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眨眼就结束了,刚才看了一眼账户,今年赚了13.18万元,虽然不多,但是基本符合预期。
总结这一年,大概做了这么几个事情吧。
1、基金靠谱指数优化
从2021年开始,跟另外三个小伙伴一起做基金靠谱指数,一个管组合,一个写代码,一个做产品,我负责打酱油。经过3年来的验证,靠谱指数能够把真正好的基金筛选出来,效果并不输资管大厂,这一点让我很高兴。
之前做靠谱指数主要是从量化的角度考虑问题,从数据角度去挖掘产品,这中间也出现过很多问题。
比如一些靠谱指数高的产品,你信心满满的购买,结果公司股东发生纠纷了。你没办法只能卖掉。还有一些好的基金经理,他跳槽了,这些都是靠谱指数无法解决的问题。
需要考虑靠谱指数之外因素,大概有两类,一类是跟基金公司相关的,另外一类是跟基金经理相关。跟基金经理相关的部分,今年花了一些时间去研究,发现了基金经理存在明显的业绩阶梯现象。
说简单点就是基金经理的业绩最佳贡献期是有规律的,我们统计了市场上大约3000多位基金经理不同时间的业绩表现,数据显示基金经理业绩最好的时间段大概有10年左右。开始的时候大概35岁左右,大概是从业10年左右,管理年限3年左右开始,一直延续到45岁左右。业绩曲线就开始下滑了。
这是对主动基金经理来说。
对于指数基金来说,更多看基金公司的战略布局和系统投入,资源投入。研究一个基金公司的逻辑其实跟研究上市公司是类似的,无非就是股东,管理层,企业文化,产品布局,竞争对手,营收规模,净利润,市场格局等等。
结论就是,一个基金公司要想长期表现好,管理层是关键要素,明星基金经理是次要因素。如果管理层同时又是公司股东就更好了。一些民营的,全员持股的个人系基金公司,未来会有更大的成长空间。
指数基金最大的问题不是业绩偏离度大,也不是费用高规模小,指数基金最大的问题是清盘。是的,清盘了就什么都没有了。
有一些号称大厂的基金经理发行指数基金的思路是碰运气,发一大堆,觉得总是有一个能跑出来规模上百亿。这种押宝的思路要不得。而一些民营基金公司发指数产品的时候,有前瞻性的战略上的考虑,一般不会把基金清盘了事。
其实你看基金公司好不好,有一个比较简单的指标,就是看他历史上清盘的基金占比。就能看出产品布局是深思熟虑的还是撒胡椒面了。
作为基民,我们看到的信息是基金排行榜,看到的历史业绩也都是静态的单一维度的数据,看到的基金公司介绍仿佛都是大平台,基金经理似乎都是清北复交的。
这些信息完全没用。
我们要抽丝剥茧,找到跟赚钱相关的信息,忽略这些噪音。2024年我在这方面花了很多时间,去做信息收集甄别,算是从主观的视角上对靠谱指数进行了一版升级。之前也发过一篇文章,叫靠谱指数2.0版。
如果要做年终总结,这算是我今年的一个收获吧。
2、资产配置框架完善
最早做靠谱指数的时候,是想做一个创业项目,想做信息平权,把Wind,Ifind,Choice这些机构使用的投资工具平民化,另外也把晨星,理柏,济安,银河这些基金评级机构的评分体系平民化,让基民不再盲目买基金。
我没有做到。
不过行业内韭圈做成了,虽然还不够完善,稳定性也有待提高,但是韭圈依然是值得尊敬的公司。数据平权,工具平权,信息平权,无论如何,对基民都是一件好事情。
靠谱指数做到2023年的时候,想过做基金组合,其实去年就需要思考资产配置的问题,因为一堆事耽搁了,一直到2024年夏天的时候,才有时间系统的考虑资产配置层面的问题。
靠谱指数做基金评分,选出好的基金,可是这些基金应该起到什么作用,需要站在资产配置的框架当中去看待,否则都没有什么用。
2024年大概梳理了配置框架:
第一层是大类资产配置。听起来高深,实际上就是在组合中应该配置股票基金还是债券基金,或者是黄金,石油这些商品。这是靠谱指数解决不了的问题。需要对宏观经济有一些基本的研究,甚至需要有一些经济学,金融学,投资学的知识储备。今年在这方面做了一些思考,有一些收获,但还不是特别深。当然现成的也有,比如美林时钟啥的。
第二层是风格资产配置。如果决定配置股票,选择成长风格还是价值风格,就要讲究,如果你准备配置固定收益,你是配置长久期还是短久期,是选高信用还是配下沉,要不要配高杠杆的品类。你如何在市场均衡收益和主观判断之间找到平衡,今年大概总结了一些初步的想法。
第三层是行业配置。如果你配成长,那么什么是成长,有这么多的成长行业,你要配置哪个行业呢,配置的底层逻辑是什么,是基于景气度的还是基于波动率的,是看过去的历史业绩还是看未来的成长空间。这个今年还没有想清楚。
你看曹名长这些号称大佬的基金经理,似乎业绩也不经打,把加减乘除计算用20年,似乎很熟练,但是老地图是否适应新世界,这个都是个问题。
第四层基金品类筛选。基金有1万多个,光找到这些基金头就大了,应该买哪个更是一头雾水,靠谱指数给基金打上了评分,可以看出他们的高矮胖瘦。
可是同类太多了,如果大家都很好咋办。
2024年,我把基金细分成39个大的品类。每一类基金的波动率和收益预期都不太一样,产品设计逻辑也不一样。细分完之后,在每个品类里面再去贴标签。这样对这些产品做到心中有数,如果需要哪一类工具,就直接按图索骥,算是提高了一点效率吧。
第五层是组合优化。比如周周聚利的定位是固收+,需要筛选固收+基金,但是这些基金的相关性比较高,同涨同跌,有什么办法可以降低波动率,得找+的部分不一样的产品。然后再塞进去一个指数产品。对抗一下波动。
第六层是组合的稳定性。组合的业绩曲线要稳,其次才是收益高,如果不稳,我宁愿降低收益。当然我不是为了做净值曲线,我又不是基金经理,也没必要做曲线给谁。
资产配置框架研究的结果就是做了周周星投指数通组合,目前持有60%的债基+40%的指数基金,2024-11-19组合成立,运行41天累计收益1.41%,最大回撤-0.65%。
指数通组合最早是k700-指数优选组合,希望把优选出来的指数基金放在一起,方便跟踪业绩,后来随着资产配置框架的研究,就直接做成组合了,观察业绩更加方便。
3、基金组合颗粒度细化
下半年我去参加了一个投顾大会,莽叔分享了blackrock的资产配置系统,我觉得特别先进。blackrock收购了ishare之后,已经成为全球指数大厂,基于这些指数基金,做了颗粒度很细的一系列几十个组合。提供给全球不同国家的人使用。
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风险偏好,找到适合自己的品类。其实回想起来,我做基金细分品类的时候,我把基金分成39个细分品类,为什么我要这么分,当时就有这种想法,按照产品波动率来切分。这个思路跟blackrock的思路是类似的。
后来我干脆就建了十几个组合,按照股债配比的梯次,做了周周星投一九组合,周周星投二八组合,周周星投三七组合等等。
有按照细分品类的差异,做了周周星投短债优选组合,周周星投长债优选组合,周周星投低波固收+组合,中波固收+组合,高波固收+组合,海外优选组合,商品优选组合。
这样的好处是可以把靠谱指数落地成一个组合,一方面方便我跟踪,另一方面也方便调整剔除,能留下记录。以前以静态数据的方式整理靠谱指数优选池,有些基金评分变化后被剔除,时间长了就忘记了,组合是不会忘记的。
2024年把这些都做成了基金组合周报,方便复盘。
另外2024年还做了一些其他的事情,每个月跟踪基金平台的选品清单,看看招行,蚂蚁,天天选什么产品,他们为什么要选这些产品,来补充自己的盲点。
还增加了基金经理路演的时间,多听听这些年轻基金经理的想法和逻辑。看看能不能找到黑马,也从另外一个角度去补充和修正靠谱指数。
2024年的小结就说这么多吧。
2025年继续加油。
投资没有那么容易
每个基金有它的脾气
别人说的话随便听一听
自己做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