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看戏不喜欢悲剧收场,惩恶扬善才是他们最愿意看到的

文摘   文化   2024-12-19 07:37   河北  

中国人喜欢追求和和睦睦,圆圆满满,他们看戏也如此,不喜欢好人被无端的杀戮陷害以后这戏就完结了,坏人逃过惩罚,他们很不喜欢!

京剧《天雷报》

不只是老百姓这样,当时的封建统治者也是如此。据说慈禧太后看《天雷报》的时候,非要最后雷公电母在天上用霹雳闪电把恶子张继宝劈的粉碎,并且演完戏以后,她还余怒未消,还要把扮演张继宝的艺人从台上拉下来,打一顿板子,这才解了恨。

京剧《六月雪》

《窦娥冤》这出戏,最初关汉卿写的时候,戏的结尾是窦娥被斩,她当众立下三桩誓言:血溅白练,六月飞雪,大旱三年!结果这出戏演完,老百姓每看了都郁闷郁结的不行,往回走的时候,心情十分的不好。

后来程砚秋改编这出戏,考虑到老百姓的欣赏习惯,于是就改成了正要斩窦娥的时候,6月天降大雪,恰逢海瑞路过此地,见天有异象,于是命令停刑复审,结果冤情得以昭雪,张驴儿凌迟处死,蔡昌宗也得状元归家,全家团聚。剧名也从《窦娥冤》改成了《金锁记》。

可是这出戏如果这样改的话,那么它的悲剧意义和动人心魄的力量就减少了不少。于是程砚秋到了晚年基本不演全出,只演《六月雪》一折,这就告诉观众,戏还没有完,并不是人们想象的那样,给人留下了一个悬念,可能也是程先生的无奈之举吧。

京剧,在发展演变过程中,由于被统治者看中,文学艺术性提高了不少,也讲究了不少,所以一些地方小戏在处理一些杀人场景,故意演得十分血腥的那种情况,京剧后来基本没有出现。

不过这种现象,在早期的南派京剧里还有这种情况,那都是噱头吧,就是为了票房,在京朝派京剧舞台上“血里糊搽”的这种情况基本没有出现过。

当然地方戏还会有这种情况,比如说《铡美案》这出戏,京剧改编成《秦香莲》以后,陈世美被铡,都是暗场处理,这在北京也没有问题,因为观众文雅嘛。

京剧《铡美案》

但是地方戏的处理就不能这么文雅,在乡村里演,底下的底层老百姓就不干!于是艺人们就增加了很多的技巧,把这个被铡的场面从暗场变为明场,血腥场面直接呈现在舞台上,让人们既看了技巧,也看了一些噱头。

他们是怎么演的呢?先是一干人等有站有座在舞台上,包公正颜威坐在中间,这台上真的放着一把大铡刀,当然是道具是假的,有两个刽子手扶着铡刀的刀柄,包公高喊一声:开铡!

在气氛和场面音乐的渲染下,行刑开始,这时候舞台上就可能需要运用一些技巧了,铡刀下去以后,真的有一颗人头滚在台上,并且还沾染了一些血,有的夸张的还从陈世美的那个腔子里喷出一股子血,当然是假的,但也很有视觉冲击力!

这些血不知道是用什么材料做的,也许是染料,也许是西红柿酱一类的东西吧,这时候台下都沸腾了,大喊大叫!观众炸了锅一样的喊好,人们看的是真解气,在痛骂陈世美的同时,心情激动剁脚喊好!老百姓终于出气了,心中的磊块郁结也给消除了,真是大快人心!

还有一出戏叫《鸿鸾禧》,也叫《棒打薄情郎》也叫《金玉奴》,这出戏荀先生常演,现在也是留下了两种演法,一种是棒打完了以后就把小生莫稽给收关待审,另一种是夫妻和好。

这种夫妻和好的场面,老百姓也不太接受。名小生朱素云和他的学生姜妙香就说过这样的话:唱《鸿鸾禧》,要么就演到拜杆完事,要么就演到棒打薄情郎,让大家出口气,千万别演到金松和金玉奴被推到江里完事儿。

这样第一缺德,第二观众这口气没顺过来,你完事观众可不和你完事,所以这样演的话,观众肯定不欢迎,这也不符合中国人的欣赏习惯。我想这位朱先生确实把戏曲以及中国人的心态研究到家了,因此今天的多数演法,基本都是打完了结束,这样观众是最喜欢最高兴最解气的。

欢迎关注荷露团珠谈戏说戏聊戏


(声明:此文章内容文字系荷露团珠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删除,谢谢。)

本公众号精选文章:


浅析梅派《西施》西皮慢板

谈谈“标准程派传人”迟小秋

戏曲衰落原因众多,和受众的普遍审美以及认识混乱低下有直接关系

关于票友学戏需要注意的三个问题

齐如山,一位影响梅兰芳一生艺术的幕僚写手

浅谈京剧旦角的尾音

梅兰芳的祖父梅巧玲轶事

京剧演唱的情、气问题初探

脾气大,喜欢“翻场”的尚小云

有些传人,张派在你们手里已经走歪了

春梦无痕乱弹聊戏
本公众号主要是我个人聊戏,聊京剧,聊艺术的一个平台,辅助转发其他人的文章做参考,大家共同研习艺术。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