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河西走廊屯田对绿洲生态的影响

文摘   2024-12-09 07:30   北京  

 古代河西走廊自汉武帝元狩二年(前 121 年)至清道光五年(1840 年)的近两千年间持续屯田。大规模屯田虽促进了河西走廊政治、经济发展,但因忽视生态效应与建设,致使绿洲植被萎缩、河流尾闾湖泊干涸、土地沙漠化加剧,使河西走廊成为生态恶劣地区之一。本文深入探讨古代河西走廊屯田对绿洲生态在植被破坏、水利开发、土地承载等方面的影响,旨在为当代河西走廊开发与沙漠化治理提供历史借鉴。


在植被破坏方面,自汉代起,屯田使河西走廊山区林木遭大量砍伐。汉宣帝时赵充国在祁连山南麓屯田,伐林木六万余株。唐代开发规模扩大,对祁连山区林草砍伐加剧。明清时期森林破坏更为严重,如祁连山东麓 “黑松林山” 从多松到 “昔多松,今无田”,雪线上升,中下游干旱加剧,绿洲沙漠化激增。同时,绿洲及边缘植被也因屯田被大面积刈伐,汉代后期民勤西沙窝北部等地沙漠化面积达 1680km²,唐代民勤西沙窝大部等多地沙化面积约 1760km²,至宋末元初已变为 “龙荒沙漠之地”。

水利开发上,河西走廊依赖祁连山冰雪融水屯田灌溉。但历代水利工程多忽视生态,致河流尾闾湖泊萎缩干涸。石羊河下游休屠泽,汉代开发后入湖流量减少,东汉、三国时东海面积较自然水系时代减少 44%,唐代湖面大部分干涸,清代乾隆时西海萎缩,1840 年后全面退化干涸。黑河下游居延海,汉代面积大,公元 5、6 世纪退缩沙化,唐后垦区转移,元代及明中叶因中游屯田等因素,东河河床淤高,古居延泽先萎缩沙化,东西居延海分别于 1963 年和 1992 年干涸。疏勒河下游冥泽,因清代开拓上游水、砍伐植被、扇缘东部和北部拓垦等,于清代干涸。

明清时期屯垦移民致土地承载超饱和。明代洪武末年河西屯田一万六千三百余顷,万历初年达四万六千顷,人口也大量增加。清代屯田范围扩大,这两个时期河西走廊沙漠化面积达 1160km²,嘉庆时人口密度达 8.8 人 /km²,突破干旱地区人口压力 “临界指标”。如石羊河流域明清时期沙漠化土地达 130km²,下游民勤从 “野沃泽饶” 变为 “十地九沙”。

古代河西走廊屯田对生态影响深远,是如今生态危机的重要历史原因。当代开发利用与沙漠化治理需汲取教训,遵循生态规律,将河西内陆流域视为整体,兼顾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

推荐关注



格山生态
格山知水,道法自然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