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例拾萃 | 被误诊为Coombs阴性AIHA的Vit B12假性正常的巨幼细胞性贫血1例

文摘   2025-01-27 18:00   北京  

朱炳臣 王为# 陈苗 张炎 蒋显勇


#通讯作者

本期介绍北京协和医院全科医学科朱炳臣,血液内科王为、陈苗、张炎、蒋显勇医师2024年11月发表在《中华血液学杂志》的临床病例讨论:被误诊为Coombs阴性AIHA的Vit B12假性正常的巨幼细胞性贫血1例。

【摘要】巨幼细胞性贫血(megaloblastic anemia,MA)是由于维生素B12(Vit B12)和(或)叶酸缺乏,导致骨髓三系细胞核浆发育不平衡及无效造血性贫血,外周血主要表现为大细胞性贫血。因骨髓无效造血发生原位溶血,患者通常也伴有直接胆红素升高,初诊时容易与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混淆。本文报道1例以重度大细胞性贫血、高间接胆红素血症起病的病例,因初步筛查叶酸、Vit B12水平正常,其他各种溶血性贫血的病因筛查均无阳性发现,拟诊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Coombs)阴性的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AIHA),但激素治疗无效。追问病史患者有周围神经病变,查体见牛肉舌,且伴有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因此怀疑患者是Vit B12假性正常的巨幼细胞性贫血。进一步检查发现患者内因子抗体高滴度阳性,经过充分肌注VitB12治疗后患者血红蛋白恢复正常,证实了此前的猜想。本案例提示在溶血性贫血的评估中,要考虑到原位溶血的可能。此外,详细的病史采集和仔细的体格检查对明确诊断也至关重要。

1

╱ 病例介绍 ╱

患者男,36岁,因头晕、面色苍白1个月余,于2024年4月26日入北京协和医院。患者2024年3月17日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后逐渐出现头晕,进行性加重,伴尿色加深、面色苍白、全身乏力,3月27于外院查血常规:RBC 1.90×1012/L,HGB 76 g/L,WBC 3.31×109/L,PLT 144×109/L,平均红细胞体积(MCV)110 fl;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TBil/DBil)38.9/9.2 μmol/L、LDH 3088 U/L;血Vit B12、叶酸正常;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Coombs试验)阴性;补体C3 64.2 mg/dl,免疫球蛋白、抗核抗体谱、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CA)、类风湿抗体谱、类风湿因子均阴性;红细胞渗透性EOF(-);骨穿:增生极度活跃,粒红比0.77:1,红系增生显著,原始阶段巨幼红细胞可见,早期阶段巨幼红细胞易见,中、晚期阶段巨幼红细胞多见,可见分裂相、花斑样晚期阶段巨幼红细胞、点彩晚期阶段巨幼红细胞、豪焦(Howell-Jolly)小体,成熟红细胞大小不等,部分胞体大,可见异型红细胞碎片(红系病态造血占48%),血小板减少(图1);检查诊断: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不除外;进一步完善骨髓免疫分型未见异常表型、血液病相关基因突变及融合基因、MDS-FISH、骨髓细胞组化染色、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PNH)克隆均未见明显异常;腹部、盆腔CT:脾大,幽门区可见类圆形囊性低密度灶,长径约18 mm。2024年4月10日外院查HGB 55 g/L,考虑Coombs阴性的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可能性大,予口服泼尼松50 mg每日1次,患者自觉症状未见明显好转,复查HGB 59 g/L。患者起病以来,活动耐量较前下降,间断出现茶色尿,近期出现双手、双脚麻木,感觉对称,步态平稳,无脚踩棉花感,食欲下降,睡眠可,近2年反复出现口腔溃疡,否认外阴溃疡。既往史:慢性支气管炎、过敏性鼻炎6年余,春冬季节易发作;白癜风5年余;个人史、家族史无特殊。入室查体:生命体征平稳,全身皮肤黏膜可见散在白色斑片,贫血貌,舌体光滑、苍白,呈“牛肉样舌”(图2),脾大,约肋下2 cm;双下肢未见水肿。

图1 外院骨髓细胞形态学分析(放大倍数:10×100,A:早期阶段巨幼红细胞;B:豪焦(Howell-Jolly)小体;C:分裂相红细胞;D:a.花斑样晚期阶段巨幼红细胞;b.中期阶段巨幼红细胞)

图2 巨幼红细胞贫血患者“牛肉样舌”

2024-04-26就诊我院查血常规:RBC 1.28×1012/L,HGB 52 g/L,MCV 113.3 fl,PLT 120×109/L,WBC 7.91×109/L;TBil 38.6 μmol/L,DBil 13.8 μmol/L、血Vit B12 205 pg/ml,叶酸11.8 ng/ml;网织红细胞绝对值(RET)73×109/L;内因子抗体(IFAb)126.98 Au/ml;同型半胱氨酸(HCY)59.6 μmol/L;抗胃壁细胞抗体(a-PCA)阳性,滴度1:160;外周血涂片:红细胞大小不等,可见大红细胞,中性分叶核粒细胞可见多分叶现象;脾脏彩超:脾厚径3.5 cm,长径17.5 cm,肋下1.9 cm。

患者存在经典“牛肉样舌”表现,MCV明显增高,血涂片中性粒细胞多分叶,骨髓形态可见红系巨幼变,内因子抗体阳性,虽然Vit B12正常,但仍诊断考虑巨幼细胞性贫血,其Vit B12正常考虑为检测假性正常(详细机制见讨论部分)。2024年4月27日起予Vit B12肌注,具体为Vit B12 500 μg 每日1次×1周→Vit B12 500 μg 每周1次×1月→Vit B12 500 μg 每月1次维持。2024年5月28日复查:RBC 4.16×1012/L,HGB 126 g/L,MCV 92.3 fl,PLT 219×109/L,WBC 4.2×109/L,TBil 11.5 μmol/L,DBil 4.3 μmol/L。患者贫血貌消失,双手双脚麻木较前好转,未再有头晕症状。HGB恢复正常后完善胃镜:慢性萎缩性胃炎(胃底体为著),自身免疫性胃炎可能;病理结果:(胃体)中度慢性炎伴重度肠化;(胃底)重度慢性炎伴中度肠化。2024年6月11日电话随访患者,患者未再有头晕、双手双足麻木。

2

╱ 讨论 ╱

巨幼红细胞贫血是由于叶酸和(或)Vit B12缺乏导致细胞DNA合成障碍和分裂延缓,导致骨髓幼红细胞和粒细胞无效造血与巨变,血象为两系或三系减少的一类大细胞性贫血。临床主要表现为头晕、乏力等贫血相关症状,病程中可存在消化系统及神经系统表现,如“牛肉样舌”、肢体麻木、深感觉障碍、共济失调、步态不稳等,同时由于未成熟的红细胞在骨髓内破坏易形成原位溶血,通常临床上也可表现为黄疸,间接胆红素、乳酸脱氢酶升高,故易和其他溶血性疾病混淆。

本例患者溶血表现突出可能是初始误诊的主要原因,患者实验室检查发现胆红素升高,以间胆升高为主、LDH升高,外周血涂片可见异形红细胞,伴有其他两系减低,存在红细胞破坏证据;同时RET升高、外周血涂片可见多嗜性红细胞及大红细胞、骨穿提示增生极度活跃,红系增生显著伴巨变,有骨髓代偿增生证据,溶血明确。外院完善包括PNH、AIHA等常见溶血性贫血病因筛查均无阳性发现。因骨髓细胞涂片提示存在病态造血,因此还考虑到MDS的可能,但进一步完善MDS相关的免疫分型、FISH、融合基因等未见异常。因此外院考虑Coombs阴性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但给予足量激素却未见疗效,AIHA诊断存疑。

回顾本例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患者有周围神经症状,查体可见“牛肉舌”,MCV明显增高,血涂片中性粒细胞多分叶,骨髓形态可见红系巨幼变等,以上证据均指向巨幼性红细胞贫血。但既往多次查血Vit B12正常,入院后复测仍正常,因此考虑是否存在检测“假性正常化”的可能。

Vit B12水平的测定是诊断Vit B12缺乏的黄金标准,但该患者外周血检查发现Vit B12正常,这可能和当前临床检验手段相关,总血清Vit B12的测定是基于竞争性结合发光分析,该方法使用与结合蛋白解离后的内因子 (IF) 结合,并根据剩余的未结合 IF 量读数。若患者血清中存在过多的IF抗体,就会和试剂中的IF结合,低Vit B12水平可测量为假正常或假高,尤其是在恶性贫血中。而本例患者存在高滴度内因子抗体阳性,考虑是因为过多的IF抗体导致Vit B12测量结果假性正常。

当怀疑Vit B12缺乏时,正常或高Vit B12测量无法排除Vit B12缺乏。在这种情况下,甲基丙二酸、总同型半胱氨酸的测定有助于诊断Vit B12缺乏,甲基丙二酸和总同型半胱氨酸的水平在超过98%的临床Vit B12缺乏患者中显著升高。人体同型半胱氨酸的代谢依靠甲硫氨酸循环(图3)。在甲硫氨酸循环中,N5-CH3-FH4是一碳单位甲基的载体,叶酸是合成FH4所必须的,保证同型半胱氨酸甲基化生成甲硫氨酸。另外,该反应由N5甲基四氢叶酸转甲基酶催化,其辅酶为Vit B12,若叶酸或Vit B12缺乏,N5-CH3-FH4上的甲基不能转移给同型半胱氨酸合成甲硫氨酸,从而使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升高。

图3 甲硫氨酸循环示意图

于是我们检查发现患者HCY的确明显升高,进一步证实了前述猜想,间接提示患者存在Vit B12缺乏。本患者巨幼红细胞贫血诊断明确,而Vit B12检测受到干扰造成了假性正常化。

综上,本例患者强调了识别Vit B12假正常化的巨幼红细胞贫血的重要性,单纯依靠外周血Vit B12水平可能会延误诊治。高滴度内因子抗体会对Vit B12测定产生影响,因此对怀疑Vit B12缺乏的患者,应详细询问患者病史及查体,如关注患者是否存在神经系统、消化系统症状,并根据患者本身情况完善相关检查,如内因子抗体、抗胃壁细胞抗体、血同型半胱氨酸测定等,以防漏诊。对于此类患者,诊断性Vit B12补充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介绍

第一作者 朱炳臣

北京协和医院全科医学科硕士研究生

通讯作者 王为

中国抗癌协会血液肿瘤专业委员会中国边缘区淋巴瘤工作组委员,中国人体健康科技促进会细胞免疫治疗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抗癌协会淋巴瘤整合康复专业委员会委员,北京肿瘤病理精准诊断研究会淋巴瘤造血分会常委。毕业于北京协和医院学院临床医学专业(八年制),先后担任内科住院医师,内科总住院医师,血液内科主治医师,曾先后前往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UCSF)和芝加哥大学医学院进行访问学习,曾多次获得北京协和医院优秀教师,从事淋巴瘤相关研究,在国内外杂志发表多篇文章。

作者  朱炳臣 王为

编辑  惠敏 李蓉真

策划&审核  刘晓清

执行主编  刘慧婷

  李雪梅 康红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查看原文

大内和协
北京协和医院大内科公众号,联系邮箱:PUMCHDANEIKE@126.com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