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研究》2025年第2期语音预告(上)

文摘   财经   2025-01-26 09:01   上海  

预告

为丰富刊文样式,更好地适应读者阅读习惯,《财经研究》特别推出“语音预告”,耳听为先,敬请关注。请点击以下每条语音后的圆形按钮播放收听单篇文章。

   /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与中国企业内外双链地位提升(苏振东、宫硕)

公共数据驱动的数字技术创新(郑志强、何佳俐、陈尧)

国际人才引进、创新网络与中国企业关键核心技术赶超(袁然、魏浩)

   / 专题讨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

中国传统经济思想的问题导向与丰富内涵(程霖、涂冰、刘凝霜)

共同富裕的文化土壤:儒家传统与农村集体经济振兴(严由亮、赖洁基、江恬静、欧阳聪颖)

   / 专题讨论·人工智能赋能高质量发展

机器人应用如何影响就业转移:挤出抑或回流?(刘东升、王永中)

人工智能技术能提高企业ESG表现吗?(唐秋雨、谭伟杰、申明浩、徐磊)

   / 专题讨论·高质量充分就业

稳金融是否能稳就业?(韩珣、安然、彭俞超)

供应链稳定性能否实现稳就业?(董浩、闫晴)

   / 专题讨论·国企高质量发展

出资人责任追究的创新驱动效应(陈运森、蒋艳、黄健峤)

国有资产监管如何改善国有企业投融资期限错配?(张志远、张正懿、顾炜)


Topic.1

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与中国企业内外双链地位提升(苏振东、宫硕)

在全球经济格局深度调整和国内经济高质量发展需求日益迫切的背景下,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已成为推动国内国际双循环战略的关键举措。这一战略旨在通过破除市场壁垒、优化要素配置、提升市场运行效率,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制度完备、治理完善的高标准市场体系。作为具有中国特色的制度创新,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对提升中国企业国内供应链主导力和国际价值链地位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文章立足于中国市场经济体制转型的特殊情境,构建了全国统一大市场影响企业供应链与价值链地位的理论框架,重点揭示了成本拉动、创新驱动和环境优化三大作用机制。文章基于2009-2015年中国A股上市企业的微观数据,实证评估了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对企业供应链与价值链地位提升的政策效应。文章进一步从企业异质性视角考察了政策效果的差异性,并深入探讨了国内供应链地位提升在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与国际价值链升级之间的传导作用。

文章研究发现:第一,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显著提升了中国企业在国内供应链和国际价值链中的战略地位,这一提升主要通过降低企业运营成本、增强技术创新能力以及优化属地营商环境等渠道实现。第二,政策效果呈现显著的异质性特征:从企业性质看,民营企业受益更加明显;从区域分布看,物流竞争力较强地区的企业获益更大;从行业特征看,资本密集型行业的企业受益更加显著。第三,国内供应链地位提升在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与国际价值链升级之间发挥着重要的中介作用,这凸显了国内市场优化对企业国际竞争力提升的基础性支撑作用。文章的研究不仅深化了对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微观效应的理解,还为完善市场体系建设、促进双循环战略实施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政策启示。

Topic.1

公共数据驱动的数字技术创新(郑志强、何佳俐、陈尧)

在数字经济时代,数据不仅是信息的载体,更是一种与土地、劳动、资本和技术并列的新型生产要素。特别是在政府履行公职和提供公共服务过程中创造、采集和获取的数据,不仅种类丰富、规模庞大,而且是领域内的重要权威数据,被视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性资源。近年来,随着公共数据资源的持续增长与积累,评估公共数据开放的影响已成为理论界和实践部门关注的重要课题。

文章以公共数据开放平台上线作为准自然实验,采用双重差分法探讨了公共数据开放对企业数字技术创新的影响。研究发现,公共数据开放显著促进了企业数字技术创新,尤其是数字技术发明创新。机制检验表明,强化数据要素供给、促进数字化投资以及降低政策不确定性感知是公共数据开放激励企业数字技术创新的主要渠道。进一步分析发现,公共数据开放对企业数字技术创新的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非国有企业以及数字基础设施较为完善的地区。此外,公共数据开放质量越高,企业数字技术创新水平也越高。

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催生了数字经济,而数据是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基础,也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关键生产要素。尽管现有文献充分探讨了数字经济发展或数字技术应用的经济效应,但是基于数据要素视角的研究相对不足。文章借助公共数据开放平台上线的独特政策场景,评估了数据要素的数字创新效应。这不仅补充了关于数据生产要素经济价值的理论分析与经验研究,还丰富了评估公共数据开放经济效应的相关文献,对于加快发展数据生产力和推动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与政策启示。

Topic.1

国际人才引进、创新网络与中国企业关键核心技术赶超(袁然、魏浩)

关键核心技术是关乎国家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战略性问题。由于具有复杂度高、攻关难度大、产业链条长等特点,我国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高度依赖于创新主体间的协同创新。国际人才引进为我国融入国际创新网络、激活国内创新网络提供了重要契机。然而,现有关于国际人才引进技术创新效应的研究对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问题的关注相对不足,且尚未从创新网络视角系统阐释国际人才发挥技术创新效应的内在机制。

文章基于中国A股上市公司数据与省际层面国际人才引进数据,从创新网络视角探究了国际人才引进对中国企业关键核心技术赶超的影响。研究发现,国际人才引进显著促进了当地企业实现关键核心技术的追赶与引领。机制分析表明,国际人才引进有助于当地企业充分利用国内商业型和研究型创新网络资源,但国际创新网络对当地企业关键核心技术赶超的促进作用尚未得到有效发挥。进一步研究发现,国际人才能够助力当地企业“从零开始”构建关键核心技术新优势。此外,从关键核心技术优势国家引进人才、加大技术型和研究型国际人才引进力度、引导国际人才向高技术产业集聚以及提升企业技术组合关联度,均有助于增强国际人才的关键核心技术赶超效应。

文章的研究贡献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在企业层面创新性地构建了“追赶型”和“引领型”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量化指标体系,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定量研究提供了新的测度工具。第二,从创新网络嵌入的新视角揭示了国际人才推动中国企业关键核心技术赶超的作用机制,并区分了国内创新网络与国际创新网络、商业型创新网络与研究型创新网络的差异化作用。第三,从关键核心技术优势培育的视角深入剖析了国际人才对中国企业技术攻关的影响,并从国际人才特征和企业技术特征两个维度提出了激发国际人才创新活力的具体路径,填补了现有研究的空白。

Topic.2

中国传统经济思想的问题导向与丰富内涵(程霖、涂冰、刘凝霜)

中国传统经济思想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两个结合”特别是“第二个结合”重要思想指导下,系统梳理和全面认识中国传统经济思想是一项兼具重要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的研究课题。然而,学界关于中国传统经济思想的内容范畴与丰富程度,至今尚未进行系统统计和专题论证。

文章通过文献爬梳、统计整理和比较分析,以问题导向为切入点,系统考察了中国传统经济思想在广度和深度上的丰富内涵。研究发现,中国古代经济在历史演进过程中主要呈现出18类经济问题,以此为基础,中国传统经济思想在广度上至少涵盖18个内容范畴。更为重要的是,随着经济问题的复杂化和实践经验的积累,中国传统经济思想逐渐形成了包含经济哲学思想、经济政策思想和经济理论分析三个层次的完整体系。通过古今比较可以发现,中国古代涉及的主要经济问题及思想范畴在当代经济理论中仍占有重要地位;通过中外比较可以发现,中国传统经济思想的内涵至少与西方同等丰富,在某些方面甚至更具优势。中国传统经济思想之所以能够形成如此丰富的内涵,得益于经济实践、文化积淀、思想传统、多元主体以及交流互鉴等多重因素的共同作用。当前,充分认识和深刻理解中国传统经济思想的问题导向与丰富内涵,不仅有助于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更能为构建中国自主的经济学知识体系奠定历史根基,提供思想养分。

文章在三个方面对现有研究进行了推进和补充:第一,在研究视角上,直接从问题导向切入,正面回应并系统论证了中国传统经济思想的丰富程度;第二,在研究方法上,综合运用文献分析、数量统计、古今比较和中外比较等方法,多维度、立体化地展现了中国传统经济思想丰富内涵的广度与深度特征;第三,在研究观点上,致力于推动学界共识的形成,在充分肯定中国传统经济思想地位和价值的基础上,为进一步探讨中国传统经济思想的现代转化、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及构建中国自主的经济学知识体系提供了新的思路。

Topic.2

共同富裕的文化土壤:儒家传统与农村集体经济振兴(严由亮、赖洁基、江恬静、欧阳聪颖)

自古以来,共同富裕就是中国人民的夙愿,是人们对美好生活向往的生动诠释。在实现共同富裕的伟大进程中,儒家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和功能值得深入探讨。作为社会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承载着大量相对弱势群体。仅依靠制度安排“分蛋糕”是不够的,还需发挥欠发达农村地区“做蛋糕”的主观能动性,通过整合集体闲散资金、联合优质社会资本、释放资源要素潜力等方式,不断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以补齐社会发展短板,促进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文章以农村集体经济振兴为切入点,系统考察了儒家传统文化在共同富裕进程中的影响效应及独特价值。本文运用2009-2015年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数据及手工收集的历史儒家书院地理数据,发现儒家传统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了肥沃的文化土壤,表现为村庄受儒家文化影响越深,其集体经济发展越好。当村庄位于平原地区或集体资产储备优良时,儒家传统文化推动集体经济发展的积极效果更加显著。儒家传统主要通过增强集体合作、强化资源禀赋、提升人力资本投入以及促进组织技术创新四条路径影响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经济后果检验发现,儒家传统的农村集体经济效应有助于村民脱贫,并增加村庄对国家的税收贡献。

文章的研究贡献主要体现在:第一,拓展了农村集体经济与乡村振兴相关研究。文章突破传统制度理论框架,从非正式制度层面考察了儒家传统文化及其隐性价值规范对农村集体经济的影响效应与传导机制,补充了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研究文献,丰富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共同富裕相关研究。第二,深化了儒家传统文化经济后果的理论认知,有助于挖掘中华传统文化的优秀基因与时代价值。文章立足于共同富裕的现实诉求,揭示了儒家传统对促进农村集体经济、推动乡村振兴的影响及其内在逻辑,有助于深入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价值,汲取适应时代发展的智慧力量,为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共同富裕实现路径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实践启示。


《财经研究》创刊于1956年,是上海财经大学主办、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经济类理论刊物。《财经研究》为高校经济学龙头期刊,是全国高等学校文科学报研究会财经高校联络中心的主任单位,入选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百强报刊”和中宣部国家社科基金资助期刊,成为“教育部经济学专业期刊示范基地”并进入教育部名栏。

《财经研究》是国内三大核心期刊检索“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北京大学)和“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要览”(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入选期刊。《财经研究》设有公共经济与管理、金融研究、财务与会计研究、经济史·经济思想史研究、区域经济研究、产业经济研究、国际经济研究等栏目。



关于我们



财经研究
《财经研究》是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经济类学术期刊,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着重研究和阐述中国经济发展中重大理论和实践的热点、难点和基础性问题,积极探索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