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作丨朱鸿:在英国欣赏中国玉器

文摘   2024-09-02 20:30   陕西  




我喜欢甲骨、金石和简牍上的文字,我的作品是用刀刻出来的。



在英国欣赏中国玉器


朱鸿


二〇二四年九月二日

甲辰年七月三十

- NO.27 -



往英国去,并非必然之事。不过若赴英国,我一定先至伦敦。至伦敦,我一定先入大英博物馆。到了大英博物馆,我一定要看一看在此陈列的中国文物,其重点是中国玉器。


这是我久有之想法,且非常明确。2024年6月28日20点40分,此想法终于实现。这个时间是北京时间,用北京时间顺乎我的心情。


大英博物馆或曰不列颠博物馆,或曰英国博物馆,位于伦敦的罗素广场。温带海洋性气候就是这样,风来白云就来,偶尔也会夹带着雨星,风去就是一片蓝天,湿润且柔和。博物馆门庭的石柱便显得十分高大,共44根,也确实高大,近乎14米。这些石柱颇有雅典卫城帕台农神庙的风格,以东方的目光观之,诚然新奇。不过穿过它们,走进博物馆之际,也难免感到压抑。每年逾600万人,自五湖四海来,从石柱之间走进博物馆,他们会像我一样感到压抑吗?甚至会感到这些石柱让人觉得自己变得渺小了吗?



大英博物馆为中国文物辟有专门的展厅,匆匆来此,怡悦也不是,沮丧也不是,愤懑也不是,只有诘问。须臾之间,藏品吸引了我的眼睛,这也转移了我的思绪。凡中国文物的典型代表,这里皆有。玉器、陶器、青铜器、瓷器、漆器、刺绣和绘画,无所不有。一种之中,各有其类。一类之中,各有大小和精粗。资料显示,在此的中国文物逾23000件,长期陈列的大约2000件。


中国玉器34件,都在柜子里,透过玻璃可见。并非所有的文物悉在柜子里,以玉器的体量,能置柜子里才置柜子里吧!有佛像,或石雕,或木刻,皆很瑰硕,便未置于柜子里。



虽然有玻璃罩着,不过看起来还是颇为清晰的。玉器有斧、钺、刀、璧、琮、璋、人像、龙及神面。这些玉器所显示的文化属性,有红山文化、良渚文化、石家河文化、龙山文化和齐家文化,几乎都是新石器时代的玉器。那件神面,已经钙化发白,是商的。周以降,没有的。周、秦、汉乃至明清之玉器,统统没有陈列,当是拘于空间之狭小吧!


红山文化玉器1件,残的,不过它已经足以反映红山文化玉器之精神。此是一件玉猪龙,其神韵、光气、工艺及河磨玉的材质,都是一流的。石家河文化玉器1件,其人像蕴含着威严和神秘的气息。它的头冠与耳瑱,完全是巫或王所具的佩饰。工艺极细,光气极盈。龙山文化玉器有斧,素而乏纹。起码有两件齐家文化玉器,是琮,皆具简约之美,粗犷之美,更具沁的绚丽之美。良渚文化玉器最多,璧数件,琮数件。我惊异的一件琮,竟有19节。其颜色是绿和褐互相渗透的沁,突出了此玉器的熟质与旧感。这个琮外部呈方柱型,凹凸,内部呈圆柱型,中空。观察其棱角,可以发现一些由细线构成的神面。一节4个神面,推算下来,计有76个神面。眼睛以圆线而成,鼻子以直线而成,工艺是卓绝的。为什么是19节?为什么要雕凿神面?这样的礼器如何用?我在长安没有想透,在伦敦也没有想透。我只知道良渚文化玉器出土于钱塘江流域和太湖流域,行政区域是今之浙江和江苏。良渚文化玉器,还没有多过19节的琮。中国玉器的琮,也没有多过19节的。



我喜欢玉器,尤其是高古玉,然而在英国欣赏中国玉器,赞叹是肯定的,不过那种为之骄傲的心情似乎处于受阻状态,未能饱满地抒发而出。陈列在大英博物馆的几十件玉器,乃至更多的玉器,究竟是通过什么途径到了英国人手里?究竟是何地的哪些中国人把玉器私卖或私授给英国人的?中国人,不管是谁,他都没有私卖和私授的权利。英国人,不管是谁,只要不是通过合法途径获得中国玉器,就是一个问题。


汉斯·斯隆是英国一位收藏家,大英博物馆的建立跟他有直接关系。1753年,他逝世了。谁都会死的,这很正常。不过汉斯·斯隆有藏品逾7000件,涉及植物标本、图书和手稿。他留下遗嘱,其藏品要尽赠国王乔治二世。国王接受了他的藏品,于是国会在当年就批准建立博物馆。之后,还有人捐献自己的藏品,博物馆的藏品遂越来越丰富。


大英博物馆应该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且规模最大的博物馆。埃及、巴比伦、希腊、罗马、波斯、印度、尼泊尔和日本的文物,皆有陈列,中国文物当然是要陈列的。博物馆也是够大了,不过其藏品更多,逾800万件,遂以空间之限制,平常只展出了总量百分之一的藏品。


汉斯·斯隆之所行,是大有启示的。实际上他是一位医生,但他的立功且不朽,却是拿出了自己的藏品。


然而我回味不息的,将是陈列于大英博物馆的中国珍宝,包括那几十件乃至更多的中国玉器。我一直会想,什么时候,物归原主呢?



/


2024年7月10日,窄门堡

原载《新民晚报》2024年9月2日


朱鸿,长安人,作家,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往期精选


爱之路


伞下


鸽子


乞讨的老人


新作丨电灯亮了



用赤心待世界,世界必以道德启之,文章报之。



朱鸿
我喜欢甲骨、金石和简牍上的文字,我的作品是用刀刻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