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网络上出现了许多农户与打包队的关于秸秆打包问题的发生冲突的帖子。
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秸秆归属与利用目的冲突:农户希望将秸秆留作喂牛、烧柴等自用,但打包队未经同意就将秸秆打包,导致农户不满。比如地主收完地想把苞米杆拉回家喂牛,却发现被打包队打上包了,双方因此发生争吵。
- 土地压实与耕种影响冲突:打包队的作业可能会压实土壤,影响来年耕种,农户要求赔偿。如作业队打好的草捆包还没离田就被村民拉走,村民指责打包队压实土壤影响种地,双方争执不下甚至动手,最后在村里协调下才解决。
- 补贴分配不均引发矛盾:秸秆犁田有补贴,但农户未得到,而打包队却因补贴积极打包,这引发了农户的抵触情绪,认为自身利益受损。
- 沟通不畅与误解加深冲突:打包队与农户之间缺乏充分沟通,导致误解和矛盾升级。比如打包队称得到队长同意就可打包,但农户认为未经自己同意就打。
我们且不管孰是孰非,说点生态问题,这几年,国内,秸秆打包拉走之后,后确实存在农田有机质回填不足的情况。
一方面,这是由于目前秸秆离田打包的产业链相对独立,重点关注的是秸秆的收集和运输,主要是为了给生物质发电、造纸等行业提供原材料。例如生物质发电厂,重点在于将收集来的秸秆高效燃烧发电,对秸秆的后续营养物质循环利用考虑较少。
另一方面,从技术和成本角度来看,将秸秆打包后再进行有机质分解和回填土壤需要额外的处理步骤。比如,需要有合适的堆肥场地和设备来处理秸秆,使其能够快速、有效地转化为可以回填土壤的有机肥。但建设堆肥设施和运营都需要资金投入,并且需要专业的技术人员进行管理。
不过,现在也有一些改善措施正在尝试。部分地区的农业合作社或者企业开始探索秸秆打包后集中堆肥处理的方式。他们将打包的秸秆运至堆肥厂,添加微生物菌剂等加速分解,之后再将形成的有机肥送回农田。同时,科研人员也在研发更高效、低成本的秸秆有机化处理技术,相信在未来,秸秆打包离田后的有机质回填问题能够得到更好的解决。
其实,再国际上,在处理农作物秸秆上有多种成熟的方式:
1. 秸秆还田
- 机械粉碎还田:使用先进的农业机械在收割时同步将秸秆粉碎,再通过深耕设备把秸秆翻入土壤下层。这种方式能有效增加土壤的有机质含量,提升土壤肥力。例如在法国的小麦种植区,大型联合收割机在收割小麦的同时会将麦秆粉碎,随即后面的耕地设备就会把秸秆翻埋,改善土壤结构,有利于下一季作物的生长。
- 覆盖还田:在果园或者一些不需要翻耕的农田,秸秆被切碎后直接覆盖在土壤表面。它能起到抑制杂草生长、减少土壤水分蒸发的作用。像在意大利的一些葡萄园,将葡萄藤修剪后的枝条和部分秸秆覆盖在地表,不仅保持了土壤的湿度,还随着秸秆的自然分解为土壤持续输入养分。
2. 饲料化利用
- 青贮和干草制作:欧洲的畜牧业非常发达,秸秆作为饲料的应用很广泛。如北欧的一些国家,会将牧草和部分谷物秸秆制作成青贮饲料。将新鲜的秸秆密封储存,通过厌氧发酵使其产生乳酸,保持饲料的营养成分并且提高适口性,供牛羊等家畜食用。同时,也会将秸秆晾晒制成干草,作为冬季饲料储备。
3. 能源化利用
- 生物质发电:许多欧洲国家建有生物质发电厂,秸秆被大量收集运往发电厂作为燃料。例如丹麦,它是世界上生物质发电技术最先进的国家之一。丹麦的秸秆发电技术可以将秸秆高效地转化为电能,在为国家提供电力的同时,减少对传统化石能源的依赖。
- 生物乙醇和生物燃气生产:通过生物技术,将秸秆中的纤维素和半纤维素等成分转化为生物乙醇,用于燃料添加。同时,秸秆也用于生产生物燃气,主要是沼气。德国在这方面较为突出,德国有大量的沼气池利用秸秆和畜禽粪便共同发酵,产生的沼气用于发电、供热或者作为汽车燃料,沼渣和沼液则作为优质肥料还田。
推荐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