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31日,星期五,工作愉快,生活喜乐!
✨深圳天气20℃,湿度80%,空气质量优。
推荐阅读(点击):
第825篇原创文章
Hello!我是罗罗药师,见字欢喜,感恩有你!
尽管正值春节期间,众多药师依然坚守岗位,确保医疗服务的连续性。在生肖群这个充满活力的平台上,一线药师们仍积极地进行着咨询与讨论。接下来,让我们一同审视几个关于超药品说明书用药的处方案例。
姓名:患者 性别:男性
年龄:62岁 科室:血液内科门诊
临床诊断:血小板增多;房颤
Rp
1、羟基脲片 (0.5g*42片)x 1盒
Sig:1g 口服 一天三次
2、利伐沙班片(10mg*10片)x 1盒
Sig:10mg 口服 一天一次
(以下空白)
这个处方一共2种药物,对于利伐沙班片各位药师较为熟悉,而羟基脲片可能比较陌生。
羟基脲片【适应症】
1、对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有效,并可用于对马利兰耐药的 CML;
2、对黑色素瘤、肾癌、头颈部癌有一定疗效,与放疗联合对头颈部及宫颈鳞癌有效。
并没有处方中提到的诊断「血小板增多症」,这个时候又要赶紧进行知识恶补了。尽管羟基脲在当前血液肿瘤和实体瘤的治疗指南中已较少被推荐,但在超说明书用药范畴内,尤其是针对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和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的治疗方案,它已被相关指南与共识明确指定为首选药物。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T)是费城染色体阴性的慢性骨髓增殖性肿瘤(MPN)中较常见的亚型,年发病率为1~2.5/10万,发病高峰年龄在50~70岁。本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出血和血栓形成。根据《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16年版)》(下称《共识》),治疗原则涵盖观察随诊、抗血小板治疗、降细胞治疗及系统抗凝治疗。其中,抗血小板治疗主要选用阿司匹林,剂量为每日100mg一次或两次,若患者不耐受,则可替换为氯吡格雷。对于降细胞治疗,首选一线药物为羟基脲。
「羟基脲」降细胞用法
——作为降细胞治疗的首选一线药物,其起始剂量设定为每日每公斤体重15mg-20mg。在8周内,80%的患者血小板计数可降至500×10^9/L以下,随后需调整至适当的维持剂量进行治疗。血常规监测频率如下:治疗前两个月内每周一次,之后每月一次,待血象稳定后,每三个月监测一次。对于羟基脲治疗耐药或不耐受的患者,可考虑换用二线药物,如干扰素或阿拉格雷。
「羟基脲」降板原理:羟基脲能够降低血小板数量主要基于其对骨髓造血功能的抑制作用。
——抑制DNA合成:羟基脲作为一种化疗药物,其主要作用机制之一是抑制DNA的合成。DNA是细胞增殖所必需的重要遗传物质,其合成受到抑制会直接影响细胞的分裂和增殖能力。
——减少骨髓细胞增殖:由于血小板是由骨髓中的巨核细胞分裂产生的,因此羟基脲通过抑制骨髓细胞的增殖,间接减少了血小板的生成。这种抑制作用有助于降低血液循环中的血小板数量。
所以该处方虽然存在超药品说明书给药,但用药是没错的。但是该剂量稍微大了点,根据《共识》提到「每日每公斤体重15mg-20mg」,该患者用法为1g tid,总量是3g。那么假设病人每公斤体重为20mg,病人应为150kg,感觉可能性不大。根据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恶性血液病诊疗指南(2024年版)》,里面只提到了一线用药为羟基脲,并没有提到常规用法。
而在《慢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诊断与治疗中国指南(2021年版)》中看到:对于白细胞增高(WBC>13×109/L)且没有严重血细胞减少和原始细胞比例增高的患者可采用羟基脲进行降细胞治疗。羟基脲20~60 mg·kg-1·d-1,口服,依据血常规调整剂量。但是从临床诊断看患者只有血小板增多症,那么我会猜想:血小板增多是否会引起白细胞增多?
通过查资料,发现答案是肯定的。研究发现,血小板增多症同样能够对白细胞数量产生影响。全球领先的妙佑(梅奥)医疗中心对1000例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T)患者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其中20%的患者出现了白细胞增多现象,具体表现为白细胞计数超过了11×109/L。
(文献来源:Gangat N, Karrar O, Al-Kali A,et al. One thousand patients with essential thrombocythemia: the Mayo Clinic experience[J]. Blood Cancer J. 2024 Jan 18;14(1):11. doi: 10.1038/s41408-023-00972-x.)
通过以上的分析,不学无术的我,应该还是会卡住点评这张处方不合理,理由是用法用量不适宜。虽然见到临床这么用,但是找不到出处。还请各位药师不吝赐教~
-完-
文|罗哲丽