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新桥血液学科发展研讨会顺利召开|主会场精彩速递

文摘   2024-12-29 17:50   重庆  


12月27-29日,由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淋巴瘤专家委员会、重庆市中西医结合学会、重庆市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中国医学科学院输血研究所主办,重庆市中西医结合学会细胞治疗专委会、重庆市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血液病分会、中国输血协会细胞治疗专业委员会、陆军军医大学新桥医院血液病医学中心、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共同承办的“2024CSCO淋巴瘤专委会巡讲重庆站暨新桥血液学科发展研讨会”在渝隆重举行。



致辞环节    


28号上午,“2024CSCO淋巴瘤专委会巡讲重庆站暨新桥血液学科发展研讨会”在大会执行主席、新桥医院血液病医学中心副主任高蕾教授的主持下正式拉开帷幕,大会主席:第十二届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副主委、新桥医院血液病医学中心主任张曦教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娄世锋教授;第十二届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常务委员、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血液科主任王季石教授;第十一届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常务委员张连生教授和重庆市老年学和老年医学会沈文彪会长依次进行开幕致辞,他们对大会召开表达祝贺与期待,希望大家相聚于此,共同促进血液系统疾病的学习与交流,共同推进血液疾病防治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同时张曦教授对各位血液同道的支持表达了诚挚的感谢,希望西部血液事业能够在大家的努力下走向壮大。

高蕾教授主持

张曦教授致辞

娄世锋教授致辞

王季石教授致辞

张连生教授致辞

沈文彪会长致辞

向左滑动查看更多



  学术环节  


在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王季石教授、兰州大学第二医院张连生教授的主持下,陆军军医大学新桥医院张曦教授以《立岗塑人,精准赋能》为题,提出科室发展中需要树立共同的价值观荣辱观,科室领导要以身作则、带头奉献,打造全科一盘棋。张曦教授围绕传承赓续、方向聚焦、创新开拓、人文情怀四大主题,以“彭智能”、“向边缘”、“饶淋巴”、“王排异”、“熊一秘”和“曾有才”等新桥血液骨干精英的成长经历为例,介绍了新桥血液人在科室领导班子带领下,实现个人的发展与学科发展紧密结合、相互成就,逐步形成了一流的科研骨干团队。同时还培养了青苗层、嫩芽层等后备力量,鼓励团队以深度、高度、温度铺就从医道路。张曦教授以一个医者、师者、领导者的视野,诚挚地分享了自己建设学科团队的经验和感悟,分享结束后获得了与会专家的高度认可与热烈掌声。

王季石、张连生教授主持

张曦教授

作报告

在西安交大第一附属医院张梅教授与陆军军医大学西南医院陈洁平教授的主持下,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血液病中心医院江明教授以《老年DLBCL治疗的挑战和机遇》为题,围绕老年淋巴瘤患者疾病特点和治疗困境,介绍了通过利用sCGA、G8、sennior IPI等各种量表从营养、心理、认知、药物管理、并发症、预后等多个维度对老年患者进行综合评估、精准分层,江明教授指出,在降低强度、先导治疗、靶向药物、小分子药物及细胞免疫产品等低毒优效的新方案、新药物的支持下,老年患者现在有了更多治愈可能,老年DLBCL患者的治疗方案选择已逐渐从单纯基于年龄,转为基于实际个体情况,个体化用药。

张梅教授

主持

江明教授

作学术报告

在南方医科大学顺的医院白海教授与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院医院刘林教授的主持下,空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刘利教授以《边缘区淋巴瘤诊疗进展》为题,从边缘区淋巴瘤的疾病特点、发病机制、分子遗传学特征引入,围绕边缘区淋巴瘤的治疗策略、疗效评估、后续随访策略、复发难治MZL治疗策略、新药新疗法等,对最新的临床研究进展进行了简要介绍。

白海、刘林教授主持

刘利教授

作学术报告

在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白晓川教授、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沈晓梅教授的主持下,联勤保障部队920医院王三斌教授以《复发难治PTCL诊疗进展》为题,围绕外周T细胞淋巴瘤的治疗进展做出报告。王三斌教授首先简述了不同PTCL亚型的疾病特点和当前治疗现状,强调对于CD30阳性患者的首选治疗已从CHOP转为BV+CHP,且不局限于间变大细胞淋巴瘤。重点讲解了复发难治PTCL的单药治疗,介绍了JAK1抑制剂戈利昔替尼、JAK抑制剂芦可替尼、PI3K抑制剂林普利塞、度维利塞、CD30单抗维布妥昔单抗、CCR4单抗莫格利珠单抗、HDAC抑制剂、EZH1/2抑制剂、脂质体米托蒽醌、普拉曲沙等药物的应用和各自优势。王三斌教授指出,单药治疗的有效率仅在40-50%左右,对于复发难治PTCL最好进行联合治疗,可将有效率提升至70%以上。

白晓川、沈晓梅教授主持

王三斌教授

作学术报告

在青海省人民医院冯建明教授与陆军军医大学新桥医院孔佩艳教授的主持下,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吴俣教授以《MDS的诊疗进展》为题,围绕MDS疾病发生发展的新进展、低危MDS的治疗进展、高危MDS的治疗进展作出报告,吴俣教授首先回顾了WHO5th对CHIP和CCUS的定义,由此延伸,介绍了不同阶段克隆造血向白血病进展的风险,讲解了基于基因突变对CHIP和CCUS进行进展风险评估。提到固有免疫通过影响免疫微环境,引起干细胞衰老或表型异常,强调了炎症对干细胞的持续影响。吴俣教授指出,对于低危MDS患者,减少输血和住院次数是MDS患者最亟待解决的问题,AI工具对于预后的预测不仅在一定程度上能协助医师评估选择治疗方案,更重要的是能够帮助医师以更直观的方式与患者进行沟通。对于低危MDS二线治疗,端粒酶抑制剂伊美司他等新药可能有助于患者脱离输血依赖,而传统治疗则可能带来更高的AML转化率。对于高危MDS的治疗,去甲基化药物仍然是治疗基石,AML like治疗(HMA+Vene)逐渐获得广泛应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是有条件患者的最佳选择,广义的靶向治疗、免疫治疗及其他临床研究目前仍在积极探索中。

冯建明、孔佩艳教授主持

吴俣教授

作学术报告

在联勤保障部队920医院胡灯明教授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王晓敏教授的主持下,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杨同华教授以《中医药治疗骨髓移植并发症背后的虚衰-离散-应激三态》为题,围绕移植后虚衰-离散-应激综合征,指出高强度化疗预处理对于人体的打击不仅仅局限于造血及免疫系统,还可累及呼吸、消化、神经、内分泌等多系统。杨同华教授对虚衰、离散、应激综合征作出了明确定义,从中西医结合的角度提供了相关文献和理论支持,重点介绍了离散状态中医药治疗的优势,以中医厥阴病治疗作为移植后离散综合征的治疗基础,提出了针对离散状态,产生复合药或整合药的新概念,分享了以虚劳复原、五味复合、阴阳复合的思路治疗移植并发症的方案,并对用于大脑、下丘脑、肝脏、肠道、生殖系统虚衰状态纠正的中药作出简要介绍。

胡灯明、王晓敏教授主持

杨同华教授

作学术报告

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娄世锋教授与甘肃省人民医院张启科教授的主持下,兰州大学第一医院席亚明教授以《从ALL到ETP-ALL》为题, 回顾了ETP-ALL的诊断标准,强调了ETP在基因表达特点上常伴有髓系相关基因突变的特点,指出增加靶向髓系白血病的药物可能改善ETP-ALL的预后。席亚明教授不仅对现有治疗的指南推荐进行了讲解,也介绍了目前正在进行探索的ETP-ALL相关临床研究进展。

娄世锋、张启科教授主持

席亚明教授

作学术报告





在一上午精彩的学术报告和意犹未尽的交流探讨后,主会场论坛渐入尾声。高蕾教授对本场会议进行了总结发言,她表示此次大会报告紧贴学术前沿,与会专家均立足热点与难点,内容主题鲜明、亮点纷呈,现场学术氛围浓厚,交流成效显著,希望能够通过此次会议,共同促进重庆乃至全国血液病诊治水平更快、更好地发展。



血液直通车
血液直通车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