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6日,在2024东亚海大会暨厦门国际海洋周开幕式上,自然资源部发布了《国家生态保护修复公报2024》(以下简称《公报》),这是我国首次以公报形式全面反映生态保护修复工作。
根据《公报》内容,格山对生态风险状况进行初步趋势分析,供大家参考。
水土流失
面积持续减少趋势:2023 年全国水土流失面积下降至 262.8 万平方千米,与 2022 年相比减少了 2.6 万平方千米,显示出逐年递减的态势。
侵蚀强度分布相对稳定:按侵蚀强度划分的各等级面积占比在 2023 年分别为轻度 65.5%、中度 16.1%、强烈 7%、极强烈 5.5%、剧烈 5.9%,虽未提及各等级面积的年度变化对比,但整体格局相对稳定,轻度侵蚀面积占比最大。
水土保持率提升:全国水土保持率达到 72.6%,意味着在水土保持工作方面取得成效,水土流失得到一定控制,整体趋势向好。
土地荒漠化和沙化
面积持续净减少:全国荒漠化土地面积下降至 257.4 万平方千米、沙化土地面积下降至 168.8 万平方千米,且全国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连续 4 个监测期净减少,如 2009 - 2019 年,荒漠化土地净减少 5 万平方千米,沙化土地净减少 4.3 万平方千米,表明长期以来防治工作成效显著,面积呈稳定下降趋势。
植被覆盖度提升:平均植被盖度达到 20.2%,反映出在治理过程中植被恢复情况较好,对遏制荒漠化和沙化起到积极作用,是整体改善趋势的一个体现。
土地石漠化
面积大幅缩减:岩溶地区石漠化土地面积下降至 7.2 万平方千米,较 2016 年净减少 3.3 万平方千米,年均缩减率为 7.7%,呈现出快速缩减的良好趋势。
植被覆盖度提高:全国石漠化地区林草植被综合盖度达 65.4%,较 2016 年提高 4%,说明在石漠化治理过程中植被恢复工作成效明显,有助于进一步改善石漠化地区生态环境。
冻融型土地退化
现状严峻但监测起步:目前已明确青藏高原相关 4 类冻融型退化土地面积共 27 万平方千米,造成一定面积的草地和沼泽草地退化,无趋势分析。
历史遗留废弃矿山土地损毁
各区域分布明确且相对稳定:2023 年全国历史遗留废弃矿山损毁土地图斑面积明确,且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东北 3 省、青藏高原及其他地区的分布比例相对固定,如黄河流域 9 省(自治区)占 39.7% 等,未提及面积的年度变化趋势情况。
海洋生态灾害和生态问题
赤潮发生频次及面积情况:2023 年我国海域赤潮发现 46 次,累计面积 1466 平方千米,反映出赤潮现象仍时有发生,需要持续关注其发生频次和面积的变化趋势以评估海洋生态状况。
绿潮灾害影响显著:4 月至 8 月绿潮灾害影响黄海海域,最大覆盖面积约 998 平方千米,最大分布面积 6.1 万平方千米,且引发的主要藻类明确,说明绿潮是当前海洋生态面临的突出问题之一,需关注其后续发展态势。
局地性海洋生物暴发事件:共发现 5 起局地性海洋生物暴发事件,主要出现在辽宁、山东、江苏等省近岸海域,显示出部分近岸海域存在海洋生物异常增殖的情况,需加强监测以掌握其变化趋势。
长江口周边海域低氧区情况:长江口周边海域夏季存在面积较大的低氧区(1.5 万平方千米),其中缺氧区面积约 4200 平方千米,表明该海域生态环境存在一定压力,需关注低氧区面积等相关指标的变化趋势。
总体而言,在陆地的水土流失、荒漠化、沙化、石漠化等方面大多呈现出面积减少、植被覆盖度提高等积极向好的趋势;而冻融型土地退化情况有待进一步监测分析;历史遗留废弃矿山土地损毁目前分布格局相对稳定。在海洋方面,赤潮、绿潮、海洋生物暴发事件以及长江口周边海域低氧区等问题凸显,需加强监测和治理以改善海洋生态状况。
推荐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