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文评鉴丨赵焕亭:人民公仆 文化先锋

文摘   2024-12-20 18:20   河南  

人民公仆 文化先锋

——读邢春瑜《桑梓情》有感

赵焕亭

引言

《桑梓情》通过个人视角记录了作者亲身参与的一些重要工作,涉及了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一些大事件。个人的记忆往往带着时代的烙印。《桑梓情》中的许多篇目通过小文章折射出了大历史。例如,《禁烧故事》记录了在新型农业机械未能推广普及、农作物秸秆的能源化与资源化利用水平还比较低的年代里,农村基层工作的艰巨性,生动、客观地反映了中国农业现代化的艰难进程。《我参与中国牛郎织女文化之乡的申报》反映了鲁山人在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大背景下开拓乡村文化振兴的有效路径。《南水北调话“三难”》从侧面反映了国家在优化水资源配置、保障群众饮水安全、畅通南北经济循环、增强人民幸福感方面的重大举措。《桑梓情》记录了鲁山一段发展史上的重要成就。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它是一部特殊的史书、志书,值得阅读和保存。

除了可以作为志书去阅读之外,这部书还可以作为人物传记去阅读。因为这个集子中有大量篇目是人物记述。如《心之悔》寥寥几笔勾勒了疼惜儿子的母亲形象和忏悔内疚的儿子形象,其笔法和情愫颇似朱自清的《背影》《邻居英敏》记述了残疾青年对理想爱情的追求,《青春似火》《悠悠大山情》《深山“不倒翁”》分别记述了人民教师李富弘、田丰时、匡中安献身山村教育的感人事迹。《山道弯弯》记述了乡村税务所所长王永贵黄牛负重、埋头苦干的精神,《从“累赘”到剪裁师》记述了“青年实用培训师”李治国身残志坚、带领大批山村青年学习裁缝技术的故事,《“神经头”王民权》记述了荡泽河文学社的创始人之一王民权倾心文学的故事等。《四叔》记述了四叔对“护秋”工作的忠诚,《山菊花》记述了菊花姐扎根乡村教育的牺牲精神。这一类作品无不寄托了作者对乡民的深情厚谊。

对于《桑梓情》的评价,不管是讲它通过小事件来反映大时代,还是讲它甘于为小人物立传,都还不足以概括这部著作的内涵和价值。更值得关注的是:《桑梓情》是一部邢春瑜的个人文集,它在写人记事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显示了作者的行为、观念和品质。从中,我们领会到作者谦逊中的气度,平凡中的伟大。他不愧为鲁山人民的孺子牛,鲁山文化的领头雁。

怀揣赤子心,甘为孺子牛

邢春瑜像是怀揣一颗赤子之心的孺子牛。这一点从《桑榆情》中的多个篇目中可以见到。例如,第三编“激情岁月”中的《禁烧故事》写得风趣幽默,既写出了农民的保守顽固,也写出了农民的聪明智慧(用缠上火柴的细香来做引火),既写出了自己在此项工作上的艰苦付出与甘愿承担,也写出了同事的敬业精神,同时还写出了当年禁烧工作艰巨的现实原因:“在以堵为主的禁烧初期,政府的禁烧令与群众的觉悟程度、新型农业机械推广与传统耕作习惯之间的矛盾冲突异常激烈,禁烧秸秆成为大多数农业乡镇一道难以逾越的坎儿。”(《桑梓情》P091-092))“为了严格禁烧,调动方方面面的积极性,禁烧口号已经从‘谁烧罚谁’强化为‘谁烧罚谁、烧谁罚谁’‘见烟必查、见火必罚’”(《桑梓情》P094)。文章所记述的在一天夜里因追赶一位秸秆焚烧者而摔伤胸部肋骨的自己、那位看到麦田被烧成一片灰烬时竟坐在地上哇哇大哭的李学平副乡长,还有那位摔伤脚踝骨折仍然坚持在鲁山坡建起禁烧瞭望哨的王方书记等,都无不让人感动万分。

从这些人身上,可以看到一大批优秀基层农村干部的身影。这些干部不仅是上级政策的贯彻者,同时又是真正理解农民和体贴农民的人。所以,才会有这样的故事发生:一天晚上,接到报告某村地块大面积着火,邢春瑜第一时间赶到了现场。等到大家把火全部扑灭之后,他大声地对包村干部下了命令:“查查是谁的地块,严肃处理!”这时,老支书主动要求处理自己,因为焚烧秸秆的地块正是从老支书的承包田里燃起的。而包村干部肯定地说老支书是被人陷害的,老支书已经几天几夜没合眼了。邢春瑜怔在那里,一句话也说不出来,他说不出自己是气愤、感慨还是感动。事情的结局是:“反正最后我个人向上级做了检查,而没有处分老支书。”(《桑梓情》P096)《禁烧故事》最为可贵的就是作品中无意透露的这种邢春瑜对乡民、对老支书的呵护。这种勤政爱民、勇于担责、无私奉献的精神,正是他最终赢得人民信任和支持的源泉。

《我参与中国牛郎织女文化之乡的申报》一文充分体现了以邢春瑜为代表的一批干部干事业的拼搏精神。该文写了张怀发老师的感人事迹。2008年腊月初八,在大雪的凌晨,为了指导孙义村祭祖活动,年届六十的张怀发老师冒雪赶路十几公里,按时赶到了孙义村智慧排演。作者本人也是如此,他同样是踩着半尺厚的积雪赶到了现场。为了中国牛郎织女文化之乡的申报工作顺利进行,邢春瑜坚持一个原则:凡是和申报工作有关的会议和活动,他基本上参加,即便是在生病期间,他也坚持陪同专家考察鲁峰山。他的精神感动了大家,以至于就连已退休的贾坤、代淑敏等老同志也积极参与工作。他们这种“心中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的公仆情怀,实质上就是一种跨越时空的焦裕禄精神。

《南水北调话“三难”》一文记述了“征地拆迁”“移民安置”“信访稳定”三大难事。这“三难”很有典型性。从中可以看出基层干部在工作中是如何地鞠躬尽瘁、殚精竭虑。他们成立了村级人民调处中心,尽可能把问题化解在基层,消除在萌芽状态,不给上级添乱。他们在实际工作中,及时发现问题并反映问题,促使信访问责考核制度更加合理:凡是因南水北调工程引发的政策性上访,只登记不通报,原则上不予责任追究。这些事情,今天讲起来好像很容易,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党的基层干部克服了巨大的压力,有很多时候这种压力还来自自己心理上的矛盾和煎熬。例如,文中写到大渡槽经过处需要铲除数百亩葡萄的情形。在工作现场,当邢春瑜看到已经挂果的葡萄一片片被铲车铲除时,自己止不住先流泪了。他的感慨是:“我感到,其实大多数时候,我们的群众太好了!虽然也有人曾想不通,甚至阻挠,可我理解,那是因为千百年来对土地特有的难舍情结啊!”(《桑梓情》P122)。在这篇文章里,我们看到的是一个辛集乡乡党委书记如何抱着以民为本、“骂不还口,打不还手”的态度,变“群众上访”为“干部下访”,央亲托友、逐户做工作,来解决“三难”问题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是我国举世瞩目的世纪性工程,从规划放线,到建成通水,历时十余年。干渠流经区域涉及的地域何止一个辛集乡,参与这一伟大工程建设的乡镇干部何止少数。正是因为有了大批像邢春瑜这样的党的好干部,这一伟大工程才得以在这个时代完成。因此说,《南水北调话“三难”》是一篇史诗性的代表文章。透过这篇文章,我们既可以看到祖国水利事业前进的步伐,更可以深刻感受到一批优秀共产党人的工作激情和奉献精神。从上述意义上说,《桑梓情》是一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的生动教科书。

邢春瑜不仅能够以身作则,带头为群众谋福利,而且,他还善于思考和反思,经常总结工作中的得与失,厉声谴责丑恶行径。例如,《大山之殇》一文批判了盗伐盗运山区木料的行为,记述了1988年8月7日特大暴雨对鲁山背孜、瓦屋乡造成的巨大伤害,反思了人们过度砍伐森林、工业废水所带来的生态被严重破坏的恶果。这类批判和反思体现了一位优秀党员干部忠于党的事业、体恤民情的责任感。他在人民群众心中的形象正如他自己在《心系群众 三勤三高》一文中所总结的那样:“勤学习,素质涵养高于一般群众;勤动脑,计策智谋高于一般群众;勤自律,个人形象高于一般群众。”他本人就是这样的“三勤三高”干部。《桑梓情》全书没有空话套话,有的是对具体工作的回顾和记录,其间所饱含的高洁德行、赤子之情、黄牛精神足可以当作党员干部素质提升和干部管理教育的生动教材。

《桑梓情》既是一部文学作品,也是一部个人生活工作史。在作者的生活里,他交往的人当中,既有河南省委书记刘杰、中国战略促进会副会长罗援将军、《光明日报》原副总编赵德润等,还有普通百姓七嫂、四叔,也有乡村教师田丰时、匡中安、赵村乡税务所长王永贵、剪裁师李治国,钟情文学的“神经头”王民权等,可谓不分鸿儒与白丁、权贵与平民。在这一点上,他几乎可以与苏轼媲美。苏轼曾对弟弟说:“吾上可以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林语堂著,张振玉译《苏东坡传》,陕西师范大学,2008年版,P008)这句话是说自己上能与皇帝促膝交谈,下可与乡野村夫闲侃大山。邢春瑜何尝不是如此呢?他上可以陪两弹一勋的英雄、省委书记刘杰谈论国家大事,下可关心残疾邻居英敏、相往还与民师和裁缝。鲁山文联主席袁占才在《丹心一片著华章》一文中写了自己所了解的邢春瑜:从乡里调到县里工作之后,仍有许多乡民找他办事。每当此时,他都力所能及地给予帮助。(《桑梓情》P269)他没有官架子、不以自己为尊贵,不嫌农民之卑微,他体恤百姓、博爱敦厚。

钟灵毓秀地 文化领头雁

邢春瑜在徐玉诺文化宣传方面亲力亲为。徐玉诺作为辛集乡的一位历史文化名人,邢春瑜对于徐玉诺文化的传播工作一直关怀备至。他在徐玉诺故居的修缮、徐玉诺文物的收集整理、组织纪念徐玉诺的活动等方面长期坚持不懈地工作。2005年,他参加了徐玉诺故居揭牌仪式,并做发言。他在2012年3月出席了平顶山徐玉诺文化研究会成立座谈会,做了发言。同年11月,他又出席平顶山市徐玉诺文化研讨会,并作发言,谈了自己的三点感受。2016年11月,他参加了“新诗百年朗诵会徐玉诺专场”,并热情洋溢地致辞。《桑梓情》以总题目《爱国为民赞徐公》把他在关于徐玉诺的活动上的三次发言内容汇聚成一篇。2022年7月,他还参加了全国第二届玉诺文化暨地域文学学术研讨会,并做题为《挖掘徐玉诺文化 加强徐玉诺研究》的发言。

除了宣传徐玉诺之外,邢春瑜还积极参与鲁山县的其他文化宣传工作。他担任鲁山县炎黄文化研究会会长。在炎黄旗下,先后成立琴台文化研究会、牛郎织女文化研究中心等专业已经组织,开展一系列文化活动。《桑梓情》把作者于2015—2021年间在九次文化活动上的发言稿汇成一篇题为《传承弘扬正当时》的长文。这九次文化活动分别是2015年10月郭成智先生诗词作品座谈会、2018年7月陈子豪民间工艺传承基地授牌座谈会、2018年9月张良、萧何、韩信“汉初三杰”文化座谈会、2019年6月任应岐将军申烈推进会、2019年6月县政协重点提案协商督办座谈会、2019年10月墨子诞辰2499周年纪念活动、2019年12月融入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协商座谈会、2020年河南省非遗项目鼓词儿冯国工作室揭牌仪式、2021年4月马楼乡杨庄村农耕文化馆揭牌仪式。由作者参与并发言的这些诸多活动事实可以看出他为鲁山文化的创新发展而兢兢业业、鞠躬尽瘁。他还为宣传鲁山历史文化的著作写书序。透过他的发言稿和序言作品,我们不仅可以看到他在宣传墨子、张良、萧何、韩信、徐玉诺、任应岐等鲁山历史文化名人方面的贡献,而且可以看到他在扶植鲁山当代文艺工作者如墨子里籍研究第一人同时也擅长诗词创作的郭成智、河南省非遗项目鼓词儿传承人冯国、《张良传奇》一书的作者孔庆夫、《墨子文化在鲁山》一书的作者张天铎、《千年圣火在鲁山》一书的作者王相生等方面所付出的巨大心血。不仅如此,他还在宣传郭子豪民间剪纸艺术、马楼乡杨庄村农耕文化馆、红25军长征精神等方面竭尽所能。

在传播墨子文化方面,邢春瑜参与的一件重要活动不得不提。《缘结大漠航天城》一文记述了鲁山与中国甘肃酒泉航天城结缘的过程。2016年8月在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世界首颗量子卫星“墨子”号发射升空之后,作为墨子故里的鲁山县第一时间向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去了贺信。在他们收到回复之后,围绕“弘扬墨子文化,学习航天精神”的主题,与中心互动,建立了深厚友谊。2016年初冬,邢春瑜参加了鲁山县赴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慰问和考察学习团,到了东风航天城,写下了“墨子行大爱,缘结航天城。种下鲲鹏志,共圆复兴梦”的诗句。

在中国牛郎织女文化之乡的申报工作中,邢春瑜立下了汗马功劳。为申报成功,他与同志们多方展开工作:一是积极协助县申报领导小组积极向有关部门和领导汇报,以争取支持。为此,他还亲自驾车到郑州邀请有关专家到鲁山进行实地考察调研。二是多方筹资,对牛郎织女文化遗址遗存及基础设施进行整修完善。他们先后筹资50余万元,整修了九女庙、孙氏祠堂和牛郎织女殿等。三是积极抓好与牛郎织女文化相关的民风民俗的挖掘工作。如积极策划举办了一年一度的牛郎故里春季山歌会。功夫不负有心人,中国牛郎织女文化之乡的申报工作获得巨大成功: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于2009年2月18日作出决定,将鲁山县命名为“中国牛郎织女文化之乡”。中国牛郎织女文化之乡成为平顶山市继中国曲艺文化之乡后的又一张国字号文化名片。以邢春瑜为代表的鲁山人不仅赢得了“中国牛郎织女文化之乡”的美誉,而且十分珍惜和保护这一荣誉。“授牌仪式后,为进一步巩固申报成果,县、乡每逢春季和七夕节都要举办系列文化活动。2010年8月16日,平顶山市委市政府、河南省邮政公司主办,鲁山县委县政府、平顶山邮政局承办的《民间传说——牛郎织女》邮票首发式暨中国牛郎织女文化之乡七夕爱情节在鲁山文化广场举行,国家邮政总局和省市县相关领导莅临指导。”(《桑梓情》P113)“中国牛郎织女文化之乡”的申报成功,不仅极大提高了辛集乡的知名度,而且带动了鲁山县的文化大发展。

在鲁山县的文化建设工作中,邢春瑜以其胆魄和躬亲,做出了杰出贡献。我们不得不说,他是鲁山文化建设的领头雁。他以“敢叫日月换新天”的胆识和气魄引领了鲁山文化的大发展。在开展文化宣传工作时,他遇到过种种的泼冷水和风凉话,但他不仅没有放弃文化工作,而是坚持在机关会和全乡扩干会上宣传鼓动。他引用市政协潘民中主席的话:“文化是根,是魂,也是聚人气的东西。只有重视文化,一个地方的发展才会更健康、更持久……”(《桑梓情》P108)来坚定自己和同志们抓文化建设的决心和信心。鲁山县文联主席袁占才写道:“好多次,春瑜面对某些官员只重政绩,不重文化的现象,陈词慷慨。他针砭乏时弊,多次建议,坚持文化自信,应该把文化纳入考核,采取一票否决。如是,文化才能真正发展勃兴。”(《桑梓情》P267)为了不给同志们增加负担,领导及专家记者到乡里采访调研,他都亲自陪同,即便是生病也坚持在工作第一线。他真正做到了呕心沥血、事必躬亲。

邢春瑜直抒胸臆,表达对故乡文化的热爱。他不仅身体力行,用脚去丈量、去开掘鲁山文化,而且还亲笔写下了《华夏文明滥觞地》《钟灵毓秀鲁峰山》《想马河》《鲁山文化耀中原》等篇章。他写道:“鲁山历史悠久,夏称鲁县,周称鲁阳,汉称鲁阳县,魏晋时期置鲁阳郡、广州、鲁州,唐初废州置鲁山县至今。在这片2432平方公里的大地上,钟灵毓秀,风云际会,文化元素符号重大而又密集。”(《桑梓情》P003)“行走在鲁山的大地上,每一座山峰,每一条河流,每一个村落,无不隐藏着一个个生动多彩的故事……每一个地名都是藏金纳银,让人浮想联翩”(《桑梓情》P221)。这是怎样的桑梓情啊!这发自肺腑的语言,传达了对鲁山这片热土的无限热爱。他是真正的大山之子、人民之子。

结语

透过《桑梓情》可以看出邢春瑜在做人上的纯粹高尚和干事业上的拼搏进取。叶剑秀在《文字点亮的情怀》一文中写道:“我们不仅仅敬重他的文字,最敬重他的人品、修为和情操。”(《桑梓情》P276)笔者深以为然。鲁山有一批像邢春瑜这样的基层干部,是鲁山之幸!是鲁山近几十年文化繁荣的原因之一。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邢春瑜从人民中来,也从未忘记回到人民中去,他对人民怀有深厚感情,对鲁山这方土地一往情深。他是鲁山人民的公仆,是鲁山文化的先锋。





作者简介:赵焕亭,平顶山学院文学院教授,文学博士。

主   办:鲁山县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总监制:郭伟宁
编   审:晏文轩
编   辑:郭宇朋 许天宇 郑奕

鲁山县文学艺术网
爱国、为民、崇德、尚艺,推进文艺创新,繁荣文艺创作,打造文艺品牌,扩大鲁山文化影响力,推动鲁山文化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