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cGVHD)发生在30% - 50%接受同种异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的患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功能状态,是移植后非复发性死亡的主要原因。全身性皮质类固醇(CSs)被用作中重度cGVHD的一线治疗,然而只有大约50%的患者治疗有效,一半以上的患者在2年内需要二线治疗。此外,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与严重脏器毒性和感染风险增加有关。面对cGVHD多器官受累、不可逆纤维化的复杂临床表现以及与免疫抑制相关的治疗毒性和漫长周期,需要开拓新的预防和治疗方案。
陆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新桥医院)血液病医学中心黄世勤硕士研究生(第一作者)、程先静博士研究生(共同第一作者)、杨官翠博士研究生(共同第一作者)、宋清晓研究员(共同通讯作者)、王筱淇主治医师(共同通讯作者)、张曦教授(最后通讯作者)近期在《Heliyon》发表综述“Recent advances and research progress regarding monoclonal antibodies for chronic graft-versus-host disease”。该文章总结了单克隆抗体在预防和治疗慢性GVHD临床研究的最新进展,并概述临床前研究的潜在治疗靶点及自身免疫性疾病中与慢性GVHD相同或相关靶点的抗体类药物的应用前景。
靶向特定淋巴细胞亚群而不影响其他细胞的单克隆抗体(mab)是针对cGVHD很有前景的临床治疗策略。单克隆抗体是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克隆单个B淋巴细胞产生的高度均匀的抗体,仅针对特定的抗原表位,基于特定疾病的发病机制和致病过程的分子发挥作用。通过靶向cGVHD发生发展中的B细胞、T细胞、NK细胞及巨噬细胞(见图1),单克隆抗体在不同临床应用阶段均呈现一定的治疗作用。
图1 针对cGVHD靶点的单克隆抗体
就预防而言,研究显示,移植后56、63、70和77天4个剂量的rituximab可显著降低cGVHD发生率;移植后3、6、9、12个月4个剂量的obinutuzumab可显著降低cGVHD对皮质类固醇治疗的需求;基于alemtuzumab的RIC方案可有效降低移植后cGVHD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并具有独特的免疫调节特性,尤其在范可尼贫血患者中获得良好的无GVHD生存期;Tocilizumab可预防胃肠道移植物抗宿主病并伴随微生物多样性的保存。
就治疗而言,Rituximab联合或不联合激素作为一线治疗的有效率也较为可观,与nilotinib的序贯治疗在难治性皮肤GVHD患者中具有较高的应答率,并可能稳定或改善HSCT后BOS患者的肺功能;I期研究表明另一种Anti-CD20单抗ofatumumab联合激素也是安全和有效的;低剂量ATG联合basiliximab用于单倍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可有效控制GVHD和减少CMV病毒血症;Alemtuzumab治疗类固醇难治性cGVHD是可耐受的,需要在更大规模II期实验中展开;Brentuximab可能在治疗SR-cGVHD中具有活性,但受毒性限制;Axatilimab对于显著纤维化为特征的cGVHD表型是一种有治疗前景的新策略,短暂阻断CSF-1R信号的给药策略可能是慢性GVHD患者的最佳治疗策略之一。此外,一些单抗也出现在实际临床应用场景,病例报道infliximab和adalimumab有效缓解胃肠道GVHD的克罗恩病(CD)样表现;使用dupilumab治疗特应性皮炎样GVHD;Tocilizumab联合抗病毒药物治疗重症COVID-19合并广泛慢性GVHD;Rituximab成功治疗小儿cGVHD相关多肌炎等。
值得注意的是,在临床前研究中,相关通路的研究也指向其对应靶向药物的应用前景:靶向BAFF和BCR通路(belimumab)的提示预防慢性GVHD 的潜在策略;靶向IL-23(ustekinumab)用于阻断RARa为治疗或预防GI-GVHD提供思路;靶向抑制Tc17(secukinumab/ixekizumab)的发展代表了分离 GVHD 和GVL的一种潜在的治疗方法,其中ustekinumab可同时靶向IL-12和 IL-23的共有亚基p40;靶向TGF-ß信号(fresolimumab)可以保护类器官的形成从而对抗肝脏GVHD,减轻同种异体HCT后的胆道功能障碍。此外,在自身免疫性疾病中,炎症性肠病(IBD)与肠道GVHD、系统性硬化症(SSc)与硬化性GVHD、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狼疮性肾炎(LN)与Renal-GVHD等均存在相似或交叉的靶点通道,对应的Anti-TNF-α mAb(adalimumab)、Anti-IL-17 mAb(ixekizumab)、Anti-IL-12 mAb (ustekinumab)、Anti-IL-23 mAb (guselkumab)等有待进一步研究。
总之,单克隆抗体作用于局部,影响全身,维持免疫应答,促进减量甚至停用其他系统性免疫抑制药物,减轻甚至逆转器官特异性纤维化,从而减轻症状负担,改善生活质量。我们期待针对相关靶点的深入机制探索及扩大临床研究,从而优化cGVHD患者的防治前景。
陆军军医大学新桥医院血液病医学中心 硕士研究生
主要研究方向:造血干细胞移植相关临床研究
以第一/共一作者发表SCI论文3篇
陆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血液病医学中心 博士研究生在读
主要研究方向:造血干细胞移植相关临床与基础研究
以第一/共一作者在Heamatologica、Bone Marrow Transplant.、Frontiers in immunol.、Heliyon、中华血液学杂志等期刊发表文章6篇。参编行业指南2项。摘要入选2023ASH口头汇报1篇及壁报交流1篇、2023EHA壁报交流(2篇)。
陆军军医大学新桥医院血液病医学中心 在读博士研究生
主要研究方向: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并发症GVHD及血液肿瘤的新药筛选
以第一作者身份及共同第一作者身份发表SCI论文4篇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特聘教授,研究员
移植免疫课题组PI,重庆海外人才引进计划入选者。美国血液学协会会员; 重庆市医师协会血液内科分会委员。曾于美国希望之城医学中心从事博士、博士后研究。2023年回国加入新桥医院血液病医学中心,课题组研究方向为造血干细胞移植并发症,移植物抗宿主病的免疫调控与精准免疫治疗。近年来于Blood、Journal of Clinical Investigation、Nature Communications等国际主流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回国以来主持国自然1项,重庆市自然科学基金等省部级项目2项。 担任Frontiers in lmmunology审稿专家。Blood & Genomics 杂志编委。
陆军军医大学新桥医院血液病医学中心 主治医师,讲师
从事造血干细胞移植并发症的相关机制研究,在J Clin Invest.(2020、2023)、Haematologica、Leukemia、 Acta Biomater. 、Cancer Letters、 Chin Med J (Engl). 等杂志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影响因子>10分 5篇,参编专著1部;重庆市医师协会血液科医师分会委员、Blood&Genomics Associate Editor。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部级及校级课题3项,作为课题骨干参与国家级省部级重点项目4项,执笔共识1部,参编行业指南3项,主持临床新技术新业务1项,陆军军医大学“红医苗圃”,国防科技三等功,“四有”优秀文职人员,重庆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完成人之一。
陆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血液病医学中心主任
中国人民解放军血液病中心(军队临床重点专科)主任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后)导师、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主要从事“造血干细胞移植”的临床与基础研究,主持国家干细胞重点研发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类项目、军队课题重点项目、重庆市冲刺项目、重大课题等52项;在JCO、JHO、JAMA Oncology、Blood、Lancet Haematology 、JCI、Leukemia等杂志发表SCI论文143篇,主编专著3部,副主编3部;执笔行业指南12项,参编50项;第一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中华医学科技一等奖1项、重庆市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二等奖1项、军队医疗/科技成果二等奖3项、中国抗癌协会科技奖三等奖1项、重庆市高等院校优秀教育科研成果三等奖1项,获批国家发明专利68项。
目前担任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常务委员、造血干细胞移植学组副组长、中国医师协会血液科医师分会常务委员、中国抗癌协会血液肿瘤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国血液病专科联盟副理事长 、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实验血液学专委会常务委员 、Blood & Genomics 杂志主编;The Lancet,JHO,Nat Cell Biol, Leukemia,The Lancet Haematology ,Science Bulletin、CMJ、中华血液学杂志等杂志编委和审稿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