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说医解证”案主来自2024初夏,《医之道》课程苏州集训营。感谢同一期课程的如初同学 梳理文字
本期案主:女性,55岁,银行员工。
主诉:2015年肺结节开胸手术,肺功能不全,心悸早搏,甲状腺结节4级,2023年左腿半月板成型手术。
我们要超越和跨越自我认识的限制,自己的作用要比任何医生的力量大
案主:我的能量严重不足,不想上班,不想做任何事情,就想在山里呆着。
Bryan|马凯翰:看人,首先要区分人身体和心理的状态。身体和心理会互相影响,两者是合一的。人在阳的状态时容易恢复。比如年轻人打篮球骨折,闷在家里行动不便,这段时间会有些郁闷,气机也会掉下来,但恢复后会再回到少阳的状态。当人处于阴的状态,则可能出现恶性循环。这种情况下首先要知道自己的状态,知道我在哪里可以切断这个恶性循环。你要下一个决心:我不要这样继续下去。同时,要创造一个逐渐恢复的生活环境和节奏,要让自己的阳气振动起来。如果你执着在阴的状态,加上一些多余的力量,沉溺在这个状态中逃避社交、逃避责任、自怜自艾,你的精神不改变,给你艾灸、吃附子、干姜都没有太大作用。如果你不想改变,会关闭这个治疗的过程,这一点很重要。
但是,你做了一个决定,会立刻恢复吗?也不会,你要每天做选择。
你做了选择后,就继续躺在床上吗?不,你要起来做事。做到我们能做到的范围和程度,然后再加一点。加多了,你就再休息一下,然后再加一点。我们是在超越和跨越我们所认识的限制。在此基础上,再加点“油”:你需要补,就补;你需要流通,就流通。这样反复调整,把人体的气机充盈和流通起来。这个气机是你整个人生,包括你工作生活的各个方面,这就是从阴转阳。
有些慢性疾病患者吃了很多药都没有好起来,对治疗产生失望,是因为他对整体生活没有认识清楚。医生的方法当然重要,但是不如自己。自己的作用要比任何医生的力量大。
要留意有没有一些多余的力量
Bryan|马凯翰:你现在的状态,想独处,想阖,想收,从精神状态来区分,是少阴的层次。
案主:我自己认为是厥阴的状态。
Bryan|马凯翰:少阴是指状态没有阖回来,但还没有乱动,还没有到一种失去了整体的统一性,阴阳还在对话。厥阴是统一性的秩序已经失去,风火乱动,很难阖回来。阴分向下掉,天地分裂,可能有冷战,也可能是热战,寒热夹杂。为什么你认为自己是在厥阴的状态?
案主:因为我觉得很多关系都断了。
Bryan|马凯翰:要留意有没有一些多余的力量,对对方的、对自己的多余的力量。人生相对健康的过程,是有了一些关系,同时流走了一些关系。有一些核心的,比如我们和父母、爱人、孩子的关系,希望一直保持下去,这是阴分结构里最核心稳定的部分。上班时,有人批评你,你可能会有点受伤,但很快会好;但如果家人深刻的批评你,可能到达的层次更深。我们跟他人关系层次不同,有的可以流走,有的要处理,不是所有的关系都要维护和保留。如果你决定放下一段关系,对方也离开了你的生活,要检查是否还留有对他多余的力量,比如恨他,不谅解他。要观察自己,比如我犯错了,但一直放不下我的错误。这就是多余的力量。这是少阴和厥阴的区别。我们越带着多余的力量放不下,越会带我们到厥阴的状态。
当一段关系断掉,或遗憾或悲伤,这是正常的。比如,你们离婚了,各自走各自的路,大家互相谅解,也谅解了自己,留下了悲伤和失望,这是少阴的状态。如果双方依然处在冷战或热战的状态,是厥阴的状态。你要保持观察,把多余的力量处理掉。
大部分慢性病,首先会有一个意识。这是一颗无形的种子
案主:我的小腹痛,甲状腺痛,但不敢去做身体检查,心里恐惧。
Bryan|马凯翰:建议去做检查,要排除这种恐惧。如果你带着恐惧生活,问题会越来越严重。早发现是好的。
案主:会做手术吗?
Bryan|马凯翰:到时候再想。你们觉得她心理是通畅的吗?
同学们:不通畅
Bryan|马凯翰:我们腿的内侧到小腹,中医称之为“血分”,它是个大仓库、大水盆。如果“消化”的好,这里面会很干净。如果消化不掉——要么是大吃大喝的食物,要么是生活中发生的各种事情——会积累到这个水盆里,从气分还没成形的,到半有形、半无形、移动的,到最终成形,比如结节、肿瘤。
大部分慢性病,是首先有了这个意识,比如“你伤害了我”“我受伤严重”,这是一颗无形的种子。这种意识状态,如果没有消化掉,逐渐有能量聚集在那里,到了血分,形成甲状腺、妇科、肠胃里有形的东西。潜意识和无意识里那些发生过的处理不掉的事情,会对身体有影响。大家看厥阴经从下向上,走内外生殖器、小腹、胸部、乳房、腋窝、颈部、头顶……有多少问题会出现在这个路线上。
你属于外面比较安静,偏寒的少阴和厥阴的状态。我给你用药思路,是以薯蓣丸为基础,包括一点柴胡、防风、桂枝的风药。吃药后,你身体里的多余力量会出来。
案主:牙齿和鼻子原来很干,现在会凉快,但是同时在心口又感到热。吃完药后,会更困。
Bryan|马凯翰:验证我的开方思路是正确的,但里面的风药,有温升的力量,把身体里面闷住的力量带出来了。这是排病反应。如果有高血压、脑血管等疾病,要非常小心。但她相对稳定,没有出现牙齿出血、皮肤发疹子等情况,可以考虑继续,也可以再调整一下让她更舒服。
案主:吃完药,感觉自己有力量了,想发脾气。
Bryan|马凯翰:这其实也是排病反应,是精神层次的排病反应。你把过去长期的压抑发出来了。
在关系中增加日常深入的讨论、商量、协调
案主:我之前从来不发火。
Bryan|马凯翰:关于情绪的正面处理,要作为一个关注的重点。我在中国生活过多年,和大家有过很多深入真诚的交流。我观察到,很多人在家庭、工作、师徒等关系中,有一些难以言说的责任感和期待。比如,双方发生冲突时,一方·会说:“为什么你从来不知道我想让你做什么(虽然我从来没有告诉过你)!”另一方则可能会反击:“你为什么对我发脾气!”
两个人日常不深入沟通、不讨论,对自己也不够清晰,莫名其妙就期待对方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这会让关系存在一个潜在的压力,在发生矛盾的时候爆发出来。不是去跟对方提要求,而是去表达对对方的期待和希望,要不断地商量。日常增加一些深入的讨论、商量、协调,这会预防很多问题。
两个人的关系,也存在一个能量的特点和状态,这是由两个个体的能量状态决定的。如果都处于疲惫状态,双方关系的能量状态也会很低,此刻考虑退一步,尝试表达:现在我们都很累,讨论这个有点搞笑,让我们都放下好吗?
当对方需要我们支持的时候,尝试说:“嘿,BABY,你需要我抱你吗?”如果我们此时拥抱,可能就和解了。少阴的状态是:等待;厥阴的状态是:我不理他。这其实也是把一个种子放在关系里面了,下一次更难自由的阖回来。
脾气是我自己的,与他人无关
Bryan|马凯翰:首先,要认识清楚,我的脾气是我自己的,跟对方没有关系。表达和沟通是一回事,发脾气是另外一件事。对方有做的不对的地方,我们可以表达出来;情绪要发出来,但不要对他发脾气。情绪是一种力量,你可以允许它穿透你的身体,但不一定要投射到另外一个人的身上。你可以表达“我现在很生气,我知道这是我的脾气,跟你无关”。
当人失控的时候,反而会丢失自己的力量,沟通的效果会降低。因此,要首先处理自己的情绪。但不要否定和压抑情绪,你可以选择独自发泄。情绪到来的时候,就像在台风天气里,能做什么呢?你可以选择吃着零食看电视(笑),台风过了也就过了。
情绪是情绪,你要解决的问题是问题。问题也许在你,也许在他,也许在双方,要不断地商量、协调。可能对方对你做了错误的事情,这是他的责任,是他的问题。但不要去期待别人对我们道歉。
要观察,在这个事件中,你可能已经远离了让你发脾气的原因本身,你是否加上了一些其他的力量。要警惕当事情过后,那些当时没有表达出来的力量依然存在。尽可能在当下处理,不然会累积更多的力量。发生过就发生过了,不要每天去重复和肯定这种创伤。如果不能保持持续的自我观察、觉知,就看不清楚对方真正让我受伤的地方,我有没有做错,以及这背后更多的真相。
衣服,若是离开穿它的人,离开人的身体、心,还有生活,便没有什么好看的了。
“人生常常是这样一个过程。
有一条时有时无的路,需要凭借你的直觉前行。
为了不断往前走,继续成长,
我们需要提出越来越深刻的关于生命和如何在其中自处的问题。”
——马凯翰老师
马凯翰 老师简介
马凯翰老师幼年即对中国武术有所习练并广泛研读了有关禅修和道家的东方哲学书籍, 对生命存在的本源有所追寻。高中时代,一次偶然的阅读,他接触到了日本禅学,打开了进一步求知之门,踏上探索东方哲学思维之路。
2001年大学毕业后,马凯翰老师在家人的支持下,前往日本京都大学求学。在日本学习东方哲学之余,他开始了合气道和静坐修习。期间有一次,他的武术老师讲课中提到了“医武同源, 马老师意识到自己多年几乎所有的兴趣与爱好都是为了一件事,传统医学的学习。这使他领悟到了下一个学习的方向—中医。2004年完成日本学业后,他来到了中国,就读于北京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系,开始中医学习。
因一次义诊机缘巧合,马凯翰老师与李辛老师相识。作为一位美国人,马凯翰老师能够用持之以恒的心境以及静心的状态来学习中医,也深深触动了李辛老师,并在之后的教与学的过程中,结下了深厚的师生情谊。和李辛老师的学习是马凯翰老师对过往十余年生命本源追寻的一次总结和提炼,随着医术上不断的精进,他也逐步建立并完善了学术体系。并在此后一系列的中医教学实践中趋向完整。
自2013年开始,马凯翰老师在多个国内知名平台讲授“经典中医课程”。相较于一般的母语学习者,马凯翰老师从西方人的角度切入,与古文直接相连接。没有受扰于现代语境杂念,纯粹的学习之路,使他对经典中医精髓有着深刻领悟,也深深打动着跟随学习的学员。
2014年,马凯翰老师开始印度传统瑜伽修行。经过不间断的努力, 老师深刻体会了经过系统化的身心训练, 回到人的自然智慧。从此出发,再看医理与生命, 有了从源头出发的更深的领悟。自2023年初, 马凯翰老师推出了一门全新的关于生命力发展和自我滋养的课程《医之道》。课程融合了中医核心医理和古典瑜伽内功训练(呼吸、冥想、唱诵、体式),真正做到了中医理论与瑜伽实践结合,从源头体悟生命力。
马凯翰老师,近十几年中,在临床医学、经典中医、针道、瑜伽修行等各方面受到多位明师的真传。他也希望将对经典中医精髓的感悟和实践心得分享给有心有志在中医道路上专注正见, 并贡献力量的同路人。
课程咨询客服
公众号:源学舍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若涉及版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