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球跑路了!
与其他面部区域相比,鼻唇沟的皮下脂肪比较分散、疏松,因此更容易形成注射剂的迁移。控制面部表情的肌肉形成一个强大的胶原纤维网络,因此注射在鼻唇沟的注射材料(特别是微球)可能由于重力和肌肉运动迁移至颏唇沟(位于下巴和下唇之间)。比如上方案例中的女性20年前在鼻唇沟注射了 PMMA,随着时间推移微球从鼻唇沟迁移至了嘴角下方(红框区域)。
上面的案例都是从纵向的跑路(由于重力),那么有没有微球会逆向或者水平迁移呢?下图中,韩国有一名 37 岁女性,主诉左上眼睑肿胀、下垂 2 个月。检查发现其左侧眉部及上眼睑有 6 ×2cm 的肿块(下图红框),下眼睑也有一弥漫性肿块。可见左上眼睑明显下垂,左下眼睑上抬。CT 显示,左眼眼睑及眶周软组织内有呈骨样密度的肿块。(为了避免引起不适我们只截取了图片的部分)
患者在眼睑肿块出现前 3 天曾接受过CaHA 隆鼻注射。眼睑肿块经手术切除后,病理证实为被胶原和组织细胞围绕的 CaHA 微球(下图),判断迁移路线是顺着红箭头逆向而上的,异物反应并不剧烈。同时迁移来的也有 CaHA 注射剂中的凝胶部分。可以看到切除的组织中微球数量并不多,因此这个肿块也是因为微球引起了大量的胶原增生。
上面的案例中,推测CaHA 微球和凝胶可能沿着面部浅表肌肉腱膜系统而迁移。面部浅表肌肉腱膜系统在咀嚼区近端相对较厚,且与下方的筋膜附着紧密;而在咀嚼区远端则较薄,更易分离,所以迁移的几率更高。
也有“疯狂逃跑”的微球 - 有一名患者在中面部注射了 PDLLA,竟然一路迁移至了脖颈处(如下图左和中,红色箭头是结节)。采用的病灶内注射皮质类固醇的方法并未改善结节状况,反而导致了局部皮肤萎缩。多普勒超声显示皮下结节,但排除了淋巴结肿大的情况(下图右)。
那么,导致这种迁移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
为什么跑了?以及怎么办?
迁移现象可能通过多种机制引起,但较常见的原因出人意料的简单:注射水平和解剖知识较低。这也是为何大部分迁移的案例都发生在较早年的注射案例,而近年来的案例比较少见,因为注射医师们的水平不断在提升。
常见的操作失误有:
未将填充剂精确地注入目标区域,而无意中注射到相邻区域,这类肿胀和炎症可能不会立即出现,而是在几个月甚至几年后出现。
大量填充剂注入一个区域,填充剂溢出到相邻区域。肿胀、肿块或炎症可能在几个月到几年后出现,预防措施是使用较小的填充剂量和多次操作(比如上文中眼睑肿块案例)。
施加过度推注力:当推挤压力过大时,填充剂可能沿着最小阻力平面(沿着结缔组织平面、面部浅层肌腱膜系统、沿着血管或针迹)移动。这些平面或潜在空间可能作为通道,肿块或炎症可能在几个月到几年后出现。为了最小化填充剂沿着最小阻力平面迁移,医师应尽可能使用低体积和低压力填充剂注射,注射应缓慢进行,尽可能减小施加的压力。
按摩:不合适或过度的按摩也可能导致填充剂迁移。比如下图中右侧下眼睑(红框区)有肿块(类似眼袋),患者4年前仅在鼻唇沟区域注射过玻尿酸,注射后进行了大量按摩,通过注射0.3mL 透明质酸酶后,“眼袋”消失(下图右)。研究者认为,按摩的目的是塑性及操纵填充剂进入体积不足的区域,使其看起来更丰满,没有任何肿块。但过多的按摩可能将填充剂挤到相邻区域。这也仅仅是一种猜测,实际上玻尿酸的纵向迁移也和过度注射(FOS)有关,可以参考我们之前的推文(过度注射肿胀馒化的分析)。
肌肉活动:上文描述了填充剂特别是微球容易随着肌肉运动而迁移到相邻区域,开发者们就要考虑搭配更合适的粘性、拉伸性的凝胶,来强迫使得微球和凝胶停留在原有注射区域。在肌肉运动,如包括面部表情、咀嚼等的影响下,因此注射手术后应保持面部休息状态,避免过多的动态面部表情。
压力:外部挤压、撞击会导致内容物的迁移,应尽量避免侧睡、佩戴过紧的配饰(比如面罩、眼镜)。
重力:如上文所说,重力导致填充物纵向的迁移。有研究发现,部分填充剂(如PMMA)在10至15年的时间跨度内会逐渐向下移动。有患者在太阳穴、额头注射了 PMMA,注射的凝胶会迁移到了上眼睑、颧骨前额和下颌区域,如下图的结节(红框区),在过去16年中缓慢从颞窝(太阳穴)逐渐迁移至了眼角处。
淋巴扩散:上文中的迁移大部分还是局部的扩散,填充剂向颈面部区域的局部扩散是通过组织层面进行的。尽管填充剂通过淋巴系统迁移的机制尚不确定,但填充剂有可能通过吞噬作用和细胞运输,以及直接注入淋巴管的方式,从注射部位迁移到局部区域的淋巴结和身体更远端的部位。这类迁移通常发生在永久性的填充剂,如 PMMA、CaHA、硅胶等,在一项针对 57 例永久性填充剂迁移研究中,观察到有 34 名患者出现了填充剂从面部向颈部淋巴结的淋巴扩散性移位。
对于这类永久性填充剂,手术是首选治疗方法;对于HA填充剂,透明质酸酶在早期对HA填充剂的作用更快,在晚期反应中,使用多次和更高剂量的疗效更好;对于半永久性填充剂没有特定的药物治疗。PLLA最终会水解,但过程较为缓慢。CaHA可能需要视具体情况手术切除。(推荐阅读:羟基磷灰石安全性分析)
近期有学者描述了一种钕(Nd)-YAG激光应用,随后进行小手术以去除 PMMA 颗粒的疗法。该疗法避免了大手术,并且可应用于鼻和嘴唇等位置。激光能量通过一个300-600 μm钝头光纤在微型导管中释放。在手术过程中需控制皮肤温度以防止灼伤,激光破碎PMMA颗粒,随后通过带有负压的抽吸套管移除。
总体来说,微球“跑路”的发生率随着手术水平和知识的进步而逐渐降低,但医师和产品开发工程师需对此有一定认识,明确相应的病因、诊断和治疗管理。医师应该意识到填充剂迁移的潜在可能。随着接受医美填充剂注射的患者数量的增加,对于出现新肿块的患者,应该在鉴别诊断中考虑注射史,医师应详细询问患者医美方面的病史。
HEROSTEMLAB 汇融实验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