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字👇关注我,加★星标★
“我感觉一切都是灰暗的,身体哪儿都疼,还脱发,我不知道我已经生病了。”
“我也不知道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我开始失眠、暴躁,从未想过我或许有精神问题。”
“我好像一直情绪低落,很长时间了,我真的抑郁了吗?”
这些话不知是否能引起你的共鸣?
印象中,得了抑郁症的人,都是躺在床上睡觉,对什么都没有兴趣,无法工作。
这是不全面的。
从事多年精神心理治疗的泉谷闲示医生,在他所著《抑郁的力量》一书中,带我们重新认识了这一困扰许多人的精神疾病。
他发现,抑郁症的初期症状种类很多,如胸痛、焦虑、过度呼吸、出冷汗、心悸等,甚至表面看很平静正常。
实际上,我们身边每个人都可能是抑郁症患者或潜在患者,包括我们自己。
生活中,每个人都背负着各种各样的压力,谁都难免会陷入情绪低谷。
本书一反传统地提出,抑郁是有价值的,是现代社会觉醒的契机之一。
学会倾听内心的“求救信号”,感受当下的美好。
因为抑郁不是“敌人”,而是为了唤醒我们活出自我的“朋友”。
1.抑郁,人人都可能遇见
先来看一张图,了解一下头脑、内心和身体的关系。
随着进化,我们的头脑越来越发达,它负责理性思考,像管家一样,想控制所有事情。
而负责情感的内心和负责感觉的身体是相连的,不会产生矛盾或对立。
头脑和内心之间存在一个“盖子”。
当头脑试图控制内心和身体时,这个“盖子”就会关闭,从而导致内心发出的声音被屏蔽。
作者认为,人们的各种情绪和精神疾病全都来源于头脑和内心的分裂和对立。
打个比方,头脑想要称“大王”,可被压迫的内心和身体忍无可忍,决定“罢工”,完全不回应头脑的指令,此时人就会陷入抑郁状态。
这时,人可能会感受到筋疲力尽、无法动弹甚至近乎崩溃。
当然,我们判断一个人抑郁与否,不只凭情绪低落,也有一些隐匿的表现。
有位网友分享自己抑郁的感受时说:“
“一切看起来,都好像那么正常,只有我自己心里清楚,我快要碎了。”
书中也有一个故事。
有家大型办公器材销售公司的销售员A先生,已经在这家公司工作了8年。
他工作认真卖力,虽然手中已有几个大客户,但依然在努力寻找新客户。
有一次,由于制造厂家自身原因,客户需要的产品无法在预订的交付日期前制造完成。
如果事情继续这样发展下去,他将失去客户的信任,为此他苦恼万分。
后来,他如实告知客户产品的生产情况,也得到了客户理解。
可此后,A先生却发生了变化。
他先是恐惧打电话、发邮件,再逐渐精神难以集中、工作效率低、疲劳、困倦,到最后,发展到想去上班,身体都动弹不得。
经诊断,A先生抑郁了。
之前出现的各种妨碍工作的症状,A先生并没有理解为“求救信号”。
于是,身体动用“武力”阻止他出门——让他无法动弹。
这些信息可以理解为内心在呐喊:“我希望你不要再通过透支身体来工作了!”
看来,身体和情绪出问题,我们要及时觉察,注意接收信号。
生而为人,颇多不易。
每个人都可能遇见抑郁。
它只想告诉你,“该歇歇了,不要那么辛苦了,不要那么纠结了。”
要明白,所有情绪,都是为了唤醒你。
2.不要自我否定,勇敢做自己
某月,行政人员K小姐上班迟到天数多达一半以上,领导决定对她进行提醒。
K小姐自己也下定决心改正,可是到了第二天,她却会不由自主地关掉闹钟,继续昏睡过去。
难道她没有责任感吗?不,相反,她具有极强的责任感,做事一丝不苟。
可从上个月起,她先是偶尔迟到,后来迟到频率逐渐升高,最后,发展到无故缺勤。
由于K小姐总是迟到,领导又批评她,可她无论怎么努力,还是会迟到。
最终,她开始讨厌自己,陷入自我厌恶的恶性循环。
K小姐为什么会这样呢?
作者认为,如果一个人以前比较守时,在某个时期却突然频繁迟到,甚至无故缺勤,那么这个人很可能出现抑郁的精神问题了。
前面我们说到,头脑一旦关闭了与内心之间的“盖子”,就听不到内心发出的声音了。
原来,在闹钟响起时,在半睡半醒的状态下,头脑认为,“就算关掉闹钟,我也一定能在5分钟后起来。”
而内心只会遵循自己的想法,“我不想去公司,想继续睡。”
头脑和内心产生分歧。
头脑在这里代表着社会价值观,它不断发出指令,告诉我们“应该怎样”,比如你应该有自控力,应该按时起床,应该努力工作,达到成功等。
我们的内心和身体一直在做着妥协,做出违背人本性的事情。实际的自己“想要休息,想要自由。”
迟到只是因为在刚睡醒时头脑处于不清醒的状态,无法强力控制内心和身体,因此想继续睡觉的内心获得胜利了而已。
我们必须认识到这一点,即迟到不是自己做得不好,而是内心战胜了头脑,获得了胜利。
从某个层面来看,这是好事,因为要想战胜抑郁,我们必须允许内心发声,顺从内心的要求。
请勇敢地打破惯性思维,不要简单的自我否定,而要让头脑对遵循内心和身体产生敬畏之心,倾听内心和身体的需求。
正如有句话所说,“允许自己做自己,允许别人做别人。”
与其自我否定,不如善待自己。
接纳自己,接纳生活,不勉强自己。
3.再黑的夜,也会等到黎明
如今,有一种流行的说法,将抑郁症称为“心灵感冒”。
这种说法有利有弊。
在作者看来,利的一面是消除了人们对抑郁症的偏见与恐惧,促使患者尽早就诊。
另一方面,是会引发一定的误解。
感冒可以过几天就痊愈,但抑郁症通常需要很长时间来“缓解”,因为它仍存在复发的危险。
曾看过一部电影《丈夫得了抑郁症》。
影片中,妻子小晴知道了丈夫高崎得了抑郁症,便开始了不离不弃的陪伴。
妻子支持丈夫辞了职,回家养病。
可任何一点小事都会触发丈夫的消极情绪。
扔垃圾时,他觉得自己像垃圾一样没用;
睡不着时,他痛哭流涕,觉得对不起社会;
哥哥来劝他,他晚上缩在被子里,号啕大哭说自己没用。
男主浑身散发出的“厌世感”,隔着屏幕都弥漫着“丧”。
在经历了一年多的药物治疗加家人陪伴后,丈夫终于肯走出家门和妻子一起参加一个活动。
令人印象深刻的一幕是,两个人站在很挤的公交车上。
这时,妻子小晴心疼地说:“原来上班这么不容易,老公,你辛苦了。”
丈夫多年来就是这样挤公交车上班的。
听了妻子的话,丈夫突然像个孩子似的大哭起来,边哭边说:“谢谢你,小晴,你这么说,我好开心。”
这就是长期以来压抑的情绪,突然被理解的释放。
心理学家荣格说:“没有一种觉醒是不带着痛苦的。”
经过艰难康复,丈夫走出抑郁的阴霾,收获重生的快乐。只是谁也不敢保证,日后是否会复发。
看完影片,不禁感慨:要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热爱家人,感受此时此刻。
这也是这本书带给我们的启示。
还有两个疗养方法,值得推荐一下:
1.允许自己无所事事。
如果没有无所事事的时间,就听不到内心的声音。
2.不再自我控制,摆脱一切义务,尽情休息。
让内心得到真正的疗养,让身体顺从自然的状态。
要相信,再黑的夜,也能等到黎明。
4.写在最后
北京大学精神卫生学博士汪冰这样评价《抑郁的力量》这本书:
“如果你感到心灰意懒,不想再努力,甚至想逃离,请不要责怪自己不上进。
人生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努力。我们应该从心而为。
抑郁在给人们造成痛苦的同时也孕育着重生的机会,而本书就是带领我们迈向新生的向导。”
它让我们意识到,人要以自然的状态生活,除了活出意义,还要活出意味。
如果我们能找到抑郁背后的意义,以及它带给我们的力量。
那么,抑郁就不再是困住我们心灵的枷锁。
而是为了唤醒我们,聆听内心的请求,换一种纯粹真挚的生活方式。
药物再好,也只是给你一种重塑自我的辅助。
要相信,人的生命力是自己给予的。
点个在看,愿你走出风雨飘摇,迎来和风暖阳,永远善待自己!
如果你喜欢今天的分享,请长按下方图片,关注我,更多好书持续分享,谢谢!
复制下方链接至浏览器可购买图书https://k.weidian.com/yZX62rB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