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府散文】●杨全林(四川)||世界上最好的鞋

美体   2024-07-31 20:20   四川  

图|网络





世界上最好的鞋


●杨全林(四川)



在时光的长河中,总有一些物件承载着岁月的记忆和情感的温度,鞋,便是其中之一。

人生第一次穿上像样的鞋,是在读小学一年级的时候。马上要过“六.一”,还要领奖,所以爸爸说:“我给你做一双凉鞋,到镇上过‘六.一’好穿。”

一双好鞋往往要从鞋底做起。爸爸把从邻居那里找来的废旧轮胎,用篾刀子割成片状,然后在妈妈那里找来我的鞋底,拓在上面画出鞋底的样子,接着用刀沿着刚才画的线割。不一会儿,一双轮胎鞋底就做好了。看着爸爸做好的鞋底,我说:“爸爸,我来试穿一下。”“还没做好呢,不过试一下也好,可以看看合适不合适。”爸爸把鞋底摆在地上,我赶紧踏上去,调整好位置,爸爸连声说:“合适!合适!”

该做鞋帮了。为了让鞋穿上舒服,爸爸把刚才割下的边角料削了一层,让它变得薄一些。就在削最后一块边角料时,爸爸不小心把左手割了一条口子,鲜血直流。看着鲜红的血从爸爸那满是沟壑的手背流下时,我赶紧喊来妈妈给他包扎伤口,我在一旁边擦鼻涕边哭着说:“爸爸,别做了,您看看您的手,这鞋我不要了。”“那咋行?难道你光着脚丫去领奖呀?”爸爸笑着说,“没事的,一点小伤而已。只要你好好念书,将来有出息了,这一切都值得。”我暗暗发誓,等我长大了,我一定给爸爸买世界上最好的鞋。伤口很快就包扎好了,爸爸又拿起工具接着干。他把这些薄一点的轮胎割成宽二厘米、长五厘米左右的小长条形备用,用锥子在鞋底脚趾的左右及前面位置钻了三组洞,在鞋底后面脚跟的左右位置钻了两组洞,然后把长条形轮胎片对折,让长条形的两头对齐放在相应的小洞上,用麻绳穿过那几组洞,把它和鞋底固定在一起,这样就把长条形的轮胎薄片做成了带扣的样子,鞋底也就长出了五只“耳朵”,最后用比较粗的麻绳穿过这些带扣的“耳朵”,一双轮胎底的凉鞋就做好了。

很快就过“六.一”了。穿着爸爸给我做的凉鞋,提着妈妈做的面花,我蹦蹦跳跳地跑在去江口场庆“六.一”队伍的最前面。一路上,同学们都投来不知是羡慕还是好奇的目光。我不管这些,只顾我的快乐,即使第一次走十五里的山路,也不觉得累;即使凉鞋磨破了我的脚丫,我仍然不停地快乐着——可以领奖,有新凉鞋穿,还是爸爸亲手做的。

“六.一”回来,爸爸帮我把奖状端端正正地贴在土墙上,我也把凉鞋脱下来端端正正地摆在床底下的箱子里,继续光着脚丫上下学。

我要读高中了,妈妈开始给我准备新鞋了。妈妈说:“给你做一双布鞋吧!”我高兴得不得了。那个时候的布鞋可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作为那个时候的高中生,我应该是一个有身份的人吧!

做布鞋的第一步就是打褙子。打褙子多在初夏,因为做鞋多在雨季或冬闲季节,更重要的是夏季打的褙子不容易生虫。妈妈首先把面粉加上水调成的稀糊状倒在热锅里煮一煮,就成了浆糊。等浆糊冷却的时间,妈妈找来凉席和一些用旧衣服或破被子扯下来的一块块旧布片。一切准备就绪,妈妈把凉席平铺在地上,刷上一些浆糊,然后把碎布片平整地铺在刷有浆糊的凉席上,当然要重叠一部分。铺满整张凉席后,就等于把破布片连成了一块大布。第一层做好后,就在这上面再刷一些浆糊,接着又把碎布片铺满第二层。大抵三四层过后,就把这个半成品放在半阴凉处晾干,晾干后从凉席上揭下来就是褙子。

褙子干了。妈妈先把鞋底样子拓在褙子上,用细线横竖扎几针;然后妈妈会拿起剪刀沿鞋底样子的边沿剪下来,去掉开始扎的针线,让鞋底样子和褙子分开;接着,妈妈就在这个褙子鞋底的四周围上一圈白色的布条,用浆糊粘起来,这样鞋底的堂子就做好了。

妈妈把这个鞋底堂子反过来,刷上浆糊,把碎布片一层一层地铺上去,当然每一层都要刷一遍浆糊,最后一两层一般会找来比较新的白布压在上面,这样白布鞋底就会显得更洋气一些。雏形做好后,妈妈还会再次拿起剪刀沿着鞋底堂子修剪掉多余的部分,让鞋底看起来更美观一些。做好这一切,就把鞋底放在阴凉处晒干。

纳鞋底是最辛苦的活。因为鞋底比较厚,妈妈会搬出针线篼里的全部家当——大针、锥子、顶针、黄蜡等。妈妈先穿针,把麻绳较细的一头再搓一搓,让它变得更细一些,这样方便穿过大针的针眼。针穿好后,妈妈会在麻绳较粗的一头打一个结。妈妈左手握着鞋底,右手食指戴着顶针,拿着穿好的大针准备纳鞋底了。纳鞋底是从鞋底的白布那一面开始的。妈妈先用锥子在鞋底白布那一面扎一个小洞,再把针从小洞里穿过,这样麻绳上的结留在鞋底白布那一面。白布那一面朝地,结也朝地,做好了才不会磨脚。第一针,妈妈用手拔了几次也没有拔出大针,用顶针顶也没有用。这时,妈妈举起鞋底紧贴脸庞,把大针衔在嘴里,用牙齿咬着针使劲往外拔。试了几次,没有成功;再使劲时,只听咔嚓一声,针断了。妈妈眼里噙着泪花。

“妈妈,怎么啦?”我焦急地问。

“针断了。”妈妈笑笑。原来是断了的针扎到妈妈的口腔了。

“妈妈,做布鞋太危险了。算了吧,不做了。”我对妈妈说。

“没鞋怎么去读书呀?读高中又不是读……”

不等妈妈说完,我就打断了她:“这书我不读了。”

“傻孩子,不准说这些混账话。快去把做鞋的夹子给我找来。”妈妈命令道。

我飞快地跑进里屋,不停地翻找着。“妈妈,找到了。”我举着夹子像箭一样冲出了屋。

这时,妈妈已经换好了大针。她接过夹子,用夹子夹着针尖,利用杠杆原理,比较轻松地拔出了大针。有时即使用夹子也把针拔不出来,妈妈会用针尖在头上擦几下或者涂一点黄蜡,来减少大针和鞋底的摩擦力,从而方便拔针。针拔出来后,再使劲拉一下麻绳,这样鞋底就会凹下去一些。妈妈用同样的方法把麻绳拉回到鞋底白布那一面,这样一上一下沿着鞋底纳好四周,然后在这个圈里面一排一排地纳。

鞋底不是一下子就可以纳好的。妈妈有时会在忙碌完家务后、有时会在干完农活后,坐在那昏黄的煤油灯光下或者借着灶膛里的火光专注地雕琢那件艺术品。

看着错落有致的扎满整个鞋底的密密麻麻的麻绳凹坑,望着妈妈满是汗水的手,我说:“妈妈,以后我一定给您买世界上最好的鞋。”妈妈只是笑了笑,放下纳好的鞋底,开始做鞋帮了。

妈妈把鞋帮样子拓在褙子上,用穿有细线的小针横竖扎几针,让鞋帮样子和褙子连在一起,然后用剪刀沿着鞋帮样子的边沿剪下来,就有了一只鞋的鞋帮了。这样当然还不行,妈妈会用浆糊把一大块藏青色的旧布粘在里面,然后剪掉多余的部分。接着,妈妈会用糊把一大块灯芯绒的布粘在外面,再剪掉多余部分。修剪好后,妈妈会把刚才做鞋帮衬里的边角料剪成比较窄的长条,再把这个长条对折,用针线沿着鞋帮上脚背的位置的内口密密地整齐地扎一圈,这一过程叫“圆鞋口子”。做完这一步,妈妈还会在这个鞋口子的靠前位置的左右两处扎上缩紧。鞋有缩紧,脚不吃亏。这样就做好了一只鞋上的鞋帮了。如法炮制,再做第二只鞋的鞋帮,只不过要注意,做鞋帮跟做鞋底是一个道理,要分左右的。

鞋底鞋帮都做好了,就可以绱鞋了。绱鞋的过程就是把鞋底鞋帮连起来的过程,这也是做布鞋的最后一道工序。绱鞋得先把鞋底、鞋帮左右配对好。妈妈分好左右后,就把鞋帮在鞋底上比划比划,调整好位置,这样上好的鞋看起来才好看,就连鞋面上的灯芯绒的纹路也要摆正。看来,要做一双鞋太难了,要做一双好鞋就更加不易。妈妈又搬出纳鞋底用的那套工具,妈妈左手拿着鞋底和鞋帮,右手拿着穿有麻绳的大针,继续用纳鞋底的方法绱鞋。当然了,绱鞋和纳鞋底是一个道理,麻绳是要使劲拉的,让它深深地凹陷进鞋底的白布里面,这样才不至于在穿的过程中磨断了麻绳鞋很快就烂了。这个时候,我看见妈妈额头的汗珠比纳鞋底时额头的汗珠还要多,还要密。原来,鞋底连着鞋帮,大针和麻绳受到的阻力更大,妈妈用的劲也就更大。这也太难为妈妈了。看着妈妈瘦小的身体,我本想再次阻止妈妈给我做布鞋,但看到马上就要做好的鞋、想到开学后可以炫耀一番,我咽下了嘴边的话。

鞋是赶在开学的前一晚做好的,可是开学那天却下起了雨,我只好把布鞋背在背篼里,穿着早已掉了鞋耳子的鱼尾鞋去上学。报名的人很多,早就把黄泥路踩成了黄泥浆路了。黄泥浆是很黏的,鱼尾鞋啪嗒啪嗒的节奏也被打破了,换来的是一屁股的黄泥“面花”。过了好几天,天才放晴,我也才有机会把鱼尾鞋换成布鞋。穿着母亲做的布鞋,我走过了校园的每一寸土地,温暖的感觉从脚底传遍全身,每一步都有母亲的陪伴与呵护,让我无论面对什么困难都充满了勇气。高中毕业后,我把这双陪伴我走过重要时刻的布鞋珍藏了起来。

后来,我虽然工作了,但给父母买世界上最好的鞋的承诺却无力实现,我只好尽力而为。当我把两双崭新的皮鞋放在他们面前时,爸爸只能在病床上反复摩挲着皮鞋,低声说:“买这么贵的鞋干啥?娃儿要读书,哪有那么多的钱?”

“爸爸,没事的,穿上看看合适不?”我给他试了几次,爸爸肿胀的脚始终没能穿进我买的鞋。早知这样,当初我就该把心里的想法告诉爸爸……后来,我把这双鞋连同我的自责与遗憾一同装进了他的棺材。

稍稍让我安心的是,妈妈边穿鞋边说:“这才是世界上最好的鞋。”我知道妈妈错了,那两双被我珍藏的鞋才是世界上最好的鞋。虽然改革开放让我们都过上了小康生活,再也没人穿手工做的鞋,但我的那两双鞋以及和鞋有关的温馨回忆时常如潮水般涌来,涤荡着我的心灵。那两双鞋蕴含的深深的父爱和母爱,让我永远铭记于心,成为我生命中最珍贵的财富。




授权书

本人杨全林,原创作品《世界上最好的鞋》,授权“天府散文”平台独家首发。
●作者简介●
杨全林  男,四川省剑阁县江口嘉陵学校语文教师。

投稿须知

投稿者须关注本平台。本平台坚持原创首发,请勿一稿多投或投已在其它公众平台过的文章,严禁抄袭剽窃,文责自负。每篇(首)文章(诗词)正文不得少于300字,并附100字以内的作者简介和一张个人生活照片(照片用邮箱附件),一律投递到下列邮箱;同时加总编(HHDK9999)和编审微信,便于联系和进行文字校对。
投稿邮箱:
906117771@qq.com
564107595@qq.com
投稿微信:
906117771
18349819616

《天府散文》编委成员

总    编:胡大奎
主    编:唐明霞
审    稿:周联合   冯建华
编    委:张小明   李红军   梁有劳
向下扎根向上提升
点击“阅读原文”欣赏更多精彩
点亮“在看”让世界知道您的喜欢

天府散文
用文字点亮生活,用笔墨书写人生。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