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明延寿大师与禅净双修

文摘   2024-09-23 07:00   浙江  

永明延寿大师,五代时著名僧人。大师俗姓王,浙江钱塘人。自幼对佛教有缘,年三十随龙册寺翠岩法师出家为僧。后到天台山天柱峰参访法眼宗的嫡传德韶,有所觉悟。宋建隆元年受到吴越忠懿王钱俶的邀请,复兴灵隐寺,第二年驻永明寺直至灭度。大师一生著述甚多,有《宗镜录》一百卷、《万善同归集》三卷以及《神栖安养赋》等六十余部。大师以一心为宗,倡万善奉行,最后归心净土,被后人尊为净土宗的六祖。

▲永明延寿

净土宗在善导大师的弘传下,“称名念佛”“往生净土”的主张深入僧俗,一时蔚为大观。但是,净土宗的这一主张却遭到了禅宗的极力反对,一时间两宗势同水火。后永明延寿大师出世,其以法眼宗第三代嫡嗣的身份,力主净土。永明延寿大师倾心净土,是禅宗发展历史上的一件大事,也是净土宗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事件,它标志着禅净融合时代的来临。


关于永明延寿大师的净土信仰的原因,历史的记载颇具戏剧性。据《乐邦文类》载:“因思夙有二愿:一愿终身常诵法华,二愿毕生广利群品。忆此二愿,复乐禅寂进退迟疑,莫能自决。遂上智者禅院作二阄:一曰一心禅定阄,二曰诵经万善庄严净土阄。冥心自期曰:‘傥于此二途,有一功行必成者,须七返拈着为证。’遂精祷佛祖,信手拈之,乃至七度,并得诵经万善生净土阄。由此一意,专修净业。”事实上,这种说法并不完全符合事实,但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永明大师归心净土代表了一种时代的思潮。永明之前,中国佛教史上发生了最严重的一次灭佛事件,那就是唐武宗的会昌灭佛。会昌灭佛造成的影响非常大,几乎是毁灭性的。灭佛之后,佛教遭到了很大的损失,一些重要的经典没有了,一些著名的高僧灭度了,佛教发展的外部环境也变化了。于是简单易行的净土和禅宗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佛教也开始走向民间。

永明延寿大师的净土信仰是为了对治禅宗的弊病而非否定禅宗的参禅,因此,其净土信仰表现为典型的禅净双修。


首先,永明延寿大师以禅宗的立场主张唯心净土。“唯心净土”的思想本来是禅宗反驳净土宗弥陀净土的一贯武器,但在永明延寿大师这里,“唯心净土”反而成了其论证禅净不二的良方。在《万善同归集》中,永明自问:“唯心净土,周遍十方,何得托质莲台寄形安养而兴取舍之念?”意思是既然净土以心为准,那为什么还要承认西方的极乐净土呢?对此,永明的回答是:“唯心佛土者,了心方生。如来不思议境界经云:三世一切诸佛,皆无所有,唯依自心。菩萨若能了知诸佛及一切法皆唯心量,得随顺忍,或入初地,舍身速生妙喜世界,或生极乐净佛土中。故知识心方生唯心净土,着境只堕所缘境中。既明因果无差,乃知心外无法。又平等之门,无生之旨,虽即仰教生信,其乃力量未充,观浅心浮,境强习重,须生佛国以仗胜缘,忍力易成速行菩萨道。”这就是说,诸佛乃至一切外在的世界,无非是人的一心显现。因此,要达到唯心净土,就需要明了自己的心,也就是使自性清净心逐步开显,净土也就逐渐显现。只不过由于众生的根机低劣,需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以得到阿弥陀佛的帮助。关于这一点,永明在其《宗镜录》中也有说明:“天台《净名疏》云,随成就众生则佛土净。随佛土净则说法净,随说法净则智慧净,随智慧净则其心净,随其心净则一切功德净,是故宝积,菩萨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者,观心性本净,犹如虚空,即是性净之境,境即国也,观觉悟此心,名之为佛,初观名因,观成名果。若论自行,即是心王无染,若论化他,即是心数解脱。”这是永明引用天台宗的观点,进一步说明其“唯心净土”的含义。总之,永明关于“唯心净土”的观点并没有突破以往禅宗、天台、华严等义学传统。


其次,永明延寿大师也承认弥陀净土。如果永明只是单纯的主张唯心净土,那他无论如何是不能成为净土宗的六祖。永明之所以成为六祖,当然在于他对弥陀净土的推崇。


净土宗的弥陀净土的重要特征是称名念佛,这也是禅宗极力反对的。因此当时有人问:“经云,观身实相,观佛亦然。一念不生,天真顿朗。何得唱他佛号,广诵馀经?”对此,永明的回答是:“夫声为众义之府,言皆解脱之门。一切趣声,声为法界。经云,一一诸法中,皆含一切法。故知一言音中包罗无外,十界具足三谛理圆。……且如课念尊号,教有明文。唱一声而罪灭尘沙,具十念而形栖净土。拯危拔难,殄障消冤,非但一期暂拔苦津,托此因缘终投觉海。”接着永明广引经论,证明称颂佛名的诸种功德。


与其他主张“唯心净土”的大师不同,永明延寿大师并不否定弥陀净土的实在性。“问:‘即心是佛,何须外求?若认他尘,自法即隐。’答:‘诸佛法门,亦不一向,皆有自力他力自相共相。十玄门之该摄,六相义之融通,随缘似分。约性常合,从心现境,境即是心。摄所归能,他即是自。……夫因缘之道,进修之门,皆众缘所成,无一独立。若自力充备,即不假缘。若自力未堪,须凭他势。譬如世间之人在官难中,若自无力得脱,须假有力之人救拔。又如牵拽重物,自力不任,须假众它之力,方能移动。但可内量实德。终不以自妨人。’”永明认为,是否外求要看自己的本领,如果自己有足够的本领,当然不必外求,如果自己内力不济,就需要外求。永明延寿大师认为佛教的发展已经进入末法时期,众生根机都很低劣,如果没有外力也就是阿弥陀佛的救助,终生是不能得救的。“我末法时中,亿亿众生,起行修道,未有一得者。当今末法,现是五浊恶世,唯有净土一门,可通入路。当知自行难圆,他力易就。如劣士附轮王之势,飞游四天。凡质假仙药之功,升腾三岛。实为易行之道,疾得相应。慈旨叮咛,须铭肌骨。”


另外,净土宗的“十念往生”也广受非议,永明延寿大师却表示认同。“十念往生”是《观无量寿经》中所提出的众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三辈九品中的下品下生,经中言:“或有众生作不善业五逆十恶,具诸不善。如此愚人以恶业故,应堕恶道经历多劫受苦无穷。如此愚人临命终时,遇善知识种种安慰为说妙法教令念佛。彼人苦逼不遑念佛,善友告言:汝若不能念彼佛者,应称归命无量寿佛,如是至心令声不绝,具足十念称南无阿弥陀佛。称佛名故,于念念中,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命终之时见金莲花犹如日轮住其人前,如一念顷即得往生极乐世界。”五逆十恶可以说佛教中的罪大恶极,连这种人只要临终念佛就能够往生,确实让人很难理解。因此,这种观点遭到了很多人的反对。永明延寿大师则不同流俗,赞成十念往生。他解释说:“问:‘一生习恶积累因深,如何临终十念顿遣。’答:‘那先经云:国王问那先沙门言,人在世间作恶至百岁,临终时念佛,死后得生佛国,我不信是语。那先言。如持百枚大石置船上,因船故不没。人虽有本恶,一时念佛不入泥犁中。其小石没者,如人作恶不知念佛,便入泥犁中。又智论问云,临死时少许时心,云何能胜终身行力。答是心虽时顷少,而心力猛利如火如毒虽少能作大事。是垂死时心,决定勇健故,胜百岁行力。’”


由上可见,永明延寿大师的净土信仰非常坚定,绝非权宜之计。这一点,在大师的《神栖安养赋》中表露无遗,“弥陀宝刹,安养嘉名。处报土而极乐,于十方而最清。二八观门,修定意而冥住;四十大愿,运散心而化生。而乃毕生受持,一生归命。仙人乘云而听法,空界作呗而赞咏。紫金台上,身登而本愿非虚,白玉毫中,神化而一生自庆。……地域消沉,湛尔而怖心全息;天华飞引,俄然而化佛迎之。慧眼明心,香炉堕手,应谶而莲花不萎,得记而宝林飞久。奇哉,佛力难思,古今未有。”

▲永明墓塔

永明延寿大师以禅宗法眼宗第三代嫡嗣的身份弘扬净土,对于改变禅宗对于净土念佛的观念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净土宗对于永明延寿大师很推崇,以至于他被后人尊为净土宗的六祖。特别是永明大师关于四料简的解读更成为日后中国佛教发展的纲领。所谓四料简,传说是永明延寿大师为了弘扬净土而提出来的。它的具体内容是:“有禅有净土,犹如戴角虎,现世为人师,来生作佛祖;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若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有禅无净土,十人九蹉路,阴境若现前,瞥尔随他去。无禅无净土,铁床并铜柱,万劫与千生,没个人依怙。”在这里,永明将禅宗的参禅和净土宗的念佛进行比较,提出四种可能的情形。第一种,既参禅又念佛的行人,是最高明的,今世能够作人师,将来能够成为佛祖。第二种,只修净土宗的念佛法门,不事参禅的行人,将来也能够往生极乐世界,并最终开悟第三种,单纯参禅而不念佛的行人,大多会误入歧途,前景不妙。第四种,既不参禅也不念佛的行人,永明认为只有一种下地狱、接受各种煎熬的前途。从这四种情形看,永明的倾向性是非常明显的,那就是推崇净土念佛法门、贬抑禅宗的参禅法门。事实上,这并不意味着永明对禅宗的抛弃,恰恰相反,他是要用净土的思想拯救禅宗。禅宗的特点在于自力修行,净土宗的特征在于他力拯救。禅宗按照自力的模式走下去,必然是各行其是、败相丛生。净土宗按照他力的方向延续,必然导致单纯信仰的出现,导致佛教理性的丧失。事实上,这种征兆已经出现。永明延寿大师出世,将净土宗的念佛理念纳入到禅宗的修行体系中,等于在自力的基础上纳入了他力的因素,这就纠正了禅宗散漫不一、行将解构的危机;以禅宗的参禅纳入到净土宗的念佛修行体系,等于在他力的基础上纳入自力,改变了净土宗偏重信仰的一面。应该说,中国的净土宗之所以能够保持目前的局面,而没有发展到日本的本愿法门的地步,与永明延寿大师的贡献是分不开的。


编辑 | 吴义全  刘俊萍

-文章来源-

《杭州佛教研究(2014年卷)》





             

 往期精彩内容 

观潮祭祀“九皇斗”

唐诗中的钱塘江潮

杭城的赏月胜地——月岩


杭州文史
人文杭州的展示窗口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