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系统疾病伴发抑郁焦虑、睡眠障碍诊疗进展

文摘   2024-11-26 19:08   重庆  

神经系统疾病伴发忧郁


30%的神经系统疾病患者伴有抑郁,伴发抑郁的常见神经系统疾病包括卒中、帕金森病(PD)、痴呆、癫痫等。

 
(一)卒中后抑郁(PSD)

发病机制:PSD与额纹状体和额边缘系统中灰质和白质的结构改变相关;PSD还与影响背侧前扣带回皮质、膝下扣带回、基底神经节、丘脑和杏仁核的梗死相关;PSD患者存在单胺能神经环路、下丘脑-垂体-肾上腺(HPA)轴、前额-皮质下回路以及谷氨酸能神经通路功能异常。

抑郁障碍对卒中预后存在多方面影响:增加烟草、酒精物质滥用风险,增加血压、血糖控制难度,增加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增加卒中再发风险;恶化患者病后心境状态,阻碍患者回归社会生活;增加认知障碍发生率,降低躯体活动主动性,影响康复质量;增加患者自残/自杀率,直接导致患者死亡。

(二)PD伴抑郁
研究发现,PD伴发抑郁患者颞叶和额叶、扣带回前部、杏仁核和小脑白质皮质体积减小和/或厚度减薄。PD伴发抑郁显著影响生活质量。


(三)痴呆伴发抑郁

目前,关于抑郁症和轻度认知障碍(MCI)之间的因果关系的假说,可概括为4条:抑郁后果(如皮质醇升高及其对大脑的影响)可能导致认知能力下降;由于个体认知功能减退导致的抑郁症可能是MCI的早期结果;其他疾病,如心血管疾病可能会导致抑郁和认知症状;由于抗胆碱能作用,抗抑郁药可能会加剧认知能力的下降。

抑郁可增加痴呆疾病进展速度,包括抑郁的痴呆精神行为症状(BPSD)可给痴呆患者及照料者带来沉重疾病负担。

(四)癫痫伴发抑郁

癫痫伴发抑郁相关机制

1. 神经活性递质的改变:(1)5-羟色胺(5-HT)、去甲肾上腺素(NE)和多巴胺(DA)等单胺类神经递质的生成、释放、灭活以及其受体功能异常均可引起神经元高度同步化异常放电,而诱发癫痫;(2)抑郁症的单胺能理论被认为是其主要原因,为癫痫共病抑郁症的神经递质共同机制之一。

2. HPA轴调节异常:(1)癫痫患者的海马体中IL-1β信号过度激活,从而导致HPA轴的兴奋,类固醇增加;(2)类固醇增加会降低5-HT受体的结合力,导致抑郁发生;(3)癫痫影响HPA通路,可能存在轻微的生长激素缺乏,和抑郁发生相关。

3. 炎症反应:慢性应激可通过5-HT转运体减少和5-HT1A受体的敏感性降低而导致抑郁。

4. 神经影像学改变:(1)癫痫等慢性应激所导致的神经精神障碍可能与前额叶(PFC)的功能连接异常相关;(2)颞叶癫痫抑郁症状的产生可能与蛋白质(WM)的完整性有一定相关性。

有研究显示,在一般人群中儿童和青少年抑郁症的患病率为2%~9%,而癫痫患儿精神障碍的患病率为21%~60%。癫痫患者伴发焦虑、抑郁可影响其生活质量、学习能力、心理发育,且会有自杀倾向。


神经系统疾病伴发睡眠障碍


神经系统疾病相关睡眠障碍发病率最高可达90%。神经系统疾病伴发睡眠障碍的常见类型包括:失眠、日间思睡(EDS)、快速眼动睡眠期行为障碍(RBD)、昼夜节律失调性睡眠-觉醒障碍(CRSWDs)、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SA)。

(一)卒中伴睡眠障碍

1. 卒中损伤脑内睡眠调节相关结构,导致睡眠效率减低,睡眠-觉醒周期异常。

2. 卒中损伤部位及严重程度对于睡眠障碍有影响。


3. 丘脑、下丘脑、基底节、脑干网状结构、额叶底部、眶叶皮质等解剖结构与睡眠相关,卒中发生在这些解剖部位更易引发睡眠障碍。

(二)PD伴睡眠障碍

PD患者伴有睡眠障碍发病因素

1. PD失眠:(1)药物因素:如司来吉兰;(2)导致患者睡眠相关因素:女性、PD病程、抑郁、焦虑;(3)相关机制:睡眠-觉醒调节障碍(脑干上部和中脑下部损伤)、觉醒系统障碍。

2. PD EDS:睡眠-觉醒调节改变、DA治疗的不良反应、夜间睡眠质量差、遗传因素、男性、病程、疾病分期、低钙素水平、苯二氮卓类药物、自主神经功能障碍、抑郁。

3. PD RBD:快速眼动睡眠(REM)中运动发生器下降、大细胞网状结构兴奋性下降、脚桥核降低、脑桥网状结构降低、黑质纹状体多巴胺转运蛋白降低。

(三)阿尔茨海默病(AD)伴睡眠障碍

AD合并睡眠障碍发病机制包括:非特异性Aβ病理性沉积,视交叉上核的病理性蛋白沉积,与生物节律有关的激素分泌紊乱,Orexins系统失调,松果体区褪黑素及其受体的改变。


(四)癫痫伴睡眠障碍


儿童癫痫共患睡眠障碍的评估:(1)临床病史及体格检查;(2)睡眠日记;(3)问卷或量表评估(简明婴幼儿睡眠问卷、小熊睡眠筛查问卷、儿童睡眠习惯问卷、睡眠记录仪等);(4)视频脑电图(VEEG);(5)多导睡眠监测(PSG);(6)MRI检查。

成人癫痫共患睡眠障碍的评估:(1)病史;(2)睡醒节律;(3)夜间症状;(4)日间活动和功能;(5)问卷或量表评估(PSQI、ISI等);(6)客观测评工具(PSG、MSLT、MWT、SIT);(7)MRI检查;(8)神经心理学评估。


抑郁与睡眠障碍共病


临床上,抑郁症患者的睡眠障碍更为常见。分析表明,发作间期双相情感障碍成人患者在大多数变量上比正常对照组差。

卒中后焦虑抑郁患者睡眠质量较差。研究表明,无焦虑抑郁组PSQI总分及各因子得分均显著低于焦虑抑郁组;单纯焦虑组主观睡眠、睡眠潜伏、睡眠持续性、睡眠效率、白天功能紊乱及PSQI总分亦显著低于焦虑抑郁组;单纯抑郁组睡眠潜伏、睡眠持续性、白天功能紊乱及PSQI总分也显著低于焦虑抑郁组。

抑郁/焦虑组与无抑郁/焦虑组PD患者中,抑郁/焦虑组患者睡眠障碍的发生率为95%,无抑郁/焦虑组患者睡眠障碍的发生率为0,两组存在统计学差异。


诊疗思路


(一)早期识别、及时干预
1. 卒中伴抑郁和睡眠障碍干预原则

卒中伴抑郁的干预:综合运用心理治疗、治疗和康复训练等多种治疗手段;遵循个体化治疗、考虑风险因素及患者(家属)意愿、监控和评估治疗的依从性、疗效、不良反应及症状复发的可能性。

卒中伴睡眠障碍:首先强调积极进行卒中的规范化治疗、规范评估SSD并有效处理。

2. PD伴抑郁和睡眠障碍干预原则

PD伴抑郁的干预:优化的多巴胺能治疗以尽可能控制症状;首选具有抗抑郁作用的抗PD药物如DA;认知行为治疗;抗抑郁、焦虑药物治疗。

PD伴睡眠障碍:首先要排除可能影响夜间睡眠的抗PD药物,如司来吉兰和金刚烷胺都可能导致失眠;若与患者的夜间运动症状有关,加用原有药物剂量;如果患者在每次服药后出现嗜睡,适当减小剂量;如果PD中的失眠不是医源性的,也不是由于PD的运动并发症,应考虑认知行为治疗。

3. 痴呆与癫痫伴抑郁和睡眠障碍干预原则

痴呆伴抑郁和睡眠障碍的干预:先要排除或治疗导致可能抑郁和睡眠障碍的原因;开始治疗时应首先考虑非药物干预方法;治疗应选择不良反应小的药物,小剂量开始,缓慢增加剂量,随时观察药物的不良反应,尽量维持最低有效治疗剂量;定期评估药物疗效及身体健康状况,适时调整药物治疗方案,避免不适当的长期用药。

癫痫伴抑郁睡眠障碍的干预:控制癫痫发作,改善抑郁症状,改善睡眠质量。

(二)药物的选择及安全使用

1. 神经系统疾病伴发抑郁和睡眠障碍的主要推荐药物:(1)抗抑郁药物:SSRI类药物、SNRI类药物、NaSSA类药物、褪黑素受体激动剂、TCA类等;(2)睡眠障碍药物治疗:褪黑素受体激动剂、食欲素受体拮抗剂、苯二氮卓类药物、抗抑郁药物。

2. 神经系统疾病伴发抑郁睡眠障碍药物治疗需注意问题:(1)先选择非药物治疗;(2)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选择对抑郁或睡眠障碍影响小的药物;(3)慎用影响胆碱能神经系统的抗抑郁药物,避免加重认知功能障碍;(4)注意药物的相互作用。

3. 神经系统疾病伴发抑郁睡眠障碍非药物治疗:(1)抑郁:rTMS、活动训练、照料者教育;EDS:高压氧治疗、康复训练;(2)RBD:优化卧室环境,减少伤害风险,治疗同时存在的其他类型睡眠障碍;(3)CRSWD:光疗、声疗、运动功能训练、疼痛刺激。

排版:游   春

初审:孙雪婷

复审:万承群

终审:蔡志友


重庆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
探讨神经疾病救治;推广神经疾病的预防、治疗、康复、护理等科普知识;促进神经科学科建设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