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刘修岩等《财经研究》发文被《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转摘

文摘   2025-01-22 10:01   上海  


刘修岩、张蕊、倪克金、王峤发表在《财经研究》2024年第10期的“城乡空间结构对乡村人口和建设用地增长的影响——基于人地空间错配视角的考察”(点击标题阅读全文,责任编辑:顾力绘)被《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25年第1期转摘。

收录与作者


图1 《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

2025年第1期封面和目录截图


刘修岩

张蕊

倪克金


王峤


作者:

刘修岩 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国家发展与政策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张   蕊 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

倪克金 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博士后研究员

王   峤 暨南大学产业经济研究院副教授


文章简介

1

原文链接


刘修岩、张蕊、倪克金、王峤,“城乡空间结构对乡村人口和建设用地增长的影响——基于人地空间错配视角的考察”,《财经研究》,2024年第10期。

2

文章梗概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畅通城乡要素流动。长期以来,经济学家普遍认为解决乡村发展问题的关键在于城市,但关于何种城乡空间结构更有利于乡村发展的研究相对较少。为此,文章利用高精度的卫星数据,识别村级行政单位的人口分布和土地利用类型分布,考察乡村到城市的距离对乡村人口增长与建设用地扩张的影响,并引入增量距离探讨城乡空间结构对乡村发展的重要作用。研究发现:第一,平均而言,乡村距离最近城市越近,其人口和建设用地增长越快,但这一效应随城市规模的扩大而减弱。当城市规模超过一定阈值时,乡村距离城市较近反而会抑制其人口增长。第二,数量众多的小城市在乡村发展中发挥着更为重要的作用,同时层级有序的城乡空间结构更能有效带动乡村发展。第三,从南北方对比来看,南方的城乡空间结构对乡村发展的促进作用显著优于北方,而北方乡村“人走村扩”的现象更为普遍。基于上述研究发现,文章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第一,充分发挥中小城市在乡村发展中的直接带动作用,构建层级有序的多中心城市网络,推动乡村振兴。当前,全国300万甚至500万以上人口的大城市数量不断增加,但许多中小城市的发展却陷入停滞。中小城市是乡村发展的关键节点,具有重要的发展潜力。因此,应以乡村为主体,以城市为依托,重点支持中小城市发展,推动形成合理的城乡空间结构和乡村发展格局。

第二,关注大城市“虹吸效应”对周边县域经济及乡村发展的负面影响,特别是“人走村扩”导致的空间错配问题。在政策制定与实施过程中,应科学规划城乡空间结构,合理配置农村用地指标,避免土地资源闲置与浪费。同时,加快大城市周边农村的城市化进程,在缓解用地紧张的同时防止资源过度浪费,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与分工。

第三,重视城市空间发展的南北差异。北方地区在优化城乡空间结构的同时,应更加注重城市与乡村的平衡发展,减少大城市和特大城市对乡村人口的“虹吸效应”。应进一步加大对中小城市的支持力度,充分发挥其扩散与集聚功能,构建协调发展的城乡空间结构,从而带动乡村发展,最终实现区域整体协调发展。


《财经研究》创刊于1956年,是上海财经大学主办、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经济类理论刊物。《财经研究》为高校经济学龙头期刊,是全国高等学校文科学报研究会财经高校联络中心的主任单位,入选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百强报刊”和中宣部国家社科基金资助期刊,成为“教育部经济学专业期刊示范基地”并进入教育部名栏。

《财经研究》是国内三大核心期刊检索“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北京大学)和“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要览”(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入选期刊。《财经研究》设有公共经济与管理、金融研究、财务与会计研究、经济史·经济思想史研究、区域经济研究、产业经济研究、国际经济研究等栏目。



关于我们



财经研究
《财经研究》是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经济类学术期刊,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着重研究和阐述中国经济发展中重大理论和实践的热点、难点和基础性问题,积极探索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