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例拾萃 | 严重胃黏膜损伤伴胃肠道失蛋白1例

文摘   2024-12-12 16:02   北京  

本期介绍北京协和医院消化内科刘新宇、唐颢、谭蓓医师2024年8月发表于Gastroenterology的病例报告:A Concerning Case of Severe Gastritis With Gastrointestinal Protein Loss

1

╱ 病例介绍 ╱

患者,男,39岁,因“间断腹胀、上腹痛2月”于2023年5月起在我院消化内科住院。患者2023年3月起出现间断腹胀、上腹痛,餐后明显,曾有餐后呕吐胃内容物,同时出现腹围进行性增大、双下肢对称性水肿,当地医院血清白蛋白(Alb)25g/L,间断输注人血清白蛋白和利尿治疗后下肢水肿、腹胀有好转,但停药后病情反复,近2月体重下降6kg。既往2021年患者因左侧上颌窦肉瘤样癌(IB期)行手术治疗,当时血清白蛋白正常。术后患者行6个月的联合辅助治疗,包括尼妥珠单抗、化疗和放疗,随后行24个月信迪利单抗和15个月安罗替尼维持治疗。近期因腹胀、上腹痛,患者自行停用信迪利单抗和安罗替尼。入院体格检查示双下肢对称性凹陷性水肿。实验室检查证实严重的低白蛋白血症Alb 26g/L,伴有IgG(2.88g/L)、IgM(0.32g/L)减少。肝脏合成功能正常,炎症指标C反应蛋白正常,尿蛋白阴性;幽门螺杆菌C13呼气试验以及血、便病原学筛查阴性。腹部CT显示胃壁变薄伴皱襞浅显(图A)。消化道失蛋白显像示蛋白质丢失阳性,但血流相无异常,腹腔在3小时后显现轻微的放射性摄取增加,由于漏出缓慢未能确定具体部位。胃镜检查示胃底和胃体弥漫性充血及水肿,胃窦黏膜变薄(图B-E),食道和十二指肠正常。胃多点活检病理检查示胃黏膜中度炎症(图F),而细菌培养和真菌涂片培养均为阴性。胶囊内镜和结肠镜检查显示小肠和结肠黏膜正常。

本例患者突出表现为弥漫性的胃黏膜改变。但患者体温、炎性指标正常,病原体筛查阴性,无明确感染证据。结合病史,患者曾使用较长时间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信迪利单抗治疗,需考虑到ICI相关胃炎可能,因此进一步行免疫组化提示CD8+ T细胞仅轻度增多(图H),明显少于CD4+ T细胞数量(图G),与ICI相关胃炎的典型表现不相符,因为信迪利单抗作为抗PD-1抗体,应主要激活CD8+ T细胞浸润。而安罗替尼作为多靶点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影响血管生成。患者胃镜示黏膜毛细血管明显扩张,进一步行内皮标识物CD31(图I)、CD34(图J)免疫组化示毛细血管和淋巴管数量增加,符合与长期安罗替尼治疗相关的血管病变。同时患者停用安罗替尼1个月后,复查胃镜胃黏膜病变较前明显好转(图K-N),无需糖皮质激素治疗,进一步证实此诊断。

2

╱ 讨论 ╱

安罗替尼作为一种多靶点酪氨酸激酶抑制剂,主要靶向VEGFR2/3、FGFR1-4、PDGFRα/β、c-Kit和Ret,抑制肿瘤的血管生成和增殖信号。本例患者由安罗替尼引起的弥漫性胃黏膜病变和胃肠道蛋白质丢失,其特点之一是由于术后长生存,导致药物使用时间延长,暴露了安罗替尼的长期副作用。本例患者胃毛细血管扩张可能伴随内皮功能障碍,导致蛋白质渗出到胃肠道。同时药物相关新生血管异常需要较长时间,并且与剂量相关,这可能解释了此患者在治疗15个月后才出现症状。随着肿瘤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的广泛应用,胃肠道副作用发生率明显增加,免疫组化可有效区分免疫治疗或靶向治疗引起的不良事件,以帮助临床慎重决定患者肿瘤治疗的停药/继续治疗策略,保障肿瘤患者生存预后。

作者介绍

第一作者 刘新宇

北京协和医学院临床医学八年制2017级学生,主要研究方向为炎症性肠病、免疫相关不良事件和肠道菌群。

第一作者 唐颢

北京协和医院消化内科主治医师,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联合培养博士,北京协和医学院临床医学博士后。主要研究方向:炎症性肠病、难辨梭菌感染相关肠炎、肠道黏膜屏障功能、肠道菌群与疾病相互作用。

通讯作者 谭蓓

北京协和医院消化内科副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主任助理,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青年委员,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疑难重症协作组委员,北京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委员&肠病专业副召集人,中华医学会消化分会炎症性肠病学组青年科研俱乐部成员,《中华炎性肠病杂志》青年学术组成员兼特约审稿人。

作者  刘新宇 唐颢 谭蓓

编辑  惠敏 李蓉真

策划&审核  孙雪峰

执行主编  葛郁平

  李雪梅 康红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查看原文

大内和协
北京协和医院大内科公众号,联系邮箱:PUMCHDANEIKE@126.com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