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堂实录 | 笔笔丹青绘瓷韵

文摘   2024-08-30 07:00   浙江  

瓷器,这个独属于中国的原创文明,当它跨越千年沧桑岁月来到宋朝,是宋人进一步赋予了它雅的品质。

中国宋代绘画文献,不仅是极其珍贵的文物艺术品,也是非常难得的物象文献资料,以追求写实为特点的宋画,让我们可以真切地看到当时的社会风貌。“烧香,点茶,挂画,插花,四般闲事,不宜累家”,宋人四雅就在宋人的日常生活里,并且,在四雅中处处可见瓷器的身影。


《文会图》煨火备茶

汤瓶流嘴圆小尖利

宋代绘画中有不少茶事和酒事的描绘,经常出现在文人雅集、文会场景中。


《文会图》描绘了一幅宋代文人的聚会场景,与徽宗的另一幅《十八学士图》和宋代佚名《春宴图》画面极其相似,这近乎是现存宋画中陈列瓷器最多的绘画作品,直观形象地表述了宋人饮酒与品茶所用器具的不同。

▲北宋 赵佶《文会图》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文会图》中,九文士围案而坐,案上颇有仪式感地摆放着碗筷、盘碟、插花以及琳琅满目的瓜果。文士面前和案上摆放的正是宋代典型的酒器——台盏以及与之配套使用的酒注。


南宋《演繁露》有载,台盏是酒具的专名;《辽史·礼志》曾写道,“皇后生辰仪”中大臣“执台盏进酒,皇帝、皇后受盏”,则形象地告诉我们台盏的使用方法。


看画中情景,文士们应该已酒过三巡,推杯换盏,正准备啜茶品茗。大案不远处便是一处备茶场景:茶桌下置有一白釉梅瓶,茶桌上有数只青白釉茶盏和与之配套使用的黑漆盏托,避免“盏热烫指”。在宋朝,盏托多为木制,大概取其隔热与轻便。盏托施以大漆,且常以红黑二色。宋朝点茶多用白釉瓷、青白釉瓷、青釉盏等,斗茶时则最爱建窑黑釉瓷盏。

▲北宋 青白瓷台盏 海宁市博物馆藏

▲南宋 建窑茶盏及漆盏托 日本静嘉堂文库美术馆藏

再细细看来,桌前,有一侍者正手持长柄茶匙从茶罐中舀取茶末放置茶盏中;炉上煨火煮水的汤瓶亦可曰“执壶”,以汤瓶注盏,可直接点茶。为便于点茶,汤瓶流嘴“圆小尖利”,这是宋朝汤瓶的重要特点。画中侍者所执的汤瓶,造型大腹小口,执与流在瓶腹肩部,较峻削、呈弧形、曲度较大,实用性很好。这个局部的描绘展示了宋朝当时流行之“点茶”的备茶片段。


所谓点茶即是把茶末倒入茶盏中调成膏状,然后使用汤瓶多次轻点沸水调茶,这一过程是为“点”。南宋周季常、林庭珪合绘的《五百罗汉图之碶茶》,则更清晰地展示了击拂点茶的场景,图中的黑瓷,应是建盏无疑。

▲南宋 周季常、林庭珪合绘《五百罗汉图之碶茶》 日本京都大德寺藏


《斗浆图》热闹斗茶

茶瓶敞口长嘴大提把式

欣赏过了文人和僧侣的品茗场景,再来看看宋代老百姓又是如何斗茶的。这幅南宋《斗浆图》,生动再现了宋代街头的小贩休息时斗茶的热闹场景,让观者如临其境。

▲南宋 《斗浆图》 无款 黑龙江省博物馆藏

斗浆就是斗茶,画中六位斗茶者,头扎皂色裹巾,着齐膝的襦袄衫,下着白裤。其中三人脚穿草鞋,一人脚穿蓝色布鞋,还有一老者赤脚,是宋代“诸行百户,衣装各有本色,不敢越外”中的小街商服饰。


画中人物的腰间系有带子,还有两人将雨伞挂置带上。其中一位正提起茶瓶倒茶,两眼注视着手中的茶碗。一旁,两位品茶人,神情生动逼真。其中一位壮年男子,曲眉丰额,饮茶姿势十分豪爽;另一老者端茶盏于嘴边,似在细细品味。旁边两位宋人手提茶瓶、茶盏,似乎正在交流着什么。还有一位面容慈祥的老者,左手提着茶瓶,右手正在夹炭理火。


六人面前各摆放一套斗茶器具,茶瓶为敞口,长嘴,大提把式。茶瓶、茶盏放置在精美的竹篾提器中,旁边还有用竹编织的精巧容器用来装木炭,这些器具、茶瓶、茶碗等都是典型的宋代器物。


“竹涧”“松荫”“秋窗”

香炉各有意境

宋人喜“燕居焚香”。诗人杨万里“起来洗面更焚香”,陆游在初夏时分,“床有蒲团坐负墙,室无童子自烧香”。宋人焚香时常借用雅致的瓷质香具,将焚香做到了极致。


宋代流行的瓷香炉,以青瓷、白瓷和青白瓷为主,其中一些造型由商周时期的青铜器演变而来,主要有鬲式炉、鼎式炉、樽式炉、簋式炉等,多为三足造型,以素雅简约为美。

▲南宋 龙泉窑鬲式炉 日本根津美术馆藏

杨万里还写有一首著名的《烧香七言》:“琢瓷作鼎碧於水,削银为叶轻如纸。不文不武火力匀,闭阁下帘风不起……”这一句“琢瓷作鼎碧於水”,自然让人联想到具有碧玉般釉质的龙泉青瓷香炉。


宋代流行的烧香,跟我们现在的焚香有些不一样。先要将香料研磨成粉,加入蜂蜜,调成小丸,风干,宋人叫做“合香”。香炉内先放用茄子秸烧成的灰,灰中浅埋透烧过的香炭饼,炭饼上放银或玉(云母)质隔火,宋代隔火多用银,称为银叶。叶上置合香,叶下的热量,使香味舒缓地散发,文人就在这香气氤氲的氛围里读书、品茗,弹琴。


《竹涧焚香图》中,一位文人雅士盘腿静坐于临溪山石之上,旁有一簋式炉造型的香炉,香烟缭绕,一侍童立后,执杆搔首,神态绝妙。淡淡笔墨中,清香自现。正所谓“山不厌高,有人则灵;涧不厌小,有香则名。”

▲南宋 佚名《竹涧焚香图》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竹涧焚香图》 局部

《松荫鸣琴图》中,一位琴人于松荫之下抚琴,知音共赏,琴旁的香几上放置鼎式香炉,袅袅青烟更增添一份高雅的情趣和意境。

▲南宋 刘松年《松荫鸣琴图》 美国克里夫美术馆藏

再看《秋窗读易图》,水畔松岩之间,主人筑雅致小院而居,茅门、柴篱,开敞的客厅有屏风、鼓凳,书童在门口侍立,宽袍束髻的文士在敞开的窗前眼望溪山、展卷沉思,面前的桌案上既有打开的书页,也有摞着的书册,香炉和香盒也清晰可辨。

▲南宋 刘松年《秋窗读易图》局部 辽宁省博物馆藏

这几幅图中的香炉材质虽难辨别,但在宋代瓷质香具中都能见到相似的造型。

胆瓶 玉壶春瓶 花觚

花事的一半是花器

瓶花早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就已在我国出现,不过那时主要用作礼佛时的香花供养。到了宋代,插花已成为一项日常而大众化的生活方式,上至宫廷贵族,下至平民百姓都极爱插花。


南宋《西湖老人繁胜录》中记载,“初一日,城内外家家供养,都插菖蒲、石榴、蜀葵花、栀子花之类”。彼时的宫廷画家也创作了为数不少的清供画作,画中形态各异、大小不一的宋瓷花瓶,生动还原了宋人爱花的种种场景,也反映着时人的审美情趣。

▲宋 佚名《胆瓶秋卉图》 故宫博物院藏

这幅勾画纤细、设色淡雅的《胆瓶秋卉图》,据传出自一位女性画家之手,画中描绘一只胆瓶置于四方镂空的瓶架之中,瓶内插有数支粉色菊花。画上有宋宁宗赵扩所题诗句:“秋风融日满东篱,万叠轻红簇翠枝。若使芳姿同众色,无人知是小春时”。


花瓶在使用时一般都配有器座或瓶架,以起到稳定作用。有人从花瓶造型以及与菊叶同色判断,此胆瓶有可能是汝窑青瓷。

▲南宋 马公显《药山李翱问答图》日本京都南禅寺藏

《药山李翱问答图》是宋人笔下的唐人禅宗故事:

李翱为朗州刺史时,访药山禅师,禅师正于松下阅经。


李问:“什么是道?”


禅师向上一指,向下一指,问:“懂吗?”


李翱答曰:“不懂。”


药山禅师解释道:“云在青天水在瓶。”


李闻之,茅塞顿开,原来道就在青天的云上,瓶里的水中,在宇宙间的万事万物之中。他当即提笔赋诗一首:“练得身形似鹤形,千株松下两函经;吾来问道无馀说,云在青天水在瓶。”下山后随即解甲归田,从此足不出户隐居山林,过起了闲云野鹤的生活。

药山禅师石桌上放置的经函与瓶梅,梅枝倒挂,为画面增添了几许禅意。此瓶式亦为胆瓶,也是宋人钟爱的花瓶样式,定窑、汝窑、官窑、龙泉窑等都有制作。

▲宋代 《五百罗汉像之阿弥陀佛画像供养》 日本京都大德寺藏

《五百罗汉像之阿弥陀佛画像供养》图中,两位侍从正手捧插满荷花的白色玉壶春瓶小心翼翼前去供奉。玉壶春是宋代陈设瓷中的经典,从形制上看实为胆瓶的放大版,常被作为分酒器使用,此图可作为插花功能的实例。北宋曹组《临江仙》“青琐窗深红兽暖,灯前共倒金尊。数枝梅浸玉壶春。”亦是用作插花的例证。

▲宋 《瑶台步月图》 故宫博物院藏

宋代花瓶造型和香具一样,也有许多模仿三代铜器制作。如《瑶台步月图》中出现的花觚,其材质有可能就是铜质的,但也不排除瓷器的可能,因为觚在南宋官窑和南宋龙泉窑青瓷中属常见器型。

▲南宋官窑觚 郊坛下窑址发掘出土修复 南宋官窑博物馆藏

瓷器,这个独属于中国的原创文明,当它跨越千年沧桑岁月来到宋朝,是宋人进一步赋予了它雅的品质。就如同这些宋画里所描绘的,宋人的日常里少不了香、花和茶,而瓷器作为载体,与之互为依存,相互成就,为我们展现出宋人风雅生活的种种具象。


如今,宋代已不只是一个朝代的名称,还演变成了一个独特的美学符号。其中,最能代表当时审美风度的宋画和宋瓷,都对后世影响深远,它们精致而富有内涵,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在宋代发展到高峰的一个体现。



编辑 | 张雪燕

 往期精彩内容 

梅城的商帮与会馆

白居易栽培牡丹 罗昭谏大发诗兴

新书推荐 | 陈志坚:《长安望——唐人命运与唐朝兴衰》


杭州文史
人文杭州的展示窗口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