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梆子名家张惠云的去世,是梆子的损失也是戏曲的损失

文摘   曲艺   2024-10-10 09:29   河北  

张惠云演《陈三两》

2021年6月28日,王派传人,京剧表演艺术家刘秀荣老师,在北京逝世,享年86岁。没过几天,梨园界又传噩耗,河北梆子大家张惠云也走了。

张惠云(1941.3.——2021.7.)河北高阳人,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国家一级演员,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河北梆子张派创始人,2021年7月5日去世,享年82岁。

河北梆子大家张惠云

张惠云老师七岁学艺,随母张凤仙学习青衣、闺门旦,后来又随河北梆子名旦刘香玉系统学习河北梆子。

她八岁正式登台,开始了她这一生的舞台实践。十岁时随母亲参加了冀中九分区剧社,学习的剧目有:京剧的《拾玉镯》、《宇宙锋》、《打焦赞》等戏,还学了评剧的《打狗功夫》、《小姑贤》、《王少安赶船》等剧目。

十四岁,她加入河北定县梆子团,学演了《王宝钏》、《秦香莲》、《王春娥》、《蝴蝶杯》、《断桥》、《拣柴》等看家戏,别瞧她那时候的年纪小,但因为演得好受欢迎,所以,在梆子剧团里成为主演,挑起了大梁。

她一生主演过无数剧目,早年还常演京剧,评戏,河北梆子,后来主要以演出河北梆子为主。

常演剧目有:《陈三两》、《蝴蝶杯》、《武家坡》、《大登殿》、《三娘教子》、《秦香莲》、《白蛇传》、《春秋配》、《望江亭》等剧目。

她与河北梆子著名演员裴艳玲合作的《哪吒》、《南北和》,至今都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

张惠云唱腔艺术特点个性鲜明,她大嗓用腔,俗称大口梆子腔,她嗓音极佳,高音亮而不燥,低音稳而不沉!很多唱段,她唱得慷慨激昂、荡气回肠,她的唱很难复制很难学唱,原因很多,技巧的繁难,唱腔的高要求,以及天生的好嗓子都是后学者的壁垒,也都成就了一代名旦张惠云。

张惠云演《大登殿》

今天的剧团,找一个嗓子好的演员不难,但嗓子好,气息运用控制的好,技巧高超等等各方各面都非常突出的表演人才却非常难找!

一个艺人,除了要有一定的天分,还得有悟性,还得不怕吃苦;有意识地努力训练技艺,这三点在当今时代的年轻演员里是最缺乏的。因此,再出现一位像张惠云老师这样,方方面面都具备的艺人,已经是几乎不可能的事情,这件事也非常令人感叹和深思!

是当今时代的环境很严苛不够宽松吗?显然不是,那么是太宽松造成的吗?思来想去,还真是。环境宽松不是好事吗?怎么反而出不来人才了呢?这真让人不解。

过去有句话:“ 江山不幸诗家幸 ”,这句话用到戏曲这里是不是也有借鉴作用呢?过去的战争年代,国家动荡不安,人民颠沛流离,居无定所,艰难困苦,可是在这样的大环境下,那个时代却大师频出,别的不说,戏曲艺术也是空前繁荣,这真是值得人们思考的一个问题,今天生活稳定安逸了,可是人才却凋零了,这不得不说人的惰性是导致很多事物被耽误和消磨的一个主要原因。

有人谈到戏曲复兴,除了其他一些大的原因需要变革,实际上,如果艺人的技艺不提高,悟性达不到,还是这样懒惰磨洋工敲钟混日子,那外部环境条件如何改变,也改变不了戏曲最终走向灭亡的这个结局,因为任何事物,人是关键,人的问题不解决,其他问题都等于没有解决。

今天因张惠云老师去世这件事,谈了一下戏曲里如何出人才的这个话题,随着老艺人的不断离世,戏曲界会更加青黄不接,人才凋零,如果这样的势头不改变,戏曲消亡也不过是个时间问题,但这样的事情也不是个人能够解决的,这是一种大的趋势,还真不好改变。

欢迎关注荷露团珠谈戏说戏聊戏

(声明:此文章内容文字系荷露团珠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删除,谢谢。)

春梦无痕乱弹聊戏
本公众号主要是我个人聊戏,聊京剧,聊艺术的一个平台,辅助转发其他人的文章做参考,大家共同研习艺术。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