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个办法解决基民的痛点

文摘   2024-12-28 06:00   上海  
昨天捋了基金行业的痛点主要有两个,一个是基金公司提供的服务和新时代基民需求之间的矛盾,这导致的结果是基金大V群体的快速成长,标志性的事件是业内著名的基金大V孟岩老师获得了基金代销牌照。除了孟岩,还有螺丝钉,E大等行业内著名的基金大V受到了用户的普遍欢迎。

第二个痛点是基金公司以规模增长为中心,这一点跟基民的诉求是背离的,基民把钱交给基金公司,是希望基金公司能帮自己解决问题,而不是只想着基金公司自己挣钱。

导致的结果是基民投资逐渐指数化,标志性的事件是今年中证A500指数基金的疯狂,中证A500指数基金的规模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快速飙升,之前我预计需要花1年时间突破1000亿,可没想到人家2个月就干到了3000亿。显得我格局好小。

基金大V+指数品类能帮基民解决什么问题呢。

首先是满足基民沟通的诉求。在美国是靠数量众多的持牌投顾完成沟通陪伴工作,中国是不允许个人申请投顾牌照,那么基金大V就用自媒体平台,以基金观察员的身份,用自己购买基金的方式输出内容。名曰“投资日记”或者“攒钱计划”。

如果基民有什么问题,也可以随时给基金大V留言,可以高效沟通,有助于双方加深了解,有助于积累信任基础,时间长了,大家都成了朋友,基金大V也没有规模焦虑,通常不会割基民的韭菜。

同时基金大V也扮演了基金经理和基民之间的沟通桥梁,基金经理通常会邀请一批基金大V做一些闭门交流,然后请大V把自己的想法传递出去。从而加深基民对基金经理的了解。

最近几年,主动基金被彻底抛弃了,主动基金打造的人设彻底崩塌了,我现在还记得2020年,那些基金经理都有各类称号,比如“消费女神”,“半导体一哥”,“医药王者”,“新能源捕手”,“成长先锋”,“调研狂魔”等等吧,生怕人家不知道你厉害。结果呢,熊市一来,都歇菜了,业绩亏得跟狗屎一样,再也没脸见人。

而基金大V为了凸显自己的配置能力,降低自己选基金的难度,做基金组合的时候也会首选指数基金。这就导致了指数基金出现井喷式增长。基金大V+指数基金完全改变了基民买基金的逻辑。

现在基民买基金的时候,不会盲目相信基金公司的宣传口号,而是会先看看基金自媒体的思路,看看股债性价比模型,看看指数温度计,然后再抄一抄基金组合的作业,重点锁定几个指数基金。

其次能回应基民的利益关切,基金大V没有规模增长的焦虑,一般来说还算客观,完全站在基民的视角上考虑问题,给的建议也是充分考虑基民的实际情况,而不是什么基金好推什么基金。

如果你是一个基民,面对这样两种情况,一边是基金公司跟你说产品怎么怎么好,你赶紧下单购买吧。另一边是基金大V跟你说,根据你的情况,有些高波动的基金你就别买了,你还是买点适合自己的产品吧。然后在适合你的品类当中选几个靠谱的产品。

你当然会选择跟着基金大V。

好,基民的沟通诉求和利益诉求得到解决了,基民还有什么痛点吗,我想还是有的,其中比较重要的就是你怎么判断哪个基金大V靠谱,怎么判断基金大V选出来的基金是适合自己的。

而且基金大V的透明度并不高,虽然他们经常晒持仓,你亏了钱,大V也亏了钱,似乎跟你的利益是一致的,但是这个是幻觉,业内通常的套路是自己买基金晒持仓,吸引基民跟投,这种风气在蚂蚁社区愈演愈烈。

实际上,基金大V买了1000块钱基金,基金公司可能会给基金大V3000块钱,哪怕他买基金的1000块钱亏光了,还能赚2000块钱,这种隐形的带货也需要仔细去识别。

另外,基金大V购买基金的逻辑可信吗,如果他想带货,怎么着都能找到理由,如果看好一个基金,能超出100个购买的理由。基金大V是否靠谱,需要你花时间去跟踪,阅读他的文章,长期跟踪他的言行举止。

至于如何判断基金大V选出来的基金是靠谱的呢,很简单,要么是采用量化指标,弄一个靠谱指数,要么就是看基金大V是怎么把这些产品选出来的,第一轮筛选是哪几个基金,第二轮筛选是聚焦哪个基金,最后买了哪个基金。每一层的逻辑都是什么。了解清楚这些,你就能知道他是随机选还是按照研究框架选的。

但是不管怎么样,你选大V总还是能交流的,你还还有判断依据的,总比根据格式化的基金定期报告盲选基金经理来得好。

人跟人之间的交往是同类相吸,假以时日,基金大V和基民都会互相筛选,你会持续关注你喜欢的,删除那些你不适合你的。这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在做适当性匹配的过程。

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

------------------------------------------

投资没有那么容易

每个基金有它的脾气

别人说的话随便听一听

自己做决定


基民大厨
用心买点好的!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