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矿山生态修复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文摘   2024-11-23 07:30   北京  

在生态修复的持续进程中,我们进入一个全新的阶段。当着眼于在生产矿山时,其中大量长期被搁置的闲置土地,正逐步成为生态修复创新发展的新领域,蕴藏着改变现状、实现多元价值的巨大潜能。

以往,我国在废弃矿山修复方面有了不少成果。借由一系列政策引领与项目落地实施,众多历史遗留的废弃矿山逐步挣脱荒芜的桎梏,重归自然怀抱。但与此同时,在生产矿山里的闲置土地问题日益突显。在许多地区,这些闲置土地因采矿流程与规划的固有局限,长久处于荒废状态,既未在生态层面得到有效修复,亦未在经济方面创造效益,沦为被遗忘的角落。

就拿常见的地下开采矿山来说,其土地租用周期往往长达数十年,可真正用于采矿作业的区域仅占很小一部分,大部分地面土地在漫长的开采期内都处于闲置。比如,有这样一座地下开采矿山,其闲置土地面积颇为可观,企业每年不得不花费一笔数目不小的资金用于基础的环境管控与安全防护,然而这些投入仅仅是维持现状,无法让土地产生任何经济回报,如同一个只进不出的“无底洞”,给矿山企业带来较大的负担。

其实,我们可以推进一种创新的生态修复模式,为这些闲置土地带来二次利用的可能。此模式的核心在于将生态修复工作与经济开发深度融合,汇聚各方资源与专业技术,助力土地焕发新生。在对土地进行初步的生态修复,使其达到基本稳定的生态条件后,依据土地的各类自然属性开展精准规划与利用。不过,这一模式实施,还要考虑业主意愿和土地性质,投入产出等问题。比如,对于那些拥有肥沃土壤和充沛水源的闲置土地,可将其打造成现代化的高效农田,引入先进的农业种植技术与管理模式,预估每年能够收获数量可观的粮食作物,不仅能满足当地的部分粮食需求,还能为企业和农户创造颇为丰厚的经济收益;针对光照条件优越且地形有一定坡度的土地,种植适宜的经济林木,待其成长至盛果期,每年可产出大量优质果实,成为当地特色农产品的重要来源,带动相关加工产业与销售链条的协同发展;而对于地势低洼或存在坑塘的区域,则可因地制宜构建特色水产养殖区域,引入各类优质水产种苗,通过科学养殖与管理,每年能够收获大量的水产品,在丰富市场供应的同时,为企业开辟新的盈利渠道。

这种创新模式带来的改变是多方面的。对矿山企业而言,大大缓解了生态修复过程中的资金短缺与管理成本高的难题,使得原本棘手的闲置土地问题转化为企业新的经济增长点;于周边社区来说,创造了众多就业机会,无论是农田劳作、果园管理还是水产养殖,都需要大量的人力投入,让当地居民能够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增收;从更宏观的区域发展视角审视,有力地推动了区域经济的繁荣与生态环境的改善,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良性互动与协同发展。

展望未来,随着科技的持续进步与实践经验的不断积累沉淀,这一针对在生产矿山闲置土地的生态修复新模式必将在更广阔的天地中得以推广普及。它将成为重塑矿山生态经济格局的关键,让曾经荒芜的土地披上绿装、产出财富,为构建可持续发展的矿山生态体系奠定坚实基础,也为我们的子孙后代守护好这片绿水青山的同时,创造更多的金山银山。

 

推荐关注


格山生态
格山知水,道法自然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