄厚:虽然斯坦福大学、NIH等机构在科研份额下降,但它们依然具备顶尖的学术实力、完善的科研生态和超一流的学术技术资源。
特别是,美国在基础科学领域的原创性研究、颠覆性技术开发和诺贝尔奖级别的科学突破仍具有压倒性优势,很多科学领域的“第一次”也往往发生在美国。
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与传统科研强国相比,在基础科学的原创性的研究上仍有差距。未来,我们能否在基础科学领域有更多诺贝尔奖级的突破,是衡量中国从“一流”迈向“超一流”的关键。
而只有在基础科学领域取得突破,新兴科研中心才能摆脱对他国理论框架的依赖,真正主导未来科学技术的方向。
中国,加油!
▼ 点击下方关注TOP创新区研究院(TOP_Lab)
看完想跟我们交流互动? 欢迎扫码加入TOP读者群 ↓ 二维码只存续到11月24日
如果二维码失效,请后台回复“入群”, 扫描最新二维码,期待群里见到您❤️
创新区研究,就在TOP研究院。 TOP Lab (TOP创新区研究院) 隶属于FTA建筑设计事务所,作为一个非盈利的研究平台,其使命是打造创新区领域的智库. TOP研究院专注于全球创新区的一体化研究,从Talent(个人), Organization(组织), Place(区域)三大维度出发,通过对全球创新区案例、创新区产品大数据整理、以及产业创新及工作方式创新的研究,探索中国创新区的实践路径。
FTA是领先的办公及产业(科技)地产一体化设计专家,拥有1000+个科技园区与办公总部的设计实践经验,其中包括3个国家级综合性科学中心的重点项目、多个世界500强总部或区域总部等。 FTA提供从研发策划、城市设计、建筑设计、室内设计、景观设计等一体化的专业设计服务,服务的客户包括:市北高新、张江高科、天安骏业、上海地产、小米科技、罗氏制药、阿里巴巴、迪士尼、西门子、凤凰卫视、上海港城集团、苏州新加坡工业园区等知名品牌。 未来是创新的时代,在“为创新设计场景”的使命下,FTA一直践行“与客户一起创新”的价值观。
二维码只存续到11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