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亚萍纪念何顺信老师百年诞辰发言稿

文摘   2024-12-13 09:19   河北  

京剧张派名家薛亚萍老师


纪念何顺信老师的百年诞辰要我谈一下个人感言。真是有太多话要说。何顺信老师是张君秋老师的得力搭档,两位大师近半个世纪的默契合作,可谓心有灵犀、相衬相映。


张君秋老师的演唱技法如"蜻蜓点水":承接有序,轻重点弹。何顺信老师的伴奏则繁简叠用,开合有度,手法高明!在台上演出时,何顺信老师带领全部乐队像一个指挥一样而且弓法纵横捭阖,大气而端庄,全神贯注盯着演员的嘴。从来没看过谱子。即便是刚刚设计出来的新过门儿也不去看谱子!难怪在舞台上,不管恩师的演唱如何临场变化,如何临时起意都能被何老师抓得住,傍的严!怹同张似云老师一起为张君秋老师和他的“张派”艺术的形成做出了至关重要的卓越贡献。


张君秋先生以及琴师何顺信先生

如果把张派艺术看作一个整体,张君秋老师的声腔演唱无疑是它的灵魂,张似云老师的“京二胡”伴奏则是它的血肉,而何顺信先生的京胡演奏则是化作了“张派”艺术的筋骨。正如张君秋老师在评价自己演唱艺术中所说的那样:“我的演唱,得益于何顺信的功夫,张似云的天分。”实在是切中肯綮。


此外,最令人怀念的更是老人家一生虚怀若谷、谦虚谨慎、善良诚恳的高尚品德!何顺信老师从做人到艺术都是我们后辈学习的榜样典范。


何顺信老师身型上高大挺拔伟岸,性格上平易和善。这就是我对怹的第一印象。怹是看着我长起来的,我15岁拜师时怹作为嘉宾参加见证了仪式的全过程。拜师后非常有幸经常在张府观摩张君秋老师和顺信叔似云叔他们设计琢磨唱腔、调嗓(说到调嗓,就是张先生的儿女们也都受过何老师教益,在恩师家里谈完了业务兴致所起还给孩子们吊吊嗓子)在侧幕条观摩师父演出的同时也能感受到顺信叔(包括张似云老师)他们伴奏感觉的不同,这种舞台上的碰撞也能有效的捕捉,这样的亲身经历也启发了我对于张派艺术的全面理解。


那一时期恩师演出应酬十分繁忙,因此多蒙何顺信先生张似雲先生二位前辈提携,怹和张似云老师也常常给我吊嗓说戏改毛病。何顺信老师和张似云老师就是对我就如同对自家孩子一样的爱护教诲。作为除恩师外的两位重量级导师,他们老二位对我的帮助使我在学习“张派”艺术的道路上前进的更加有力,使我在继承实践张派艺术的道路上走的更加顺畅。


1986年3月我的师父张君秋大师舞台生活五十年的盛大纪念活动在天津举办。七号的"诗文会"是杨淑蕊演前半场,北京院团的乐队。后半场我演车静芳,是何顺信、张似云二位大师给我伴奏。特别难得!当怹二位拿着琴从二道幕一上来的时候,台下的观众疯了!欢呼声、掌声震耳欲聋…站在上场门准备上场的我热泪盁眶,我在这热烈的气氛中上台开口唱了"喜盁盁…"演出相当的圆满!感恩何顺信老师和张似云老师的现场提携!


1992年时录制出版我的第一盒录音带(齐鲁音像出版社出版的薛亚萍“张派金曲名段”磁带)时,我特别邀请何顺信老师给我把关,当时他被安排住在山东省京剧院的宾馆里,每天吃完早餐就开始跟我对唱腔,怹对艺术的要求也很严格,每个气口,每个小节,都把控的很严谨,因此在录制过程中何老师的琴带着我唱的很舒服,配合的也很默契。


值得一提的是,在录《彩楼记》导板慢板唱段的时候,在录制之前突然老人家灵光一现就说到在“似彩凤展双翅飞下云层”,“似彩凤”一句的过门何顺信老师说要给我设计出凤凰展翅飞下九天的感觉,就真是设计的特别巧妙。都已经是功成名就的大家了但是对待艺术还是这么勤于思考、随时随地的琢磨,这种精益求精的精神真是令人感佩。何顺信老师对待艺术充满着执着追求,但生活方面很简单不尚铺张,在济南为我录制盒带期间最愿意吃的东西就是我妈做的炸酱面,那时候在我家里一天三顿也都是家常便饭,但是每次老先生都吃的津津有味夸赞不已。这份朴实简单的真性情真是令人感叹。


薛亚萍老师演《刘兰芝》

1994年录制音配像工程第一出(试验)剧目《四进士》的时候,我出演“杨素贞”是恩师张君秋先生推荐的。当时先是由张君秋老师根据重新整理出的台词又为我塑造人物做了念白方面的添加,至于创编唱腔,则是张君秋老师和何顺信老师老二位带着我共同参与设计,虽然我是晚辈但是张老师和何老师在整个过程中还是很谦虚大度的征询听取我的建议和想法,何老师经常问,你觉得这样儿唱舒服吗?还是再翻一个高腔!而且何老师会唱给我听,唱得好极了!等到唱腔和唱词都设计好了还是由何顺信老师具体负责记谱再给我逐字逐句地剖析。


为了使我能够对新词儿新腔儿更好的熟悉,何顺信先生还特地让我到家里把胡琴儿别上小棍儿(为了怕胡琴声音干扰周围)不厌其烦地给我演示和说腔儿。这样的无私奉献付出真是难以言表的感动!等到弄出草稿之后由我唱给张君秋先生听并由张君秋先生提出修改意见。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何顺信老师在亲自设计第一场戏中“杨素贞在获知丈夫被害”的情绪表达时,在声腔中揉进老旦行当的元素,这样的得意之笔,令人耳目一新。


就这样,几经往返于何顺信老师及张君秋老师的家里,在他们不厌其烦地指教帮助下,这出作为中国京剧音配像工程唯一一出先期录音后配像的《四进士》取得了圆满成功,为音配像工程后续工作的开展开了个好头。而我也在张君秋老师和何顺信老师老二位的带领下收获了艺术上更多的成长。怹们在整个过程中的这份高尚品德和对艺术的严谨执着也震撼着我的内心。  


说到何顺信老师对我的提携帮助还有一件值得一提的,那就是在纪念张君秋老师八十周年冥诞时,在天津中国大戏院由我和张学津师哥演出了恩师的代表剧目《三娘教子》,何顺信老师担任艺术指导,乐队用的是天津青年京剧团,朱建中的胡琴。何顺信老师不仅在排练时为乐队和我做精心指导,更是在过程中对伴奏音乐又做了进一步的设计,特地增加了两个旋律突出且又渲染唱腔氛围的花过门儿,为伴奏音乐做了丰富。


当晚的现场演出中,朱建中按何顺信老师教导的全力发挥,所以当天的观众反响特别热烈!整场演出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何顺信老师到后台也对我表示祝贺,一连说了三个“太好了”!何老师对我这样的高度认可,我也深感欣慰没有辜负恩师的教诲和这些老先生们对我的期望。同时何顺信老师设计的这个更新版的伴奏也由此流传开来为大众所欢迎和学习。这也是怹老人家为“张派”声腔艺术体系又增添了一笔新的财富。对于怹老人家而言,真是“活到老,学到老,用到老,实践到老”。这样的创新和钻研的精神是我们这些后生晚辈尤其是当代青年人应该好好学习的。


上世纪九十年代,何顺信老师两次举办他自己的舞台艺术活动,在天津举办的音乐会和在什刹海举办的音乐会,何老师总是让我在大轴,而且都是怹亲自给我挑选的唱段,并且由怹亲自为我操琴伴奏。对于我而言,真是感到莫大的幸福。何顺信老师和张似云老师对我从小到大的培养终生难忘!一帧帧美好的画面常萦心头!


流年似水,时光如梭,在纪念何顺信老师百年诞辰之际,回忆同怹学习、交流、往来的点点滴滴,说不尽的感恩、道不尽的感谢、忘不了的幸运与幸福…


唯愿何顺信老师的京胡艺术体系同师父创立的张派艺术承传不息绵延不绝,预祝何顺信老师百年诞辰研讨会以及相关系列活动取得圆满成功!


                       *  *  *  *  *  *  *  *  *  *       


(文后说明:这篇文稿,是张派名家薛亚萍老师,在纪念张君秋先生的琴师何顺信先生百年诞辰上的发言,此文为授权发表,鸣谢原文作者以及荐稿人)


春梦无痕乱弹聊戏
本公众号主要是我个人聊戏,聊京剧,聊艺术的一个平台,辅助转发其他人的文章做参考,大家共同研习艺术。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