羟基磷灰石形状 - 被忽视的属性

文摘   科学   2024-09-28 13:32   上海  

汇融实验室作为羟基磷灰石生产者,通常我们会接到诸如“羟基磷灰石纯度”、“碎片残留”、“孔隙率”、“粒径分布”等询问,而极少有关于羟基磷灰石形状的深入考究,这可能是由于目前国内大部分羟基磷灰石植入产品(包含一些人工骨产品)都是以微球形式呈现的,大家默认微球就是最佳的选择。那么,为何再生类产品(包括 PCL、PLLA、PDLLA等)都是圆球形状,而不是方块、三角、椭圆之类的形态?


早该回答的问题

生物材料植入后的再生程度取决于植入物周围的微环境。免疫系统细胞(例如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等)是生物材料植入后的第一反应者,不同的植入物引发的免疫反应有所不同,例如植入壳聚糖可诱导树突状细胞(DC)的成熟,而琼脂糖则未观察到这种效果。除了成分,植入物颗粒的本身特性,如大小、形状和表面拓扑构造等,也可能在免疫介导中发挥一定的影响作用。
那么羟基磷灰石的形状、大小和表面构造是如何影响植入后的反应呢?
在既往的文章中我们已详细介绍了这种具有良好机械传导功能的生物材料,以及它在体内可能引发的免疫反应在本文中,我们将着重介绍羟基磷灰石大小和形状同植入体内后炎症反应的相关性

为了直观对比(如下图),这次研究共设计了5组羟基磷灰石颗粒,尺寸从小到大排列依次为:

S0.1平均大小为0.1μm的光滑球形颗粒;
N5平均大小为5μm的针状颗粒;
S20R20平均大小为20μm的表面光滑(S20)或粗糙多孔(R20)颗粒;
S100平均大小为100μm的不规则形状的光滑颗粒。


颗粒大小的影响

一般来说,纳米级材料与相同材料的微米级颗粒相比,具有更强的免疫刺激性当前,国际学术界关于纳米材料的安全性评价研究处于快速发展中,但均认为在含有纳米材料的医疗器械进入市场前,对其中所含纳米材料的安全性进行评估研究是必要的。纳米材料的特殊结构可突破传统的吸收途径和吸收方式,因此其在理化性质、药理学、毒理学、代谢动力学等方面可能表现出新的特性。
同时,在纳米医疗器械发展过程中,会涉及到具有功能各异、性状多样且种类繁多的不同种类纳米材料。这些纳米尺度的材料与生命体系相互作用,会产生特有的生物学效应及健康效应。纳米材料独特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性质为医疗器械获得突破性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同时也对其安全性评价带来了新的挑战。需要对该类产品安全有效性进行全面评估,科学地对其临床应用进行风险受益评价。
将各组羟基磷灰石颗粒与小鼠骨髓来源的树突状细胞(BMDC)共孵育24小时,如上图所示,共聚焦荧光显微镜图像,以可视化单个内化的颗粒。TRITC(红色)和DAPI(蓝色)分别为细胞膜和细胞核染色,结果提示除S100外,所有羟基磷灰石颗粒都能被DC有效内化。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图像也证实,BMDC能够内化(Internalize)相当数量的S0.1和N5颗粒,以及较低程度内化S20和R20颗粒。

本次试验在不同BMDC浓度中(0.2mg/mL - 1mg/mL),单独的羟基磷灰石颗粒或与Toll样受体(TLR)-4激动剂LPS(1ng/mL,用于诱导促炎细胞因子分泌)组合孵育,24小时后分析上清液中的IL-1β。结果表明,通过使用不同筛子将R20和S20颗粒分离成不同的尺寸,BMDC的促炎因子IL-1β在较小尺寸颗粒(1-6μm)中分泌最高,中等尺寸颗粒(15-20μm)适中,大于30μm的颗粒可以忽略不计( 如下图所示)。羟基磷灰石颗粒的大小决定了小鼠BMDC的促炎细胞因子生成。

Nadra等的研究也显示,颗粒大小是免疫激活的一个重要决定因素。小于1-2μm的羟基磷灰石晶体比6和14μm大小的粒子在培养的人类原代巨噬细胞中引起了更多的促炎因子释放。值得一提的是,本研究发现,基因敲除的(NLRP3−/−)小鼠的BMDC在用羟基磷灰石颗粒处理时未检测到IL-1β,提示羟基磷灰石通过激活NLRP3炎症小体,并引起促炎因子IL-1β分泌的机制。


颗粒形状的影响

在小鼠的骨髓来源的巨噬细胞(BMDM)中单独加入羟基磷灰石颗粒或在使用LPS(10ng·ml/L)预处理3小时后加入颗粒进行刺激。24小时后收集上清液,通过ELISA检测IL-1β分泌。结果表明,颗粒形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炎症反应。与球形颗粒相比,针状的颗粒具有更高的长宽比(AR),针状N5颗粒比球形对应物引发了更强的促炎反应(如下图所示)


既往研究表明,较高长宽比的颗粒更容易被吞噬。此外,针状N5颗粒在较高浓度下也导致了树突状细胞和巨噬细胞的存活率显著下降,这可能归因于颗粒的形状,因为一些研究报告称针状颗粒可刺穿细胞膜,导致毒性增加。这一点已在多种成分的针状颗粒中确定,包括羟基磷灰石、聚苯乙烯和金属银。在高N5浓度下观察到的细胞毒性效应也可能由于吞噬作用期间活性氧(ROS)的释放,这是吞噬细胞杀死微生物的一种机制。

Baranov等的综述中指出,针状粒子通过炎症体的激活取决于ROS的产生和组织蛋白酶B,尽管这一过程的确切机制尚不清楚,但它可能与吞噬作用受挫,以及ROS和溶解酶在细胞外环境中的泄漏有关。与针状粒子类似,具有高曲率的不规则形状粒子也可以诱导炎症体。

当颗粒大小与形状并排比较时,1-6μm范围内的针状颗粒比它们的球形对应物分泌了显著更高浓度的促炎细胞因子IL-1β(如下图)。这明确证实了羟基磷灰石颗粒大小和形态与炎症细胞因子产生的强烈相关性。值得注意的是,我们没有观察到两种测试的表面拓扑(表面光滑的S20和表面粗糙的R20)在IL-1β分泌程度上的任何差异,这表明与表面拓扑相比,大小在决定促炎反应方面起着更大的作用。一些志愿者在面部注射粗糙微球后也反馈红肿率更高,我们认为可能是和粗糙微球的一些表面颗粒脱落导致的炎性有关。

研究还发现,针状羟基磷灰石颗粒在腹腔注射后比其球形对应物诱导显著更高的炎症反应。我们将小鼠单独注射PBS或与每组羟基磷灰石颗粒1mg的组合。24小时后,处死小鼠并收集腹腔渗出细胞,使用流式细胞仪进行分析。

如下图所示,注射PBS的小鼠表现出大量驻留腹腔巨噬细胞,中等数量的肥大细胞和少量单核细胞、中性粒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注射后24小时,与用PBS处理的小鼠相比,所有配方注射的小鼠驻留巨噬细胞总数显著减少。与驻留巨噬细胞的耗竭相反,我们观察到用N5颗粒处理的小鼠腹腔中显著招募了中性粒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尽管R20和S0.1颗粒引起了一些细胞招募,但这种效应并不显著,表明在体内,羟基磷灰石颗粒形状在决定免疫细胞浸润程度中起着关键作用。

综合上述结果,我们发现:

  • 纳米级与微米级羟基磷灰石颗粒相比,具有更强的免疫刺激性;

  • 小针状羟基磷灰石颗粒引发了最大的炎症反应,而相似大小的球形颗粒或较大颗粒,触发的反应有限;

  • 小鼠模型的体内研究证明,较小的针状颗粒增加了免疫细胞的招募,并推动了持续的促炎反应;

  • 未观察到测试的两种表面拓扑(即表面光滑的S20和表面粗糙多孔的R20)在促炎因子IL-1β分泌上的任何差异;

  •   羟基磷灰石颗粒以NLRP3依赖性方式促使IL-1β的分泌;

  • 不规则的大颗粒与圆润的球型小颗粒在引发炎性上,没有太大差异性。

羟基磷灰石颗粒的形态特性决定了免疫细胞的招募和随后的炎症反应。以上这些发现提示我们,在将羟基磷灰石作为生物材料植入体内前,应该深入思考羟基磷灰石颗粒的大小和形状,减少或避免不期待发生的免疫反应,或者提升由于炎性引起的胶原再生。
此外,本文更多强调针状晶体羟基磷灰石(Needle-like)相较于圆形的材料会有更高的炎性反应,但并没有完全解释颗粒圆润度与炎性的关系,是否最完美的圆形其炎性就是最低的?椭圆和圆形相比,谁的炎性更低呢?由于影响炎性的因素很多,我们需要逐个排除干扰因素,才能获得最终的理论。之后我们会持续更新关于羟基磷灰石形状与炎性的关系。
请持续关注Herostem Lab汇融实验室及其下属单位BETAGENE Genetic贝融生物的研发进展。


HEROSTEMLAB 汇融实验室

上海汇融细胞科技有限公司(HEROSTEM® LAB,汇融实验室®位于上海·外高桥自贸壹号生物园,我们于 2012 年成立,致力于细胞与基因工程技术在生命科学与生物美容领域的创新与探索。我们的产品包括了层析填料、工业级生物试剂、医疗美容产品的材料以及制剂品。HEROSTEM®LAB汇融实验室®的重组蛋白工厂已于 2022 年正式投入GMP运营,并获得ISO9001与ISO13485的认证。 
更多信息,请查看我们的官网:www.herostem.com.cn

Herostem汇融实验室
汇融科技 - 专注于生命科学、细胞技术研发、生物美容及临床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