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大电流增量容量的快速充电电池:老化模型与性能优化

科技   2024-12-16 22:05   浙江  
摘要 - 本文提出了一种新型的电池老化模型,该模型基于快速充电条件下电池循环特性中的高电流增量容量特征。特别地提出了增量容量曲线下的主要峰值区域作为衡量电池容量的新指标。本文分析了丰田研究所提供的数据集,其中包含了电池在恒定电流下进行的多种单步或双步快速充电循环数据,直至达到80%的充电状态;后续充电则通过1C充电完成。根据电池特性的不同,识别出线性或对数模型为描述容量与峰值面积关系的最佳模型。通过对不同电池组的拟合结果进行推理分析,评估了所提出模型的泛化能力。最终,采用交叉验证方法对模型的预测性能进行了评估。
1.简介

1.1、电动汽车电池管理挑战与快速充电影响

电动汽车广泛应用受电池管理和性能限制,续航焦虑、充电时间和电池寿命影响消费者对电动汽车的看法,长充电时间降低灵活性和舒适性,促使发展快速充电方法和基础设施。快速充电虽减少充电时间,但高电流因锂电镀等加速电池老化,多步快速充电最后1C充电可降低高电流引起的老化率。充电电流增加和电池压力上升(如高温)凸显准确监测和管理电池容量及健康状态(SoH)的重要性。

1.2、电池容量估计方法及快速充电场景下研究现状

电池容量估计方法分模型 - 基于、数据驱动和实验方法三类,快速充电框架下其有效性取决于是否包含高电流实验或数据。实验方法需确定可靠容量指标,其应在类似条件下定期获取,如已有研究提出多种指标(如恒流充电固定电压范围时间、电池表面温度变化、放电电流步电阻等),基于增量容量(IC)曲线特征的指标较流行,且其模型参数也用于SoH估计,但此前多针对非快速充电老化电池。近年虽有向高电流扩展研究(如基于不同充电电流下IC曲线峰值面积等),但可靠的快速充电条件下电池容量指标和模型仍待研究,因其应力因素加速降解导致非线性容量轨迹,即使在电池第一寿命期内。

1.3、本研究目标与论文结构

本研究旨在将高电流增量容量(HCIC)曲线主峰值作为放电容量指标扩展应用于多步快速充电场景(回归和预测),提出能表示IC曲线主峰值面积与容量非线性关系(因快速充电高电流)的模型,通过对丰田研究所公开数据集89个电池回归分析实现,模型具简单、高泛化能力和低预测误差特点。论文后续章节依次介绍丰田快速充电数据集、高电流IC曲线及峰值特征提取程序、单个电池模型及推断分析、电池组模型拟合结果、基于交叉验证的预测性能评估,最后给出结论。

2.丰田快速充电数据集描述

2.1、数据集电池基本信息

数据集包含135个磷酸铁锂(LFP)/石墨电池在快速充电条件下的循环数据,电池标称容量1100mAh,标称电压3.3V,截止电压2.0 - 3.6V,在30°C强制对流温度箱中循环。

图1.数据集36号电池充满充放电循环示例。

2.2、电池循环阶段与充电策略

电池循环包括多阶段:快速充电(含一或多步电流,如电池#36的7C至30%SoC及3.6C至80%SoC两步);休息(5s - 5min);1C恒流充电至3.6V及恒压充电(电流降至C/50或C/20);4C放电至下限电压;再次休息(1s - 5min)。充电策略用特定格式字符串表示,不同电池的快速充电步骤、电流及达到的SoC值不同,单步充电策略时C_1 = C_2且Q_1 = 80%(如电池#1的3.6C至80%SoC)。

图2.数据集1号电池充满充放电循环示例。

2.3、数据集分组情况

数据集分三组,本研究用前两组89个电池,其在63种不同快速充电策略下循环(第一步电流1C - 8C,第二步电流3C - 6C),寿命周期148 - 2238次不等。根据快速充电策略相似性将89个电池分为15组,1 - 3组为单步充电策略(电流递增),其他组为两步充电策略(第一步电流递增),部分组内C_1和C_2有相同或部分相同特征,其余组收集剩余电池,表1汇总了分组信息。

表1.根据快速充电策略定义的已考虑的电池组。

3.增量容量主峰值面积提取过程

3.1、提取依据与阶段选择

对数据集中前两批89个电池的高电流增量容量(IC)进行评估,从1C恒流充电阶段提取主峰值特征(位置、高度和面积),该阶段在电池达到80%SoC时开始(实际初始SoC值可根据应用、电池技术和使用模式选择)。主峰值面积(PA)可作为容量指标(只要计算时取值恒定,与初始SoC值无关)。

3.2、提取主要步骤 

  • 提取恒流充电阶段电流和电压数据。
  • 用Savitzky - Golay(SG)滤波器处理电压数据得到v_SG。
  • 通过梯形近似积分计算容量q。
  • 计算增量容量:

,k为离散时间步长)。

  • 用高斯加权移动平均滤波器(GWMA)处理IC_0得到IC。
  • 在电压窗口2∆V内提取峰值位置(PP)、峰值高度(PH)和PA(∆V = 25mV,根据最大化PA与SoH相关性并避免面积计算电压范围超出数据点经验选取,固定∆V旨在即使无法获取整个峰值数据时也能计算PA)。
图3.突出显示主要峰值特征的增量容量曲线样本。

3.3、滤波器选择理由

选择SG滤波器处理电压信号因其能保留曲线兴趣点位置,GWMA滤波器处理IC_0数据性能优于移动平均或SG滤波器等简单替代方案,经适当调整滤波器窗口,GWMA滤波器可在低失真下达到理想平滑水平(低电流IC研究中已证实其高性能)。本研究根据数据集调整了滤波器参数,SG滤波器窗口设为五个样本,GWMA滤波器窗口设为20mV。

4.基于增量容量主峰值面积的容量估计模型

4.1、数据处理与模型构建准备

将第3节所述程序应用于89个电池的可用循环,去除采集有误差(如数据缺失)的循环以避免异常值影响。用4C放电阶段计算的放电容量Q与IC峰值面积PA逐周期关联(尽管4C放电电流计算的Q低于典型表征电流下的值,但期望相关结论对典型情况仍适用)。

图4.18号电池首次使用寿命数据(标记)的线性(实线)模型拟合示例。

4.2、模型选择与评估

通过电池第一寿命周期Q - PA散点图可视化检查,将电池分为线性和非线性关系两组,对每个电池的第一寿命周期数据进行回归分析,考虑一个线性模型:

和三个非线性模型,二次多项式:

幂律:

对数:

用Matlab内置函数fit计算各电池模型拟合系数、相关系数平方R^2和均方根误差(RMSE),汇总结果见表2。所有模型平均R^2较高,多项式和幂律模型平均R^2最高,幂律模型平均RMSE最低(小于2.5mAh)但系数标准差大(超过45%),泛化能力差;对数模型R^2和RMSE表现良好且系数标准差低,适用于线性模型不适用情况。

图5.适合42号电池首次寿命数据(标记)的幂律和对数(实线)模型示例。

表2.所有89节电池的线性、多项式、功率和对数模型参数的平均值和标准差。

4.3、电池分组与模型适用性分析

根据R^2值将电池分为两组:A组(线性模型R^2高于对数模型的电池组)和B组(其余电池组)。分析快速充电策略参数与模型R^2关系,绘制最大快速充电电流(max(C_1,C_2))与加权平均快速充电电流:

关系图(图6),发现最大和平均电流较低的电池适用线性Q - PA关系,高电流时适用对数模型。

图6.R2差大于1%的电池快速充电时的最大电流和加权电流。

5.电池组拟合结果分析

5.1、电池组模型拟合评估

为评估A、B组模型的泛化能力,对表1中每组电池进行线性和对数模型拟合,拟合数据为所有电池的第一寿命周期数据。表3展示了每组电池的线性和对数拟合结果(包括模型系数、R^2和RMSE)及各量的平均值和标准差。两组模型在所有组中平均R^2均超0.96,RMSE均低于8.76mAh,表明适用于表示多电池在相似快速充电制度下Q与PA的关系。

表3.为15组计算的线性和对数模型的ag1、ag0、al1、al0、R2和RMSE(mA h)的值。

5.2、不同组模型表现差异

对数模型在4、5、13、14和15组表现更好(这些组包含大部分前文确定为非线性Q - PA关系的电池),如5、13和15组R^2比线性模型增加超1%(图7右侧散点图可证对数模型更能拟合非线性趋势)。其余组线性模型足以表征第一寿命周期内的Q - PA关系(如1、2组单步快速充电且电流相对较低的电池,此前非快速充电老化电池研究也表明线性模型在类似情况适用)。

图7.容量Q作为不同电池组的峰面积PA的函数。

5.3、模型泛化能力总结

对每组电池集进行单一拟合评估R^2和RMSE(图8),发现尽管数据点分散,但两组模型R^2均超0.9(表4),RMSE分别为1.02%和1.38%,表明模型适用于表示不同快速充电电流值下的Q - PA关系,再次证明了线性和对数模型的泛化能力。

图8.应用于集合A和集合B的所有首次使用寿命数据的线性(左)和对数(右)模型。
表4.计算组A中所有电池的al1、al0、R2和RMSE值,以及组B中所有电池的ag1、ag0、R2和RMSE值。

6.基于峰值面积的电池容量预测模型

6.1、预测场景与数据分割

基于前文推断分析,A组(含特定组)和B组(含特定组)电池分别适用线性和对数模型,从推断转向预测。将A、B组电池各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70%电池,每组随机选)作训练集,用普通最小二乘法估计模型系数;第二部分(剩余30%电池)作测试集,评估预测性能(用均方误差MSE)。

表5.10,000次随机分割数据的预测平均结果。

6.2、电池第一寿命周期预测结果

对每组电池的第一寿命周期数据进行10,000次随机分割预测分析,计算各测试中MSE值及平均µ_MSE和标准差σ_MSE(表5上半部分)。A组电池线性模型µ_MSE低于对数模型(降低24.35%),B组反之(对数模型比线性模型降低44.73%),与第5节推断分析一致。图9展示前100次预测测试MSE结果,线性模型MSE图右侧有多个尖峰(与高电流充电电池仅在测试集有关,导致高误差),对数模型对电池分割依赖性低,更适合作为全局模型。

图9.100次随机分割数据测试的首次寿命预测结果。

6.3、超出第一寿命周期预测结果

电池超出第一寿命周期的预测结果(表5下半部分和图10)与第一寿命周期不同,多数数据分割下对数模型MSE最低。A组电池出现“肘形”效应,对数模型虽仅比线性模型改进12.59%,但更能表示该效应;B组电池对数模型准确性更高且改进程度大于第一寿命周期预测。这表明对数模型对超出典型第一寿命阈值的电池容量估计意义重大,是快速充电和长寿命框架下电池老化建模的有前景方法。

图10.对100次随机分割的数据测试的全寿命预测结果。

7.总结

对丰田快速充电数据集电池的增量容量(IC)分析表明,IC曲线峰值面积PA可用于估计快速充电循环电池的4C放电容量Q和健康状态(SoH)。在对多步快速充电电池第一寿命周期的拟合分析中,最大和平均快速充电电流低于5A的电池呈现线性Q - PA关系,与非快速充电使用模式的先前结果一致。

当使用更高电流(最大和平均)时,Q - PA关系呈非线性,对数模型可准确表示,因其拟合结果调整后的模型系数标准差较低,优于其他非线性模型,且在相似快速充电策略的电池组中得到证实,体现模型泛化能力。根据推断分析,将电池分为两组:线性模型表现更好的一组,其余为A组和B组(对数模型更适用)。

采用交叉验证评估线性和对数模型在预测框架中的性能,每组电池按70 - 30%分割为训练集和测试集,重复训练和测试程序10,000次。第一寿命周期内,A组电池线性模型平均均方误差(MSE)低于对数模型(降低24.35%),B组反之(对数模型比线性模型降低44.73%)。超出第一寿命周期预测时,多数数据分割下对数模型MSE最低,A组电池出现“肘形”效应,对数模型更能表示;B组电池包含超出第一寿命周期的数据点进一步提升了对数模型性能。这表明对数模型对超出典型第一寿命阈值的电池容量估计意义重大。


扫描右边二维码,一起探讨AIOT/新能源

 
往期精彩回顾
深度解析:用户充电习惯如何加速或延缓电动汽车电池老化
高级电池管理系统:从理论到实践的深入对比解析
无人机电池性能优化:电化学阻抗被动跟踪与主动干预的深度剖析
深度探索:锂离子电池碰撞安全性的多层次研究与模拟分

LB说IOT
专注于AIOT、大数据、云计算、换电站、新能源等技术领域,在信息化基础设施、大数据平台建设、公共服务应用、企业信息化、智慧城市和信息安全服务等方面具有领先的技术能力。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