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故事】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文摘   2024-11-06 17:11   青海  

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刘书鹤


原二二一厂技术研究部环境试验研究室主任


翻阅家中的老照片,目光停留在几张五十年前的黑白照片上,时空瞬间穿越到1964年8月,那时哈尔滨工业大学的校园里,一群年轻人正在热议着毕业典礼上李昌校长的讲话,脑海中回想着建筑工程学院礼堂里既庄严而又充满激情的场景,礼堂左侧是“思想里红旗飘扬、立伟志为国争光!”右侧是“服从组织分配、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大幅标语……
西行路上
当年无线电工程系、航空工程系和工程物理系的学生是在哈尔滨工业大学二部完成学业的,多数同学是靠国家每月12元左右的助学金生活。从校部经过马家沟结队步行回到二部后,就陆续收到了“报到证”。我的报到单位名称是第二机械工业部第九研究设计院,报到地址是青海省西宁市西宁大厦212房间。我们是“452”专业的首届毕业生,全班32个人有11人分配到首都北京,那是年轻人向往的地方。有4个人分到了九院,我们4人也为被分到国防科技战线而自豪。离校前我们没有聚会,有的只是同窗好友间的相互勉励和祝福,大家依依不舍而又胸怀梦想,约定在不同的工作岗位上为国争光。
第二天下午,系主任靖仙文和党总支书记韩瑞金专门召见了我们几个入党积极分子,并对我们说,分到保密单位是祖国的需要,更是组织的信任,嘱咐我们要发扬哈工大“规格严格、功夫到家”的校风,靠拢党组织,争取早日加入中国共产党,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
9月8日,我们三个同学分别从辽东风城、辽南熊岳、辽西义县来到了锦州集结。在开往北京的火车上,我们欣赏着关外的秋景,高粱红了,玉米黄了,路边的果树枝头下垂、硕果累累,让我们不禁感叹,祖国的大好河山真美。到北京站后我们才知道,开往西宁的火车不是每天都有,是隔日运行的,只好在北京住宿候车。好在我们曾在北京七六八厂实习,毕业设计又是在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完成的,对北京还算熟悉,就住到了“德胜门外农民接待站”,这里每人每天仅需5角钱。
9月10日北京开往西宁的直达快车启动后,我们3个年轻人心情激动,不停地帮列车员拖地、送水、整理行李架的物品。那时火车上可以凭票供应不收粮票的3餐,通常只有一顿午餐是“盒饭”,饭盒内装有一个肉菜(或者3块炸带鱼),一个素菜,还有半个咸鸭蛋,价格很便宜。车过安阳时,车站上卖6角一只的小塔鸡,我们买了3只,这可是途中唯一的一次开荤解馋了。第一夜我们睡得很香。车到郑州车站调头转西行,一路看到中原大地上火红的苹果,橘红的柿子,一片丰收景象。西安过后两侧已是黄土高坡,河西走廊更荒凉,树少了、人少了(连火车站上都没几个人)、房子也少了,地里玉米不到一人高,谷穗大得像猫尾巴一样。第二夜我们睡得很晚,醒来时广播里预报下一个大站是兰州。与郑州又黄又浑的黄河完全不同,这里的黄河水非常清澈透明。经过50多个小时的旅程,列车终于在第三天的下午6时到达西宁站。出站后第一件事是在车站对面的回民饭馆里吃了一盘羊肉干拌面,量很大,肉很多,才4角钱一份,很便宜,这青海第一顿饭的印象不错。我们3个人步行到西宁大厦的212房间报到。接待我们的是两位非常热情的老同志,我们交了报到证、户口关系和粮食证明等。办完相关手续,一位老同志带我们来到大厦后院,那里停放着一辆深绿色的大轿车,车门上涂着醒目的红五角星标志,车上早已有十几个人坐着,有的好像见过,一询问原来是和我们乘同一趟火车报到的学生,轿车穿过市区把我们直接送到胜利路196号--西宁招待所。终于可以在双层铁床上休息了,但这高原的第一夜,还是很难入睡。想着刚刚从最繁华的首都、绿色的原野一下子来到了人少地荒的西部;想着古人杜甫的诗词“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但更多的还是想到年轻人的理想和信念、祖国的需要,想着师长的教导、同学的祝愿、父辈的叮嘱,想着决心在西部高原大干一场、在国防科研战线上创业奋斗!
保密教育——第一课
1964年分配到第九研究设计院的大中专毕业生有近1200人,一年给一个单位调配这么多的学生,是以周恩来总理为首的中央专门委员会的重要决策,可见中央的重视和决心。
9月下旬,多数学生已到西宁报到。接到学生大队的通知,第二天上午8点,到对面的巷子交通俱乐部开会。这是报到后的第一课,内容是对我们进行一次全面的、系统的保密教育。领导们在主席台上就座,台下是800余名将要从事国防科技工作的新人。主讲人详细地分析了当时国内、国际的形势;清晰地论述了保守国家秘密的重要性、必要性;传达了毛泽东主席关于保密工作的教导:“保守党的机密,慎之又慎。”“必须十分注意保守秘密,九分半不行,九分九也不行,非十分不可。”主持人还讲解了有关保密守则的内容和要求,规定了一系列的具体事项,如根据保密规定私人通信时不能涉及单位的工作性质、规模、人事等事项,这就要求我们这些将要从事国防科研工作的人从此一生都要时时、处处、事事保守国家的秘密。
会议的高潮是保密宣誓,台上的领誓人宣读《保密守则》:
1.不该说的机密,绝对不说;
2.不该知道的机密,绝对不问;
3.不该看的机密,绝对不看;
4.不在私人通信中涉及机密事项;
5.不在非保密本上记录保密事项;
6.不在不利于保密的场合谈论机密;
7.不带机密材料游览公共场所和探亲访友;
8.不用公用电话、明码电报、普通邮局办理机密事项。
台下,800余人同时举起右手,一行行的人高声宣誓:“宣誓人xxx!”
会场上严肃、严格、严厉的气氛,至今仍记忆犹新,《保密守则》的要求我们牢牢记心中。
保守国家机密,我们这代人做到了。退休的时候,工作笔记本、试验记录本、科研计算稿纸、科研报告稿纸等一本不缺、一页不少,一切涉密文件全部上交。
西宁街头的蓝色大衣人群
内地还是“秋老虎”天气的时候,青海西宁的气温已经渐渐地冷了,特别是早晚,街上已是乱穿衣的景象,少数人甚至已穿上棉衣和皮衣。单位给每个人发了一顶皮帽子、一双翻毛棉皮鞋、一床单人毛毡(白色的是羊毛压制的、棕色的是牦牛毛压的)和一件蓝色的棉大衣,就我们常说的“四大件”。对于那些从南方院校来的学生来说真的是雪中送炭,他们有人是穿着短裤、短衫来报到的。
除了报到较晚的少数人还住在“十楼”(胜利路招待所的简称),我们其他人已经全部搬到杨家庄大礼堂住,那里已摆满了一排排、一行行铁制的折叠床,各学生中队集体安排,以便于组织活动和生活管理。学生大队领导通知说暂时还不能“上去”(指导工作单位),许多年后才知道那是因为国际形势紧张,苏联已经把多枚导弹瞄准了基地。
国庆节那天,范石华等哈尔滨工业大学的13名校友组织了一次到“北山”上的郊游活动,实际上还有来自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东北工学院、东北林学院等学校的学友都参加了,还有一位云南来的学钢琴专业的女同学。跨过湟水河,顺着放羊的小路爬山,大家互相鼓励着、互相搀扶着,都是二十几岁的年轻人,很快就爬到了山顶。第一个登顶的是家住浙江省安吉县的蒋海桂同学。山上长满了一人多高带刺的灌木,山坡上散落着点点白色的羊群。俯视坐落在湟水两岸的西宁古城,它是座车型分布的窄条状城市。东边是西宁火车站,铁道北是一排排的平房,那是西宁铁路局的家属院。湟水河两侧的山上光秃秃的,市里也只有几处星星点点的绿色,西边所谓的“人民公园”只是小桥附近湟水岸边的一块地,市里仅有几栋三层的砖瓦楼房,最显眼的是清真大寺的屋顶。只有大什字街上走着三三两两的人群。再往远处望去,山脚下地里的青稞麦、蚕豆和油菜籽有的已经收割,被堆成一垛垛……下山比上山更慢、更险,回到驻地已经很晚,这一夜睡得很香。
组织上安排将报到的学生分成两部分,一部分将参加青海地方的“社教运动”,组成了“学生分团”(1年);一部分直接“上去”进行劳动锻炼(1年),组成劳动实验队,我是“上去”的一员。
学生大队是准军事化管理,外出请假制度十分严格,要求不能单独外出,外出时要两人成排、三人成行。对于只有几万人的西宁古城,这一千多人的队伍还是很显眼的。所以,在10月、11月的两个月里,你会经常在西宁看到一群群穿着蓝色大衣的人群。
东方巨响
1964年10月16日晚,我们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广播里听到了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的喜讯。新闻报道,中国在本国西部地区起爆炸了一颗原子弹,成功地进行了一次核试验。中国核试验的成功是中国人民加强国防保卫祖国的重大成就,也是中国人民对于保卫世界和平事业的重大贡献。并宣布声明:“中国政府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会首先使用核武器……”在举国欢腾,有人上街庆祝的时候,我们仨当晚就出了一期黑板报,在杨家庄驻地表达激动的心情,深夜还写了一首自度曲,以表庆贺。
赞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中国原子弹,
历史空前,
五洲人民,
牛鬼蛇神都胆战,
有怕有欢。
短短十五年,
独立自主,
自力更生绩连篇。
打破美苏核垄断,
伟大贡献。
谁也不问,谁也不说,谁也不会直接告诉你,但我们心中已明白,这就是我要奉献终生的事业,这就是祖国最需要的地方。



-E N D-


如果您对我们的工作开展有新的想法或意见建议,可通过后台留言或联系综合部交流!

集团召开二季度工作调度会

来源丨《金银滩记忆

责编丨梅朵吉

监制丨孔庆政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

海北史志
坚持“以史鉴今、资政育人”为根本任务,多层次、多侧面、全方位地宣传党的光辉历史,弘扬党的光荣传统,总结党的经验教训,以优秀的党史作品教育人、激励人、启迪人、警示人。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