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企审计发现问题的现状分析与对策探讨

财富   2024-12-07 09:55   河南  



国企审计是通过有效的审计活动帮助国企提高资产管理水平、提升运营效率和经济效益。国企在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决定了国企审计的重要性。早在2015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了《关于深化国企改革的指导意见》对国企改革提出要求,实行商业化运作,以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放大国有资本功能、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为主要目标。随着国企审计的深入开展,审计发现财政资金投入数以亿计的注册资本,而部分国有资本经营收益未达到合理的预期,增值未能实现。笔者通过在一些参审过的国企审计项目中观察到的关于企业运营管理部分问题,浅谈部分审计中发现的问题与对策思考。

一、国企运营现存问题的现状分析

(一)国企层级多,管理权责不清。审计发现,国企集团普遍存在组织机构庞杂、管理层级多等问题。有些企业因重组发展的战略需求,仅简单合并,未对人、财、物进行厘清和有效利用,反而增加了国企的管理链条。且上下级企业交叉持股、股权结构复杂,造成管理权责不清,监管鞭长莫及,难以定责追责。过长的管理链条,又导致了国企集团内部信息不够畅通,子公司之间无法互相学习借鉴。例如在某国企集团公司审计中,集团内部的两家子公司对同一类型的国有资产运营管理方式存在差异,导致经营收益相差较大。不同子公司之间国有资本运营管理水平能力的参差,未能在集团层面有效融合,相互提升经营管理能力。

(二)内审意识薄弱,内部审计管理制度存在漏洞。部分国企对内审不够重视,导致内部审计机构不完善,内审人员缺失,实则与财务人员合并办公,难以厘清财务与内部审计的界限,仅仅是挂了一个“内部审计”的牌子,内审独立性、权威性难以保证。

(三)外部审计监督权威性不够,效用差。尽管每年国企考核期,国资部门会聘请外部审计力量对国企过去一年的经营成果按照绩效考核要求进行年报审计,然而由于内审力量的缺失和外部审计以报表为主体的天然特性,无法形成以问题为导向的审计活动,通过中介机构审计报告了解国企经营管理情况,不能及时发现国企经营风险,不利于有效发挥国资监管作用,不能对被审计单位做出一次行之有效的审计监督。即便是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报告提请国企管理层修改和调整一些问题,因为缺乏整改监督,也被部分企业视若无睹。

(四)经营绩效考核目标设定不科学、不合理。审计发现国资部门与国企,国企的集团公司与子公司之间签订目标责任书距考核期满剩余时间短,部分目标责任书无具体经营性指标,考核流于形式的问题。管理的粗放在一定程度上导致部分企业的经营效益不佳,调查发现某国企下属子公司近三年平均总资产报酬率为-20.1%。这种下半年才制定出考核目标的形式,再结合企业的完成情况,不难发现不少企业主要以已经完成的指标去反推设定的目标。从结果来看,各企业都能按要求完成绩效目标任务,但能上缴财政的国有资本经营收益却不够理想。

(五)风险防范意识差。企业在开展投融资活动及经营活动时,仍存在担保风险、流动性风险、高负债风险。例如审计发现,超股比、超净资产限额担保、将筹集资金挪作他用的违约风险,对于过分乐观可行性分析的项目资产质量不实、筹资决策不当,引发资本结构不合理或无效融资,导致企业筹资成本过高或债务危机等。

二、强化企业运营管理的对策探讨

(一)健全完善现代国企制度,建立重大经营管理事项清单,厘清各治理主体权责边界,落实党委会、董事会、经理层职责,形成科学有效的国企治理机制。严格落实“三重一大”决策制度,制定党委会前置研究重大经营管理事项清单,规范决策程序,建立权责明确、管理科学、有效制衡的现代企业制度。拓展国企集团内部交流信息渠道,加强内部沟通。以集团为单位一级企业要对各个二、三级企业运营情况进行掌握,利用内部的信息交流平台,通过项目成果的汇报,总结出优秀项目的经验做法,同时加强国企集团内部子公司之间的沟通与联系。

(二)提升内部审计工作的质量和水平。将内部审计开展的内部控制审计、外部要求的内部控制评价审计,汇聚成内外结合、相互补充的立体监督内控体系模式,更好地提高企业运行效率,并最终促进发展战略的实现。一是加强队伍建设,在各级企业建立内审机构,合理配备内审人员,企业党委(党组)加强对内审工作领导,定期听取内审工作汇报,并追踪落实整改工作。二是健全内审机制,编制企业内审工作中长期规划,例如对子公司负责人开展经济责任审计,对改制企业开展资产负债损益审计,对执行重大经济事项决策的开展以问题为导向的专项资金审计。三是明晰自身定位。内部审计要始终关注企业层面内部控制,把业务层面内部控制审计作为当前重点,积极构建以风险为导向、以控制为主线、以增值为目标的审计模式,增强业务审查评价业务活动控制的有效性,运用业务数据审查评价内部控制运行情况。

(三)强化企业链条式监督。借助深化国企改革契机,通过链条式监督模式,定期进行专项检查,将检查结果运用到业绩考核和企业干部管理等工作中,扫除国企监管盲区。加强国资作为主管部门的监管责任,建立完善以管资本为主的权力责任清单,明确履职重点,科学制定年度绩效任务目标。健全市场化经营机制,优化资产布局,清理低效无效资产,增强国企经营活力,提高经营水平和抗风险能力。同时,集团公司及主管部门要充分考虑到部分长期经营效益较差的企业,采取稳健的经营政策,不要盲目投资项目,合理规划业务内容,稳中求进,先扭亏为平,再考虑由平转盈。

(四)统筹整合国企审计资源。一是合理制定审计计划,对资产负债和损益情况及财务收支情况实行定期轮审制度;对一级企业主要领导人员履行经济责任情况在任期内至少开展一次审计;对国家重大政策措施落实或重点投融资项目等实施跟踪审计或专项审计,逐步推进实现企业审计全覆盖。二是优化审计方式,充分发挥好政策跟踪、审计调查、专项审计、经济责任审计等不同类型审计项目之间的统筹融合。三是创新审计组织方式,充分调动利用内部审计和社会审计力量,增强审计监督合力。四是创新审计技术方法,建立健全大数据审计工作机制,不断强化大数据审计思维,充分发挥数据挖掘和数据分析技术优势,提高审计效率和精准度。

(五)提升投融资活动决策科学性,做好风险防范。国企在做出投融资活动决策前,必须进行深入细致的市场调研,分析政策风险、行业动态以及潜在机遇与挑战。为决策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持,帮助企业更准确地把握市场脉搏,避免盲目跟风或误判形势。重大投融资决策是一个持续的过程,企业在做出投融资决策后,仍需加强对投融资项目的跟踪管理和监督评估。通过定期收集项目进展数据、分析项目运营情况、评估投融资成本、效益及担保风险等方式,确保项目按照预期计划顺利进行。同时企业应对投融资项目的潜在风险进行全面评估,包括市场风险、技术风险、财务风险、政策风险等,并制定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若发现项目存在问题或偏离预期目标,企业应及时调整策略,采取补救措施,以最大限度地保障资金安全。

审计之窗
了解行业最新资讯,总结分享实践经验,让审计变得有深度、广度、趣味度,一群审计人可以畅快交流的平台,欢迎各位老师投稿!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